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來抗爭以後,鄰居送來好多好多菜,空心菜、紅鳳菜、南瓜、冬瓜啊…她們有交待,就是希望學生吃飽!」苑裡居民鄒彩鳳,如一位平凡母親般,翻動鍋鏟炒菜,她現在的另一兼職是「抗爭總舖師!」要餵飽由各地而來、原先素不相識的孩子:「上次他們被抓到地檢署關到半夜,好不容易放出來,也是在這裡吃豬腳麵線、去霉氣。」
苑里反風車自救會長陳清海表示,鄉親自主抗爭,沒有政黨或企業奧援,必須量入為出,「自己煮、咖省錢!」遂由他太太鄒彩鳳,與曾經應營自助餐店的楊永泉,聯手變身大「抗爭總舖師」。前來協助苑裡反風車運動的各地大專院校學生,是讓「抗爭總舖師」最牽掛、也最感激的食客。
2000年開始,隨著台灣反核聲浪蜂起,歐洲風電公司英華威來到台灣設置風力發電機,本是促進綠色能源發展的美事,但因台灣缺乏「風機安全距離」的規範而頻頻引發爭議。今年初,苗栗苑裡居民,認為即將設立的風車與住家距離過近,遂組成「反瘋車自救會」,希望高達180公尺的風車,能設置在一定距離之外,不要破壞鄉間生活安寧。
「台中那邊的居民,都有來抱怨,說風車運轉吵得受不了,每天只能緊閉門窗、吃安眠藥入睡,魚也跑光光!」苑裡居民表示,擔心風車低頻噪音引發身心衰弱、耳鳴等「風車症」,「我們並非完全反對風車,只是希望不要離我們村莊這麼近,如果成天都不能開窗、睡不安穩,還會有年輕人願意回來這裡嗎?」

苑裡民眾抗爭 學生人肉阻怪手相挺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昭倫指出,風車來自高緯度的北歐國家,當地氣候寒冷單純,動植物種類也不如台灣豐富,風車要引進台灣前,欠缺對當地生態的調查與評估。風車轉速高,會影響苑裡海岸沙丘生態,也可能影響當地居民、動物與作物的身心健康,鄉親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
鄉親絕食艱苦抗爭,感動許多受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肉身擋拆」路線啟發的學生,面對停滯不前的協商、持續進行的風力發電機裝設工程,學生們直接靜坐阻擋怪手、鑽到貨車底下抱住車輪、不惜全身塗滿豬糞,以妨礙警察逮捕,甚至任憑發電公司雇用的保全拳打腳踢,看在鄉親眼裡,感動到難以言語。
「我們不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學生,願意為別人的事情,被打被踢、被上手銬、上法院……除了感謝,還是感謝。」學生們搏命替鄉親守衛家鄉,不但讓當地居民倍受鼓舞,從出獄去霉氣的「豬腳麵線」開始,煮食給這些學生吃,鄰里居民不斷捐贈自家青菜、蔬果,讓學生吃飽喝足,甚至連北上抗爭,都要帶著自己的鍋碗瓢盆、當街埋鍋造飯,「台北的便當太貴、太難吃,一個90塊,有時還會吃到沒煮熟的肉!」陳清海說。

個人主義風格便當 遠不如前線集體料理
「除了北上抗爭,鄉親每天會在工地輪值,以防怪手偷施工,讓值班的人吃飯也很重要。」陳清海說,早期工地輪值,會訂便當讓值班者填飽肚子,但不時有班表以外的鄉親,順路過來聊天打氣,一到吃飯時間就尷尬了,「該多訂一個便當嗎?把自己便當分他吃?自己吃自己的、讓對方乾坐一旁看自己吃?」想想還是煮一鍋飯菜、多存放些碗筷,想隨時到現場支援或聊天的民眾,大家一起吃飯最好。
突發的抗議行動,常需要訂便當來填飽肚子,但「一人捧一個便當吃」的個人主義風格,與抗爭現場需要團結、集體行動的氣氛格格不入,許多長期抗戰的團體,察覺到這點,努力發展出各種「前線料理法」,例如聲援台北士林王家民眾,甚至由火箭爐、卡式爐煮食,進化到親手磚造麵包窯、動手殺豬,就為了與夥伴同吃一口大鍋飯。
「平日在工地,會煮些清淡的米粉湯,或白飯配三樣菜,午晚餐菜色變化就好。但若要去台北抗爭,就只能煮油飯,不然容易在遊覽車上打翻、臭酸。」細膩的楊永泉,會隨抗爭場景,變化菜色,填飽大家的胃;家中有田耕作的鄉親,更會送上白米、青菜、自家飼養的雞鴨、沿海捕撈的漁穫,為苦澀的抗爭,加上人情氣。
居民一起參與行動,有協助運送物資,也有摘菜相挺(上)攝影何欣潔(下)攝影/劉育育
大鍋菜共食、供飯菜 培養出隔代情感
「除了吃以外,有一位林清金阿伯,不但拿自家種的『桂花米』來替我們加菜,還教我們種田、學開插秧機。」留職停薪支援抗爭的青年劉育育表示,林清金平日從不出借他的插秧機,一向堅持自己操作,但因感念、疼愛前來協助抗爭的學生們,見大家對農作有興趣,除了教大家耕田,還讓笨手笨腳的學生,爬上他的寶貝插秧機,「讓人非常感動。」
陳清海說:「能夠這樣一起吃大鍋飯,代表鄉親很團結,才能這樣踴躍煮飯、分工。」從激烈拼命的抗爭,到每日平凡的共食,甚至從吃當地食材開始,慢慢瞭解當地的農耕知識、海岸生態,「在苑裡吃飯」,從抗爭填飽肚子、出獄去霉氣出發,漸漸轉化出更深刻、美味的意義。
農民林清金(上)讓學生一起學開插秧機(下)(攝影/劉育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