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表示,傳統市場生食和熟食攤商混雜,活宰土雞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要是台灣真的發現H7N9病毒,民眾連市場都不會踏進去,其他攤販也跟著受害,阻絕人禽接觸才能保障民眾健康,因此自5月17日起,傳統市場將禁宰活禽,只能販售電宰後的雞隻。
為了推動電宰土雞,農委會今天公布獎勵措施,編列2千多萬預算,自5/3~5/16活禽攤商改賣電宰土雞,不論雞隻體型,每隻可以獲得15元補助;屠宰場若在這段期間屠宰量超過4月平均數,每增加一隻,屠宰場可以分到2元,委托送宰的業者可分到8元,新加入的屠宰業者則以每日屠宰量的1/4為基準。
不過這個政策以屠宰場的總量為標準,若業者送宰數量增加,屠宰場整體屠宰量卻下降,業者仍然拿不到奬勵金。黃姓業者就批評,這樣的政策等於看得到吃不到。如果政府真的要鼓勵電宰,應該增加多少就獎勵多少,若還要看屠宰場總量就太沒誠意了。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副組長彭明興回應,目前沒有針對送宰業者的統計資料,無法知道業者原先的送宰量,很難針對增加部分直接補助,而且業者會有固定配合的電宰場,不太可能會換來換去,若有業者送宰量增加,屠宰場屠宰總量卻下降,應該是「特殊情況」。
根據農委會統計,目前全國有80家屠宰場,官方評估數量已經飽和,但未來還有56家要成立,會不會造成屠宰場平均宰殺雞隻下降,奬勵金看得到吃不到?彭明興認為,獎勵期間只有兩週,盤商或業者應該不至於有太大的流動,當務之急反而是要調節屠宰場的總量,現在已經供過於求。

原本販售活禽廠商,改賣電宰後雞隻,每隻獎勵15元
針對原本在市場屠宰活禽的攤販,農委會也祭出改賣電宰雞隻每隻15元的獎勵,不過有黃昏市場的攤商表示,重要的是品質而不是成本,政府應該補助冷藏設備,協調屠宰場的屠宰時間,冷藏設備不夠,屠宰後的雞隻不知道冰哪裡,消費者就會買到不新鮮的屠體,「品質不好消費者不買有什麼用。」
獎勵措施雖然可以避免業者轉嫁成本到消費者身上,但仍比不上攤商增加的成本,而且獎勵時間僅限這兩週, 民眾能否受益還要再觀察。
除了漲價疑慮,民眾可能要先面臨買不到閹雞、珍珠雞等特色雞種的窘境,彭明興坦言,電宰場可能會優先考慮雞隻數量較多的大型盤商,小型盤商或特色雞種順序可能比較後面,但政府尊重市場機制,由業者自行協調。
此外,經濟部也提供列管的活禽攤商十萬元轉型獎勵金,鼓勵攤商改賣合格電宰雞,但實際補助金額要到5/17後才能領到。目前全台約有1051攤列管的攤商,920攤實際從事宰殺作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