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農產賤價誰之過?

首圖/ Munch

之前為了柿子到底幾塊錢吵得沸沸揚揚,撇開政治不談,這只是台灣農業問題的冰山一角,長期以來農業一直處於這種賠死人不償命的狀態,當我們去追究問題時,往往都會認為這是菜蟲剝削和政府收購不足所造成,然而這根本就抓錯重點了。

農產品的仲介的確是很賺錢,但以台灣人愛賺錢的個性怎麼沒有一窩蜂搶著去當菜蟲,因為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工作啊,不但要打點上下左右的關係,能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還要很懂農產品的資訊,能夠一眼判斷產品的價值,將產品選別分類,自行吸收不良品的損失等等,這都需要長時間累積才做得來的,如果沒有這些仲介的協助,農民和消費者的頭就大了,若說他們剝削農民的話,農民大可不賣,但農民為何會賤價求售?這後面應該還有更大的問題存在吧。當然這就如同其他產業一樣,其間必然會有不肖業者,但絕對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至於政府這部份,它的確是對農業造成非常大的傷害,而傷害在於破壞市場機制。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及其他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過程經常以農業為犧牲品任人宰割,放任國外受補貼的農產品傾銷,嚴重破壞本土農產品市場,然後再以休耕補助、老農津貼、限量保價收購、農地徵收開發來籠絡農民,根本就是置農業於死地。但是如果把農產品價格問題都歸咎於政府,其實也是不公平的。

因為真正能夠挽救農業的還是生產者和消費者。

生產者一是迷信慣行農法的神話,生產出消費者聞之色變的不安全農產品。二是盲目搶種高價農產品,造成生產過剩,然後再依賴政府收購補救,久而久之變成一種不負責的生產行為。當農民把農產品視為商品,價格不好就砍樹、碾掉蔬菜,自己都不珍惜糧食,消費者怎麼會珍惜農民呢?生產者必須改變思維,跳脫慣行農法的框架才能找到重新跟消費者對話的平台。

而導致農產品價格破壞最主要的還是消費者,越來越多人依賴外食,讓廠商掌握農產品採購的決定權,對廠商而言成本是唯一的考量,這股龐大的購買力決定了農產品的命運,也讓有心的生產者種植出安全作物一直處於有行無市的窘境。而在進口食品和垃圾食品的排擠效應下,也導致本土農產品價格始終沒有起色。如果消費者沒有改變,台灣農業是不可能改變的,但是沒有人敢要求消費者。也許消費者會認為廉價農產品對自己是有利的,但這只是一時的,廉價的目的是為了淘汰小農壟斷市場,當小農都被消滅之後,農產品價格會不會上漲?誰會受害呢?重點在於糧食價格合理性,付給農民合理的報酬,讓他們願意認真耕作,當農民獲得穩定的收入,這些資金會成為穩定國內經濟市場的重要支撐,而且還能吸納居高不下的失業人口,最後獲利的是整個社會,當然也包括消費者自己。

消費者可以做什麼?從煮飯開始吧!

停止休耕補助和老農津貼,將這些錢投入以下工作:

1.以等同垃圾食物和進口食物的廣告預算幫本土農產品做好看的廣告,並且要排入小朋友看電視的時段,將食育和烹飪納入國民教育課程。

2.補貼實際生產的小農和農地,吸引年輕人投入農業,或是農業的相關產業,協助改善生產、銷售和推廣等,待本土農產品市場成熟後再慢慢取消補貼。

別的國家當然不樂見我們拯救農業,因為這是一個比工業出口更長久的市場啊,如果從這個角度想,應該就明白我們該從「自由貿易」的神話中覺醒了,今天不救農業,明天再多的錢也救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