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社大有機農業社 農友互助 雞鴨樂活

近年許多社區大學都開設有機農業課,但很少人像台南北門社大學員這麼熱血,七年前,幾個同學上完有機課後意猶未盡,幹脆自己租一塊地種菜,創立「北社大有機農業社」,去年還申請有機認證,讓這裡成為新手農民的實驗場,現在社員已經有30多人;這裡的雞和鴨個個有名字,每天吃菜吃玉米巡菜園,孵蛋賺錢「養自己」,真正有雞又樂活。

愛有機,熱血學員自組社團

1-600
有機社的雞鴨每天吃菜吃玉米巡菜園(攝影/林慧貞)

穿過剛落下秧苗的稻田、等身高的玉米園,一個寫著「假日農夫,自己種菜自己吃」的白色箱子,矗立在手做的木製柵門旁,嘹亮的啼聲遠遠就傳了出來,柵門內放養的雞悠閒吃著玉米粒和高麗菜,狗狗興奮在菜園裡奔跑,人們彎著腰,致敬式地拔起甜菜根旁的雜草。雞犬相聞,每個生命忙碌而燦爛地活著,這個現代版的桃花源叫做北社大農場。

位在台南縣佳里區的北門社區大學,七年前開設有機農業課,吸引許多有志轉型有機的農友、公務人員,許秀英和她老公就是其中一對,但課程結束後他們卻意猶未盡,「當時我想:『課程結束了,那我要去哪裡吃這麼好吃的菜?』」許秀英說,當時只是單純想吃菜,就號召幾個有興趣的農友,向學員租下三分多的田地,創立「北社大有機農業社」。

業社以18週3千5百元學費招收學員,第一次招生來了30人,通通沒經驗,大家自力救濟找業者整地,撿竹子、廢棄木材搭工寮、柵門,每週日找教授、專家,教導做堆肥、養生物菌的訣竅。

和一般農場很不同,北社大像是實驗室,蕃茄旁邊種甜菜根、高麗菜,角落散著洛神花,甚至還有匍匐在地的草莓,小小三分地就超過50種作物,看起來散亂,卻又自成一套秩序,全看社員想種什麼。

北門社大的學員自己租一塊地種菜,創立「北社大有機農業社」
北門社大的學員自己租一塊地種菜,創立「北社大有機農業社」(攝影/林慧貞)

動物天堂,鴨仔有專屬房間養老

IMG_7154
社長許秀英(攝影/Alittle)

讓數十種作物亂中有序的靈魂人物,就是連任六年的社長許秀英,她現在是社長兼農場管理員,每天吃過早餐後就來農場報到,先填飽每隻雞鴨的肚子,再幫學員認養的田區澆澆水,俐落又迅速,完全看不出她之前是穿著高跟鞋,連家事都有傭人代勞的老闆娘。

許秀英投入有機農業完全是意外,當時因為家人得乳癌,開始注重飲食健康,丈夫才報名參加有機課程,沒想到成立社團後,丈夫卻因身體因素無法做農,反倒是她越做越有興趣,最後一頭栽進去,許秀英好氣又好笑地說:「我老公就是標準的『招人洗澡,卻自己衣服拿著先跑』。」

收服她的心是農場裡一群可愛小動物,這裡總共有10隻土雞、30隻紅面番鴨、8隻貓、3隻狗,每隻都有用毛毯或竹片搭起的舒適小窩,平常到處「巡菜園」,肚子餓了就吃格外品的高麗菜、玉米,而且他們全都是「家人」,個個有名字。

「像那隻唯一的公雞叫小黃,兇得要死,有時候會跑去啄你,等你回過頭他也撇頭,裝得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那三隻紅番鴨我叫他們克難三兄弟,老大以為這裡都是牠的地盤,心情不好就趕弟弟們走。」

許秀英對每隻看似長得一模一樣的動物如數家珍,連規劃出國都擔心:出去這麼多天,雞鴨會不會有事。社員看著看著也都有感情,從沒動過宰來吃的念頭,年紀大的鴨子還有專屬房間「養老」,額外的飼料費就從他們生的蛋變賣來支出,讓牠們自己養自己。

鴨媽媽帶著九隻小鴨去探險
鴨媽媽帶著九隻小鴨去探險

走長久,推多樣化蔬菜箱

打出名聲後,附近資深有機農民也自然聚集過來,農業社不僅成為交流好所在,更化身有機農友訓練場,去年底,包括北社大農場在內,社員集體申請有機驗證,希望藉此拓展產品通路。

不過要在鄉下賣有機菜顯然比在都市困難,社員黃富國是許秀英丈夫的學生,因為理念相近偶然重拾昔日緣分,但鄉下幾乎人人有田,他種的有機稻和蔬菜只能拿到菜市場賣,或是依靠北社大銷售,通路不穩定。

許秀英坦言,社團招生和銷售成果還要再加強,因為很多人有自己的田,老一輩常常會罵:「自己家的都做不完,去做別人的幹嘛?」社員中不乏科技業工程師、老師,但都無法長久留在社團,目前成員年紀約在50多歲,固定會到社團幫忙的核心成員約10來個,但農場資材、機器耗損速度遠大過會員繳交的金額,只能由部分社員自掏腰包。

為了平衡支出,他們想辦法推出蔬菜箱,發揮小農少量多樣的栽培優勢,一箱兩人份的蔬菜箱,就有5種葉菜類、3種根莖類和一份水果,大箱的還有農場裡自然放養的土雞蛋、和東石農會合作的有機杏鮑菇,誠意破表,卻因宣傳不足,銷售數字不甚理想。

儘管願意脫掉高跟鞋換雨鞋,出錢出人出力,連任六年社長也沒問題,但她仍希望儘快讓社團收支平衡,不僅讓農友有銷售管道,更讓有志改變的農友,有個學習好所在。

她透露,有阿伯第一年騎腳踏車經過時,抱著看好戲心態說:「噢你們在種有機喔~」第二年說:「還在喔。」第三年驚訝地說:「種到可以賣人囉!」第四年看到他們越做越出色,阿伯終於肯定地說:「你們讚啦!」衝著這樣的鼓勵,許秀英說,未來還要繼續做下去,也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友善小農的健康產品。

1604807_787531721274408_1907439050_n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