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注重養生,紅麴食品形成一股風潮,但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公佈市售食品真菌毒素含量監測計畫,204件食品中,有一件花生黃麴毒素超標、三件紅麴米的橘黴素超標,其中高雄典成蔘藥行從中國進口的紅麴米,更超標12.6倍,目前已無庫存,恐全部進到民眾肚子。台大醫院腎臟科醫師姜至剛表示,橘黴素長期累積會造成肝腎負擔,台灣潮濕悶熱,民眾最好選購有完整包裝的穀類製品,沒吃完記得放冰箱。
中國進口紅麴米,橘黴素超標12倍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公佈102年 「市售食品真菌毒素含量監測計畫」下半年監測結果,檢驗黃麴毒素、赭麴毒素A、 橘黴素、棒麴毒素、黃麴毒素M1。
204件樣品中有4件不合格,其中3件超過橘黴素標準5ppm,分別為台北市東泉有限公司的「紅穀米」6.3ppm、屏東縣新延香農產加工合作社的「紅麴米」7.2ppm、高雄市典成蔘藥行的「紅麴米」63.4ppm;雲林縣協信食油行的「花生粉」黃麴毒素驗出31.6ppb,超過現行標準15ppb的兩倍。
其中典成蔘藥行紅麴米違規最嚴重,高雄市衛生局調查發現,這批違規紅麴米竟在2009年就從中國進口,目前已經沒有庫存,研判可能全被民眾吃下肚,且業者進口時並未按照規定查驗登記。
食藥署表示,《食品衛生管理法舊法》第27條及「輸入食品及相關產品查驗辦法」規定:「輸入食品、食品器具或食品容器等相關產品,經查驗符合食品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者,始得輸入」。已責成高雄市衛生局,依《食管法》第35條,對業者處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未來也會加強對該業者的邊境查驗。
穀類易生黴菌,開封後應儘速食用
台大醫院腎臟科醫師姜至剛表示,台灣潮溼炎熱,穀類食品容易受到真菌汙染,橘黴素應是因為紅麴菌種不好才會產生,雖然橘黴素急性毒不高,但長期累積會造成腸胃不適、拉肚子、造成肝腎負擔;黃麴毒素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致癌物,長期食用累積會造成肝硬化、肝癌,「是很毒的一種毒素。」
姜至剛建議民眾,購買穀類食品時,應選擇完整包裝、標示,開封後儘速食用,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或冰箱,但就算放冰箱也只能減緩黴菌生成,最好的方法還是適量購買,立即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