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有環保、安全形象的不鏽鋼餐具,今年7月才發生台鐵飯盒錳含量超標事件,8月又驚傳新北市贈送的3萬多個不鏽鋼便當,錳含量也超標,緊急回收。本周國中小學開學,家有學齡童媽媽和家庭主婦間,掀起一股不鏽鋼恐慌潮,各式檢測方法在網路流傳。學者和消基會都強調,民眾有疑慮,政府應該要主動稽查、立法規範,不該任由民眾在家實驗自救。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吳焜裕指出,不鏽鋼的主要製作原理,是將鐵、鉻、碳、鎳等眾多不同元素組成合金,一般而言,鐵與鉻都是主要元素,鉻含量必須超過11%才能被稱為不鏽鋼。「至於其他金屬元素,就會隨著使用性質不同而微調。含鎳較多的300系的不鏽鋼抗鏽蝕的能力,要比200系來得好;200系以『錳』代替『鎳』來防鏽,有可能增加健康風險。」
抗鏽蝕的鎳價格高 錳相對便宜
吳焜裕分析,根據國際標準,300系不鏽鋼含鎳量多在8%~10%之間,約為200系的兩倍,「若國際金屬價格波動,導致鎳價飆漲,廠商可能就會以廉價的錳來代替鎳,去製造不鏽鋼餐具,大量流入市面。」
回顧2004年時,國際鎳價一度高達每噸16800美元,國內大型鋼廠唐榮、燁聯,曾經一度大量生產200系不鏽鋼,以因應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局;鎳價下跌後,又減產「以錳代鎳」的不鏽鋼。最近國際鎳價雖無漲價之勢,維持在每噸14609美元左右,但不鏽鋼製品沒有保存期限,逢鎳價飆漲時,由中國、印度大量製造的200系不鏽鋼餐具,持續流入市面。
許多民眾擔心家中各式不鏽鋼鍋與碗、刀叉等餐具的安全性,發現許多市售不鏽鋼餐具,都未標示到底是哪一系的不鏽鋼,於是開始流傳各種測試不鏽鋼合金組合的方法,包括用磁鐵吸附、用硫酸與電極線檢測、用電解水與電池及電極線檢測等,不少媽媽忙於流連在網路和化工材料行,試圖檢測保護家人與寶貝孩子的健康。


近來許多家長為瞭解家中不銹鋼餐具,紛紛展開各種實驗(圖/翻攝自網路)
國家標準定餐具錳含量 但標檢局稱超標不違法
根據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國家標準第8499號規定:編號201、202的200系不鏽鋼含錳量在5%~10%之間;304系不鏽鋼,含錳量則必須在2%以下。對於民眾疑慮,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指出,目前CNS12325(金屬製多層菜盒)與CNS12324(金屬製飯盒)國家標準規定,必須以304系不鏽鋼製作餐具,但「國家標準係自願規定,廠商若自願遵守,可以證明自身品質優良,但若不願遵守,也沒有相關罰則。」廠商若涉嫌違反其他相關法規或標示不實,應回歸衛生福利部稽查管理;若單以200系不鏽鋼製作餐具,並不違法。

衛生福利部:世界各國未強制規定
衛生福利部食品組餐飲衛生科科長鄭維智則表示,不鏽鋼是耐熱的惰性合金,是相對安全的餐具材質,就他所知,世界各國都沒有特別強制規定不鏽鋼餐具的金屬含量;不鏽鋼餐具與其他餐具,都適用《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衛生福利部並未對200系不鏽鋼,訂定特別的溶出試驗規範。
該標準沒有針對不鏽鋼餐具有任何規範,僅在器具標準中規定:應為無銅、鉛或其合金被刮落之虞之構造。
醫師:錳可能引發多項病變 餐具勿觸強鹼
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表示,餐具中的錳,可能會引發神經、肝、腎病變,建議民眾,盡量購買擁有清楚標示的大廠餐具,才不會購買到含錳餐具。
台大醫院醫師、毒理學博士姜至剛則指出,台灣錳中毒案例,近年來相當少見,餐具中就算有微量錳元素,應該也不至立即引發疾病,但「含錳的餐具,抗氧化程度不足」,建議「別讓強鹼性的洗潔劑,碰到餐具,也避免以鍋鏟刮傷表面為佳。」
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一一檢視家中各式不鏽鋼餐具,發現日本、德國、泰國品牌的不鏽鋼餐具,都有標示18/8、18/10或18/12等數字。18/8就是所謂的304系,意思是該不鏽鋼製品含有18%鉻和8%鎳;18/10則是指含有18%的鉻和10%鎳,屬於抗腐蝕性更強的不鏽鋼。但台北市松山區某兩所國小所發下的不鏽鋼碗、不鏽鋼湯匙,則完全沒有任何不鏽鋼成份含量標示或產地標示。
鄭維智解釋,若政府單位以304系不鏽鋼簽訂採購,廠商卻以200系不鏽鋼繳交成品,表示廠商以低價餐具,混充高價餐具,「是中間價格落差問題,不等於食品安全問題。」衛生福利部日前發函,要求各縣市衛生局、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嚴加注意廠商是否有按照國家檢驗標準,以304系不鏽鋼製作餐具。


有家長甚至剪開不銹鋼碗,希望檢查是否安全(圖/翻攝自網路)
全國家長會:應全面檢測國中小學餐具
全國家長會發言人劉琴滿則表示,各級學校所發送的營養午餐不鏽鋼餐具安全性,事關孩子的健康,該會也行文要求教育部,統一檢測全國中小學餐具,對各縣市承包餐具採購的廠商,也要抽樣檢查,務必使學生遠離任何可能發生的食品危險問題。
政府未規定不鏽鋼餐具的標示,民眾檢視家中不鏽鋼餐具,有些有標示、有些沒標示[cc1] [cc2] ,有標示的也不代表一定正確或是不實標示,即使要買新的,也不知到底什麼比較安全。網路上有許多媽媽委託美國、日本親友或專業代購,幫忙從美國、日本等地購買她們覺得比較信得過的品牌不鏽鋼餐具。

磁鐵檢測不科學也不盡正確
網路上更盛傳,各種不鏽鋼的錳含量是否為200系列的方法。有民眾以磁鐵吸附與否,作為區別304系與200系的標準;但吳焜裕提醒,這兩者之間關係不大,200系、300系的不鏽鋼,多為無磁性或弱磁性,但「含錳量在1%以下的、更高級的400系不鏽鋼,反而具有磁性,」以磁鐵判別,並不科學、結果也不盡然正確。
硫酸、電瓶檢測危險 也不準確
至於有網友以電瓶、硫酸,自行檢測家中不鏽鋼餐具是否為304系不鏽鋼。專家都認為,硫酸不是一般家庭不鏽鋼碗會盛裝的液體,自行操作實驗不但危險,反而會破壞合金的金屬穩定度,釋放更多有害物質,呼籲網友別再自行檢測。
顏宗海建議,民眾若真的擔心,「可以在餐具中裝入開水,靜置半小時,再將這盆水送去檢驗,看看是否有重金屬超標問題。」
吳焜裕則強調,一般民眾自行購買的硫酸,純度不足,無法準確測試金屬成分,「專業實驗室會以濃硝酸、王水處理,再以原子吸收光譜分析,屬於相當精密的實驗。」他認為,既然有這麼多民眾有疑慮,政府應該要主動稽查、立法規範,不該任由民眾在家操作實驗自救。
吳焜裕解釋,一般民眾家中除了實驗儀器不足,做出來的實驗結果,參考價值不高外,「再高級的不鏽鋼,其中也含有微量的錳元素,就算電瓶接上硫酸真的有變色,也無法直接判定錳的含量多寡、也不代表對人體健康就有風險。」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應該只是標示不清的問題而已吧,內文不是說:[姜至剛則指出,台灣錳中毒案例,近年來相當少見]
而且不鏽鋼餐具應該是刮出才會吃到這些金屬吧,即便沒吃到錳,吃到鐵、鉻、碳、鎳有比較營養嗎?
立法院的大德們,請停止個人私欲,為選民做點事吧!
。
不用平底鍋都要不會煮菜了,現在還得要用陶鍋煮湯。
上網搜尋真的賣好的不銹鋼的品牌,多瞭解,別自己嚇自己,不是每一個不銹鋼都不好,只要標示304的鍋子,還是可以安心用的
不過世界各國會規定食品用容器以304系還有我們的國家標準規定304系一定是有它們的考量吧~不然當初就訂便宜的200系就好了呀 不是大家都很開心嗎?…既然訂了304系,廠商就該遵守這樣的事情,不應該因為成本.因為沒有足夠醫學根據說200有害健康就合理化使用200系阿,然後現在又說,大家不要恐慌只要不要用力刷鍋子,只要不要用強鹼,還是可以放心使用200系,這樣政府就不用為這件事負責任了嗎?我覺得政府不能在這件事獲得不影響健康的合理解釋後就又放著不管,若干年後又會發生一樣的爭議,希望政府確實把關業者清楚標示成分這件事,讓消費者可以購買到自己想要的材質的商品,並且讓消費者有機會去確定他們的產品是不是想買的鋼材。
是呀!
訂國家標準卻說是業者自願遵守
不遵守也沒關係
那為何要訂國家標準
我覺得政府應該要立法請所有販賣不鏽鋼的廠商都應該要標示清楚,是使用304還是2XX還是430等等的,我們應該擁有選擇權,而不是一昧的被愚弄。政府請你清醒一點!!!
不鏽鋼的問題已經困擾我快20年了,最近這些事件的爆發,不但沒讓供應者收斂 使用者警覺,反而變本加厲的連政府官員都說出顛倒是非不負責任且貽害後代的話,真是讓人絕望與憤怒!!!!!!!!!家中餐具鍋具早就全換成康寧樂雅美了,但是玻璃都安全嗎,誰又知道?!政府忽視人民健康與福祉,放任人民急切自救而不可得,講那些話的官員,良心何在?????
公務人員退休,我們(納稅人的錢)還要養他們一輩子,拜託做點事吧!食用級不鏽鋼到底要如何規範,還有反式脂肪表示為0%,不是應該真的為0%嗎!是廠商賺錢重要還是老百姓健康重要,我們至少有知的權利吧!
如想自己好,就需多学,政府有他的难处。
經參照不鏽鋼對照表,不鏽鋼材質18/8應為301而18/10為304,
參照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8D%E9%8F%BD%E9%8B%BC
18/8 – 304,18/10 – 316 才對
政府官員不做事ˊ真的好無耐
~~~政府官員不做事ˊ真的好無耐~~~
如果真的不做事,我們才有事做呀!
等政府管,不如自己管。
靠政府,不如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