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小鴨游到台北了? 畜試所宜蘭分場日前,公開展示最新的「蛋鴨自動化集蛋設備及技術」,讓愛「趴趴造」的蛋鴨,乖乖在集蛋區生產,再透過輸送帶集中,蛋農不必再每天凌晨起床、辛苦彎腰撿鴨蛋。展示現場,用迷你版黃色小鴨模擬蛋鴨,吸引不少民眾駐足拍照。
這套號稱可讓「鴨農睡到自然醒」的設備,是台灣首創水禽集蛋設施,今年正式在鴨場運作,雖可大幅降低勞力,但有農民反應,鴨子沒有乖乖生在集蛋區;也有農民表示,與其訓練鴨子乖乖聽話,不如靠自己撿比較實際。
集蛋器自動輸送鴨蛋 農民「天天睡到自然醒」
電影《養鴨人家》中,主人每到傍晚就得趕鴨回巢,上千隻鴨子群體移動的畫面甚是壯觀;不過鴨子生蛋時,可一點都不聽話,不同於蛋雞採取「籠飼」,台灣的鴨子大多是「平飼」,鴨子可以到處「趴趴走」生蛋,鴨農多半用廢棄輪胎、木隔板或箱子,鋪上粗糠、稻草作為產蛋箱,吸引鴨子上門。
由於母鴨下蛋時間,多半在晚上到隔天上午間,農民為了避免鴨蛋被踐踏、汙損,每每凌晨四點就得起床收鴨蛋,而且產蛋箱多半放在地上,農民必須不停彎下腰檢鴨蛋,同時拿著重重的蛋籃子移動,對年邁農民的體力,是一大負擔。
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為前述鴨蛋農的問題,研發出「蛋鴨自動化集蛋設備及技術」,用木板隔間,設計出一格一格的產蛋區,後方連接斜坡,鴨子進入產蛋區下蛋,鴨蛋就會自動滾到集蛋帶。每個產蛋區寬度約為300公分,可以配合鴨舍大小擴增連接。以3千隻蛋鴨的鴨舍計算,傳統農民每天需花6小時彎腰低頭撿蛋,應用這項系統後,大幅縮短到1小時。
負責研發的宜蘭分場研究員鄭智翔表示,台灣每年生產的鴨蛋數量有四億多顆,每顆都是農民彎著腰辛勤撿拾,但近幾年,農村勞動力不足,越來越少人願意撿鴨蛋,這套設備也可結合自動化的輸送帶,未來農民,只要到固定地方收蛋,「可以天天睡到自然醒」。
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每年出口到香港、歐美、東南亞的加工鴨蛋,如鹹蛋、皮蛋等,達道1千6百萬顆,約創造1億2千萬產值;但傳統的鴨子下蛋方式,鴨蛋常常會附著鴨子的糞便,影響加工鴨蛋品質,這套設備除可以提升蛋殻清潔程度,也可減少破蛋比例,改善台灣加工鴨蛋的品質和衛生。


鴨子愛逗熱鬧 喜歡集體下蛋
其實產蛋區想法,不是頭一遭,早在民國80年,農政單位就提出相似概念,也不乏農民自己DIY,但都因「鴨子不聽話」,無法乖乖進入產蛋區生蛋而失敗。
畜試所設計出的第一代產蛋箱,本來也以箱子隔間為概念,鴨子不愛;鄭智翔為了摸清鴨子習性,不惜睡在鴨舍,觀察鴨子下蛋,發現原來鴨子和人一樣,喜歡「貨比三家」,常常會和同伴交頭接耳八卦,還會到各個產蛋區巡迴評比;而且鴨子很喜歡「逗熱鬧」,經常成群結隊,只要看到有鴨子進駐某個產蛋箱,其它鴨子就會跟進。
鄭智翔解釋,這種行為叫做「集體就巢」,顯示鴨子需要社交,後來畜試所將第一代封閉式的就巢箱,前面加上廊道,提供鴨子社交空間後,鴨子進入的產蛋區的比例大幅提升至85%以上。
畜試所為了訓練鴨子進產蛋區下蛋,還在產蛋區裝設LED燈。晚上先把鴨舍的燈開著,讓鴨子以為還沒天黑;一熄燈,恐慌的鴨子不知道往哪去,這時再點亮產蛋區的燈,鴨子自然湧向產蛋區,經過約30天到40天的訓練後,鴨子就能乖乖聽話。


4成鴨子不會進入產蛋區 設備仍需改良
這套系統前年開發成功,去年技術轉移給廠商,已有屏東、台南、嘉義三個鴨場採用,不過要價不斐,畜試所初估一套約40萬;但鄭智翔強調,國外相似的設備,一套要價80萬到100萬,若未來可以量產,價格會再更親民。
屏東經營鴨場的潘旭煌認為,近幾年撿蛋人力確實短缺,但他質疑,鴨農多會向種鴨場買飼養120天、接近成熟的蛋鴨,買來半個月就下蛋,根本沒時間訓練,而且機器成本太高,不如靠自己撿比較實在,「還能順便提供農村打工機會。」
有試用設備的鴨場反應,還是有很多鴨子不肯乖乖聽話,產在集蛋區外。鄭智翔坦承,分場試驗的規模最多只有400隻鴨,一般鴨場動輒上千隻,實際測試,仍有四成鴨子不會進入產蛋區,還有待進一步研發改良。
鄭智翔強調,這套系統適用的鴨子年紀,必須在100天以下,有興趣的農民,畜試所有使用手冊可供參考。他強調,農村勞動力越來越短缺,鴨場也可能走向大規模飼養,加上環保意識抬頭,蛋鴨場勢必要提升品質、省工省水,這套設備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