公民寫手

「互助」的貨幣 花園新城從付出開始

文 / 吳欣穎、余庭歡

前言

台灣第一個社區貨幣在2005年出現在新店的花園新城社區,藉由互助、互惠、互愛的概念讓貨幣流通,社區內居民的情感交流變得相當密切,引起媒體爭相報導,可惜隨著時間以及原居民的搬遷,「花錢」制度暫時停擺。本文採訪曾經參與的人,分享當時的理念與做法,邀請大家思考:社區的支持體系,還有什麼可能?

社區「花園新城」位於新店半山腰上,環境安靜優美但地處偏遠,因此房價便宜,吸引不少市內年青上班族居住,也因為社區年齡層較年輕,大部分居民都喜歡養寵物,鄰近區域的人覺得動物在此可以受到良好的照養,便將家中不要的寵物帶來花園新城放養。

此舉造成社區附近的流浪動物急遽增加,也讓環境變得髒亂,為因應這種狀況,社區推派志工打掃及照顧流浪動物,隨著棄養動物的數字直線上升,清理也變得愈來愈困難,加上採無償的志工制度,最終引起輪班人員抱怨。

於是有人想到「何不讓願意與無法幫忙的人互助輪班呢?」當時也居住於此的樸門負責人江慧儀夫婦發現及這種想法與丈夫Peter家鄉的「社區貨幣」類似,於是便與畫家賴吉仁等人一同開始合作「花錢幫」的花幣推動。

由賴吉仁所設計的花幣,共分為十分、卅分、六十分三種,「要拿多少花幣給幫助你的人是由兩個人決定的」粟念湘說,以互助為出發點的花幣是為了讓幫忙的人也可以得到一些回饋,但又怕用新台幣會有爭議,因此選擇用花幣,得到花幣的人就可以拿著它依照需求去找下一個願意幫忙的人。


由畫家賴吉仁設計的三十分貨幣

剛開始為了凝聚大家的向心力,花錢幫會定期舉辦跳蚤市場,讓大家可以把家裡的舊東西拿出來做利用,「賣出來的錢可以讓捐者自己決定,看是要拿走還是當作公用基金。」粟念湘表示,另外她們也會定期舉辦聚會,讓花錢幫會員們能夠更熟悉彼此,也能夠更了解彼此的需求。


花錢幫固定舉辦迎新舉會,幫助大家更熟悉彼此


花錢幫也會舉辦跳蚤市場

粟念湘提到,社區有位孫媽媽,平常很喜歡煮獅子頭給大家吃,但每次一直讓孫媽媽送大家很不好意思,後來就建議大家支付孫媽媽花幣,如果孫媽媽需要有人陪她到醫院去看病,也可以使用花幣。還有一位小姐是外文系畢業的,當時常請社區園丁幫忙修剪院子的公共草地,但又覺得白白麻煩人家很不好意思,後來就以教園丁小孩英文為條件來換取服務。

後來主辦人之一的賴吉仁搬走後、加上江慧儀夫婦也長期不在社區內,活動開始變少,社區居民間的流動率導致新居民不了解花幣的用途及意義,最後花錢幫就這麼劃上句點。「如果今天花園新城是很偏遠的地方、出去買菜都要花五六個小時,我想花錢幫就會很成功了!」粟念湘表示。

粟念湘覺得無法繼續推行下去是居民的心態所造成的,年輕人上班回到家都很晚、很累了,而社區的老人會覺得自己老了沒有辦法參加,「但這樣很可惜,老人們會有很多的『絕活』都沒有辦法傳接下去」粟念湘說,可能有些老人毛筆字寫得很好、或者是很會畫畫,但卻因為年紀關係,導致他們拿起筆來手就會抖,甚至有些老人覺得自己幫不上忙,就不想參加,「這時候就需要子女們的鼓勵了,」粟念湘補充,但又因為子女們怕父母的安全或者是不喜歡等原因,會導致子女們覺得很麻煩。

在人口不斷流動的都市生活裡,社區貨幣的協力模式要如何持續運作,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小字典:花園新城發行「社區貨幣」是台灣首度出現的「社區貨幣」,新店花園新城的居民自組「花錢幫」發行「花錢」,持有貨幣的人可以購買各種日常生活上的勞務,如曬被子、蹓狗、倒垃圾或清水塔等,甚至能拿來支付社區教室課程的費用。「花錢」雖然不是正式貨幣,卻可以促進社區資源的有效流通,將參與者手邊閒置的資源做最佳運用,同時能拉近社區居民之間的距離,增進鄰居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