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八卦的鴨會集體下蛋 鴨農睡到自然醒不是夢

黃色小鴨游到台北了? 畜試所宜蘭分場日前,公開展示最新的「蛋鴨自動化集蛋設備及技術」,讓愛「趴趴造」的蛋鴨,乖乖在集蛋區生產,再透過輸送帶集中,蛋農不必再每天凌晨起床、辛苦彎腰撿鴨蛋。展示現場,用迷你版黃色小鴨模擬蛋鴨,吸引不少民眾駐足拍照。

這套號稱可讓「鴨農睡到自然醒」的設備,是台灣首創水禽集蛋設施,今年正式在鴨場運作,雖可大幅降低勞力,但有農民反應,鴨子沒有乖乖生在集蛋區;也有農民表示,與其訓練鴨子乖乖聽話,不如靠自己撿比較實際。

集蛋器自動輸送鴨蛋 農民「天天睡到自然醒」

電影《養鴨人家》中,主人每到傍晚就得趕鴨回巢,上千隻鴨子群體移動的畫面甚是壯觀;不過鴨子生蛋時,可一點都不聽話,不同於蛋雞採取「籠飼」,台灣的鴨子大多是「平飼」,鴨子可以到處「趴趴走」生蛋,鴨農多半用廢棄輪胎、木隔板或箱子,鋪上粗糠、稻草作為產蛋箱,吸引鴨子上門。

由於母鴨下蛋時間,多半在晚上到隔天上午間,農民為了避免鴨蛋被踐踏、汙損,每每凌晨四點就得起床收鴨蛋,而且產蛋箱多半放在地上,農民必須不停彎下腰檢鴨蛋,同時拿著重重的蛋籃子移動,對年邁農民的體力,是一大負擔。

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為前述鴨蛋農的問題,研發出「蛋鴨自動化集蛋設備及技術」,用木板隔間,設計出一格一格的產蛋區,後方連接斜坡,鴨子進入產蛋區下蛋,鴨蛋就會自動滾到集蛋帶。每個產蛋區寬度約為300公分,可以配合鴨舍大小擴增連接。以3千隻蛋鴨的鴨舍計算,傳統農民每天需花6小時彎腰低頭撿蛋,應用這項系統後,大幅縮短到1小時。

負責研發的宜蘭分場研究員鄭智翔表示,台灣每年生產的鴨蛋數量有四億多顆,每顆都是農民彎著腰辛勤撿拾,但近幾年,農村勞動力不足,越來越少人願意撿鴨蛋,這套設備也可結合自動化的輸送帶,未來農民,只要到固定地方收蛋,「可以天天睡到自然醒」。

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每年出口到香港、歐美、東南亞的加工鴨蛋,如鹹蛋、皮蛋等,達道1千6百萬顆,約創造1億2千萬產值;但傳統的鴨子下蛋方式,鴨蛋常常會附著鴨子的糞便,影響加工鴨蛋品質,這套設備除可以提升蛋殻清潔程度,也可減少破蛋比例,改善台灣加工鴨蛋的品質和衛生。

集蛋區寬度約300公分,可以按照鴨場空間增減。上方紅色布簾為實際大小,下方為模擬
集蛋區寬度約300公分,可以按照鴨場空間增減。上方紅色布簾為實際大小,下方為模擬
鴨蛋經過輸送帶後可自動集結,農民不必再彎腰辛苦撿蛋
鴨蛋經過輸送帶後可自動集結,農民不必再彎腰辛苦撿蛋

鴨子愛逗熱鬧 喜歡集體下蛋

其實產蛋區想法,不是頭一遭,早在民國80年,農政單位就提出相似概念,也不乏農民自己DIY,但都因「鴨子不聽話」,無法乖乖進入產蛋區生蛋而失敗。

畜試所設計出的第一代產蛋箱,本來也以箱子隔間為概念,鴨子不愛;鄭智翔為了摸清鴨子習性,不惜睡在鴨舍,觀察鴨子下蛋,發現原來鴨子和人一樣,喜歡「貨比三家」,常常會和同伴交頭接耳八卦,還會到各個產蛋區巡迴評比;而且鴨子很喜歡「逗熱鬧」,經常成群結隊,只要看到有鴨子進駐某個產蛋箱,其它鴨子就會跟進。

鄭智翔解釋,這種行為叫做「集體就巢」,顯示鴨子需要社交,後來畜試所將第一代封閉式的就巢箱,前面加上廊道,提供鴨子社交空間後,鴨子進入的產蛋區的比例大幅提升至85%以上。

畜試所為了訓練鴨子進產蛋區下蛋,還在產蛋區裝設LED燈。晚上先把鴨舍的燈開著,讓鴨子以為還沒天黑;一熄燈,恐慌的鴨子不知道往哪去,這時再點亮產蛋區的燈,鴨子自然湧向產蛋區,經過約30天到40天的訓練後,鴨子就能乖乖聽話。

鴨子為群聚性的生物且不懂回巢,會觀察其他同伴的行為決定是否跟隨
鴨子為群聚性的生物且不懂回巢,會觀察其他同伴的行為決定是否跟隨
宜蘭分所研究員鄭智翔解釋,鴨子習慣集體就巢,必須給他們社交空間,因此才設計了前面的廊道
宜蘭分所研究員鄭智翔解釋,鴨子習慣集體就巢,必須給他們社交空間,因此才設計了前面的廊道

4成鴨子不會進入產蛋區 設備仍需改良

這套系統前年開發成功,去年技術轉移給廠商,已有屏東、台南、嘉義三個鴨場採用,不過要價不斐,畜試所初估一套約40萬;但鄭智翔強調,國外相似的設備,一套要價80萬到100萬,若未來可以量產,價格會再更親民。

屏東經營鴨場的潘旭煌認為,近幾年撿蛋人力確實短缺,但他質疑,鴨農多會向種鴨場買飼養120天、接近成熟的蛋鴨,買來半個月就下蛋,根本沒時間訓練,而且機器成本太高,不如靠自己撿比較實在,「還能順便提供農村打工機會。」

有試用設備的鴨場反應,還是有很多鴨子不肯乖乖聽話,產在集蛋區外。鄭智翔坦承,分場試驗的規模最多只有400隻鴨,一般鴨場動輒上千隻,實際測試,仍有四成鴨子不會進入產蛋區,還有待進一步研發改良。

鄭智翔強調,這套系統適用的鴨子年紀,必須在100天以下,有興趣的農民,畜試所有使用手冊可供參考。他強調,農村勞動力越來越短缺,鴨場也可能走向大規模飼養,加上環保意識抬頭,蛋鴨場勢必要提升品質、省工省水,這套設備前景可期。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