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三芝的「臨海農場」是我一直想去拜訪的地方。劉力學先生和曾素貞女士共同經營這座有機農場已有多年。之前聽說過劉老師年輕時在公司開完會,直接穿西裝打領帶去國小收廚餘的故事後,我就很想來看看了。
坐在劉老師家的客廳,一邊聽窗戶外的鳥鳴,一邊聽他述說農場成立的經過。在聊天的過程中,瞥眼望見窗外蝴蝶飛舞,間或幾隻不知名的鳥兒停在樹枝頭。這就是有機農場才能營造出的生物舞台嗎?
他致力於廚餘堆肥的工作,經歷了多次實驗從不放棄,最後終將廚餘變成黑金。我去看了堆肥場,雖在露天的環境,卻沒有嗆鼻的臭味。一根溫度計插在堆肥的中央,用來測量在發酵過程中的溫度。
堆肥中除了廚餘,另有木屑和稻穀,也有海產店回收來的貝殼,等於讓堆肥的營養均衡,也難怪用天然「黑金」栽種出的蔬菜個個美麗健康,鮮綠翠嫩。他放了一把黑金在我手裡,我聞著,令我驚訝,因為我只有聞到泥土的芬芳。
劉老師說,一個沒有化學汙染的農場,生物自然有它們得以平衡的方法。蚜蟲來了,瓢蟲就現身了,在葉菜的邊緣慎重地巡邏。菜蟲出現,鳥兒就有大餐可吃了。沒被吃掉的蟲兒,躲在土裡所排出來的糞便,又提供給蔬菜另類的養分。這一批的蕃茄被蟲子蛀掉不少,戰鬥失利。沒關係,下一批的蕃茄會變得更強壯來抵抗蟲兒的威脅,皮比較厚,簡直像個壯碩的元寶。 這些蔬菜,吃著均衡營養無毒的黑金長大,挺著胸膛,充滿自信,好像在告訴我,無毒是一種可以令萬物都開心的方法。
台灣社會有許多農夫們致力於有機栽種,謝謝他們的辛勞。也有很多的團體在扮演支持、鼓勵和教育的角色,著實令人感動。然而從事有機農業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日本作家河名秀郎倡導「自然栽培」,也就是連有機肥料都不使用的狀況。他舉了個農場的例子,從開始自家採種到可以維持作物的品質,足足花了八年的時間。他說:「自然的哲理會啟動那遠超乎我們想像的事物。我們似乎在不知不覺當中忘了自己該保持向自然學習的謙遜態度。」
「臨海農場」的豐富生態似乎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