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宰政策上路 私宰陰影 土雞銷量銳減

下周四就是中秋節,本周末起,進入烤肉旺季。農委會、養雞協會與中央畜產會,日前特地聯手舉辦「夯雞桶樂會」,推薦民眾購買不鏽鋼烤桶,在家烘烤「桶仔機」,希望拉抬國產土雞買氣。養雞協會土雞營運行銷組組長黃全成指出,新北市、雲林、台中電宰廠不足,攤商私宰現象普遍,讓許多消費者失去信心,「今年中元節銷量,比往年掉了三分之一。」

農委會今年6月禁宰活禽政策上路後,「土雞自然甜不再」的質疑,一直都是農委會畜產政策的陰影。就連剛獲得「全國特色招牌飯」冠軍的嘉義雞肉飯業者都坦承,禁宰活禽政策上路後,「雞油甜味、香氣減少,雞肉口感有落差。」

有些對肉質要求嚴格的廚師,乾脆選擇停賣雞肉飯、鴨肉飯,不願讓冷凍肉品砸了自己的料理招牌。正逢中秋烤肉檔期,農委會改以桶仔雞行銷,期望能為土雞銷售,帶來新局。
1229986_10152176432740830_2089497596_n (1)1231655_10152176419040830_406726363_n
電宰土雞始終有「自然甜不再」的質疑,農委會嘗試以「桶仔雞」為對策,希望再現土雞風雲

 畜產會推桶仔雞 盼土雞品種多元化

1255200_10152176418775830_2009431164_n
養雞協會理事長王錦田(攝影/何欣潔)

中央畜產會執行長李春進表示,放眼世界各先進國家,本土雞肉自給率,多只有一成左右,只有台灣高達三成。過往業者多採用「黑羽土雞」烹調,但若以「桶仔雞」方式悶烤,雞身受熱均勻、去除多餘油脂、雞皮香脆,風味討喜,「十周齡的『紅羽土雞』,也會是很好的選擇。」他樂觀認為,桶仔的悶烤方式,有助於土雞品種、口感更加多元。

養雞協會理事長王錦田表示,禁宰活禽政策,的確對土雞風味造成影響,逢中元、中秋等旺季需求檔期,各地雞肉供給,仍有手忙腳亂情形。但他認為「只要電宰場雇用夠多人力,添購冷凍設備,就會運作順利。」而土雞經冷凍後,口感與雞汁流失問題,「需要時間讓大家適應,只要適應、就會改善。」

養雞協會今年6月中,到農委會砸蛋抗議禁宰活禽政策,日前卻和農委會聯合促銷桶仔雞;養雞協會秘書長王建培回應說:「養雞協會一直都支持官方政策,6月的蛋砸抗議,是政策剛上路,許多攤商受到影響,認為需要適應期,協會的土雞營運行銷組長黃全成,才以個人身分表達訴求。」

黃全成感嘆,6月上街蛋砸農委會的訴求,「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現在是「民不與官鬥。」他指出,全面電宰政策上路後,電宰廠獲利,但小型、特色攤商正逐步消失,許多對料理標準要求嚴格的廚師,因為無法「適應」電宰冷凍肉品的口感,選擇關門大吉,光是雲林一地,「就收掉了兩家中盤商,小攤商、小吃店更是難以估計。」

998306_616371441716703_569813460_n
613雞農抗議,至今問題並未緩解

電宰不利內臟料理 雞販不再「賺腹內」

黃全成說,過去台灣小型雞肉業者,除了殺雞『賺工錢』,也取內臟『賺腹內』,家禽內臟首重新鮮,雞肝、雞胗、雞腎,都不適合用大型集中的電宰方式取用,電宰政策剝奪小型攤商『賺腹內』、補貼家用的機會,也讓內臟料理水準大幅下降。他悲觀認為,台灣未來的特色雞肉,與中央畜產會口中令人驕傲的雞肉自給率,將逐年消失。

對養雞業者的質疑,電動屠宰公會總幹事卓沛宏回應,「政策上路後,全台電宰場的數量已經由原來79家,增加到目前的88家,預計未來會超過百家,」人手不足、電宰廠不足的問題,會逐步改善。」他強調,電動屠宰衛生、安全,符合世界潮流。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也呼應電宰公會說法,認為電宰政策全面上路後,國內雞肉品質更有保障。

998302_616371271716720_1051233305_n
市場雞販衝擊最大

 登記屠宰量低 不是私宰普遍就是銷量大降

但黃全成說,電宰廠當然支持全面電宰,「自從政策上路後,電宰業者已經開始自己養雞、搶進大賣場通路,」電宰業者圖的根本不是電宰家禽一隻10元、20元的利潤而已,「他們是打算把整個養雞產業的上、下游,通通包辦起來。」

農委會畜牧處處長黃國青說,農委會對土雞產業有信心,預估今年可達1億2千萬隻的消費水準。但根據農委會防檢局上半年度統計,台灣地區雞屠宰衛生檢查頭數,白肉雞與土雞加總共1億1千萬隻;單以土雞一項,能否在今年底,衝出1億2千萬隻的佳績,連電宰公會都質疑。台灣白肉雞與土雞的銷售約是2:1。

卓沛宏指出,防檢局登記的土雞屠宰量,才數百萬隻;但畜牧處報出的數字,是年銷1億2千萬隻,中間的落差高達數千萬隻,「這幾千萬隻土雞,是被私宰、防檢局取締不力;還是畜牧處太過樂觀、浮報土雞消費數據?」他認為,台灣今年的土雞銷量,未若官方估計樂觀。

美味的火烤桶仔雞,是否能帶領台灣雞肉走出電宰風暴?答案仍有待觀察。

以下表格大圖檔請點選這裡

twgov_file_201308021629290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