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黃土高原” —2013陝北「牛王會」紀行

榆林自古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過渡帶,更是中原政權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要塞。有首詞是「可憐無定河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無定河就在此地,隨著雨季而變換河道,水流量不足,就消失在黃土地中。

2013年2月21日,農曆正月十二日的午後,我乘著客車在魚鱗鎮下車,繼續打了一台黑車,向北渡過無定河,來到陝北榆林市南邊的橫山縣馬坊村。

IMG_2285 (2)

(從位居馬坊村最高點的華嚴寺俯視馬坊村全景。拍攝/林吉洋)

位在村落最頂端的華嚴寺主殿前廣場,馬坊村的“婦女秧歌隊”正在緊鑼密鼓的排練秧歌。馬坊村的「牛王會」籌備會馬會長、與婦女秧歌隊隊長,不時停下排練交換意見,為明天開始一連三天的「牛王會」,舉行最後暖身。

IMG_2353 (2)

(馬坊村的本屆會長,正在為排練中的婦女秧歌隊下達最後的指導意見。拍攝/林吉洋)

山腳下另一頭,村裡的廣播不時傳來廣播聲;猜測那些濃重的地方話,是在宣達「牛王會」準備工作的注意事項。這天,老人聚集在村子口抽煙慎重商議,小孩則三三兩兩興奮拎著玩具槍來回巡邏警戒;似乎連村裡的狗都感染氣氛,焦躁騷動、不時吠叫。

「牛王會」是陝北橫山縣一年一度的大型法會,祭典奉祀馬坊村華嚴寺供奉的牛王菩薩。據說牛王法會自宋代開始,已有上千年歷史。除了文革期間中斷,陝北牛王法會於每年正月十三到十五舉行,分由八個大會輪流主辦。這八個大會的祭祀組織,涵蓋區域包括現在的4鄉鎮、41個村莊。「牛王會」信仰範圍之廣,每年吸引秦晉兩地信徒參與;聚集成為黃土高原上最具規模的宗教盛事。

IMG_2491 _初十三的清晨的馬坊村,一个秧歌队员身着华丽的舞服在路上步行上华严寺,有种超现实的视觉经验

(初十三清晨,一個秧歌隊員身著華麗的舞服在路上步行上華嚴寺,有種超現實的視覺經驗。拍攝/林吉洋)

演譯常民勞動與精神生活的秧歌

隔日,農曆正月十三上午八點不到,華嚴寺早早點燃香火、人群彙聚。地主馬坊村的秧歌隊,在祭祀完佛爺與牛王菩薩之後,便下山到村口,迎接前來接駕的本屆「牛王會」主辦村:響水鎮的秧歌隊伍。接著我看到各分會的秧歌隊陸續抵達華嚴寺,進入寺內祭拜菩薩。五顏六色的隊伍,輪番在功德殿前廣場獻舞。不同的隊伍也彼此觀摩,暗自打量哪支隊伍跟去年的相比,又增添了什麼,改變了什麼隊形。

 

IMG_2609 (2)

(隨著時間演譯,秧歌隊也逐步把一些流行元素與傳說故事人物納入秧歌隊伍中。拍攝/林吉洋)

傳統以來的秧歌隊,全部由男生組成。樂器以腰鼓、鈸為主,舞姿輕快,間斷有奔放剛猛煞是好看。即使隊伍裡面的女性角色,也是由男生反串。

IMG_2513秧歌队的舞蹈大气奔放富有节奏,时快时慢,扣人心弦。

(秧歌隊的舞蹈大氣奔放,時快時慢,扣人心弦。拍攝/林吉洋)

另一種以女生為主體組成的秧歌(舞)隊,似乎是比較晚近的產物。女生以扇子為舞;舞隊裡的男性角色也是由女生扮演,則舉傘為舞。女生搧風、男生舉傘,舞姿柔美,頗能表現男女意愛的情境。

IMG_2656 _馬坊村婦女秧歌隊

(馬坊村婦女秧歌隊。拍攝/林吉洋)

忘神凝視舞者的身段,讓人想像並感受書裡面描述秧歌的激情。在農村繁重的勞動生活裡,常人是不是只有在跳秧歌的時候,才能夠淋漓盡致的解放身體?這種情欲表現方式,既是集體的、又是私密的。想到這裡,我就越想看透那種在舞步裡所表現的激情。男的狂放,富有節奏的旋轉、抬腿、擊鼓;女的舉傘、揚扇,揮舞著柔情婉約。

從播音裡面雖然聽不太懂歌詞,但我也能猜到應該是歌頌毛主席,歌頌勞動文化。秧歌的音樂與時俱進,希望這種文化能不停的把黃土高原上農民的精神生活與勞動,繼續演繹下去。

我猜想,在其中跳舞歌唱的這些年輕朋友,可能還是以流行音樂為偶像。我卻覺得他們該為自己感到驕傲,因為他們正身處在文化中最精萃的一部分。

IMG_2598 (2)随着外出打工成为年轻人向往的出路,年轻人队故乡的认同情感越来越薄弱,只有在节庆时才能让年轻人回到黄土地。)

(隨著外出打工成為年輕人嚮往的出路,對故鄉的認同感越來越薄弱,只有在節慶時才能讓年輕人回到這塊黃土地。拍攝/林吉洋)

彷佛千里迢迢,只為了來到這裡,在現場觀賞秧歌這種富有生活與勞動色彩的演出。讓人感歎這種流傳千百年的舞蹈形式,近乎是「活化石」! 這才是真正的音樂與舞蹈,能夠撫慰人心,真切反映人類勞動與生活的寫照。

在那種由市場商品化與官方主導下、日益僵硬的樣板民俗音樂中,我不知道真正屬於底層勞動者、來自於民間生活的文藝,還能夠保有多久?

秧歌傳統與牛王菩薩信仰,在當地正面臨極大的傳承危機。當地長老說,現在越來越難組成完整的秧歌隊伍。過去「牛王會」的秧歌隊,可以多達數十支隊伍;現在的「牛王會」,即使老人使勁鼓吹,卻仍然只有六七個村子能夠組成秧歌隊,為牛王菩薩護送隨行。

IMG_2579 表演之前,一位父亲正在为儿子调整头巾。

( 表演之前,一位父親正在為兒子調整頭巾。拍攝/林吉洋)

朝聖的路途

九點左右,待會長與執事們祭拜奉請諭令之後,隊伍就在九點正式開拔下山。遲來的秧歌隊,就在山腰加入隊伍,展開一天行程。來自八大分會秧歌隊組成的護送隊伍,加上信眾、車輛眾多,浩浩蕩蕩的隊伍連綿不斷,緩慢的在蜿蜒的公路中前進。

IMG_2638 (2)

(祭拜牛王菩薩神像後奉請諭令。拍攝/林吉洋)

啟程後有些年輕的隊員,試著攀爬上車輛。但秧歌隊的長老們紛紛勸阻,「不讓坐!」似乎對這些長老而言,只有用雙腳來步行這一段旅途,才能夠彰顯信眾虔誠的靈魂;而這也許更是對於牛王菩薩保佑村莊來年平安豐收的精神奉獻。隊伍浩浩蕩蕩的經過村莊與民家,沿途紛紛焚香鳴炮恭迎。老人與虔誠的信眾在隊伍經過時,則跪地磕頭迎接;領隊「傘頭」與秧歌隊員則鞠躬回禮,繼續前進。

IMG_2720 (2)老人无论距离远近,总是虔诚的跪地迎接牛王菩萨的队伍。

(途中沿途人家,虔誠的跪地迎接牛王菩薩的隊伍。拍攝/林吉洋)

從馬坊村到目的地響水村的路途,大約十公里。沿途的山路起伏蜿蜒,步行到一半,隊伍越拖越長。眼見預定中午抵達響水村的時間早已過了。越來越多的秧歌隊員爬上車輛;大部分的人,仍在塵土滾滾的公路上踽踽前行。雖然當天晴空萬裏,但因為氣溫不高,所以步行還算涼爽,走著走著,也有點昏沉。

社會學家對於宗教與儀式的闡發認為是,生活的儀式過程,並不是意謂著祈求膜拜神祉而獲得什麼。對於原始社會的人群而言,宗教生活更重要的是,行使了聚合人群、編織社會關係的作用。透過儀式過程,讓人重新確立原始社會中人與群體的從屬關係;避免倫理危機引發的社會脫序。

那麼我想秧歌對於連結集體的儀式意義,也就扮演著黃土高原農耕民族聚合的精神力量—這幾千年農耕文明藉由這奔放的肢體語言,展現農業民族的最激情的集體精神形式。

IMG_2815 (2)

(我一度以為這裡已是一個沒有宗教與傳統的國度,卻在黃土高原驚覺到這個古老的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底蘊可能未曾中斷。拍攝/林吉洋)

十來年前,我在漢聲雜誌出版品裡面看到剪紙藝術、刺繡、虎頭,讓我印象深刻。心裡想像這「陝北? 黃土高原? 那究竟多遠、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啊?」我心裡老揣著這樣的問題…

等我走到在眼前盡是一片黃土中回望五顏六色的隊伍,讓我對這片浩瀚的黃土與生存千百年的人民萌發敬意。背負沉重的登山包,在步行途中不停提醒我肩上的酸疼。但這朝聖的興奮,使我對眼前景象有種莫名敬畏,內心微微澎湃。

IMG_3024 (2)2月的黃土高原,河流已經結冰。實在難以想像這一片黃澄澄的荒野,如何孕育出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2月的黃土高原,河流已經結冰。實在難以想像這一片黃澄澄冰凍的荒野,如何孕育出豐富的中華文明,被稱為民族的搖籃。拍攝/林吉洋)

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在北京跟大陸朋友聊到陝北,朋友老說這地方特別窮、生活特別艱困。陝北人大都離鄉到外地打工。朋友一聽我說要到“落後北京60年的”(朋友所言)陝北旅行,似不能理解。

但對我來說,黃土高原有一種魔幻寫實的魅力。從電影“紅高粱”到“大紅燈籠高高掛”,從崔健到那一群成立打工子弟學校的樂隊,從華夏文明的起點到當代中國的落後地區;我覺得這裡卻反而比中國其他觀光名勝或發展地區,更具有鄉土中國的精神。

IMG_2920 (2)_即將抵達響水鎮的隊伍

(即將抵達目的地響水鎮的隊伍。拍攝/林吉洋)

在這片黃土之上,人與生存的鬥爭特別真實。從中萌芽的文化,應該也特別富有強韌的生命力吧? 真實的的黃土高原,跟我一廂情願的想像,是否相同? 沒料到會有一天,我能真踏上這片黃澄澄的土地。

納悶想著在五環外打工子弟學校那個喝酒的夜裡、在炕上聽過那來自榆林的小郝,提嗓唱出高亢嘹亮的陝北民歌之後,我總覺得有些特別的東西,在這片黃土地上發揮著作用。那裡的文化、風土的驅使我,在日裡夜裡召喚我、督促我趕緊踏上旅程。

「他們在唱些什麼啊?」我在華嚴寺觀看跳秧歌時,又重新問了隔壁老人這個網路上早給我答案的問題。他想都不想的回答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幾千年來,「好好活著,吃上飽飯」,對這塊黃土上的人而言,這種生存意志,演譯出豐富燦爛的歷史長流與文明瑰寶。

IMG_2754 老人黝黑臉龐的皺紋與深邃的眼神,忘神凝視著“秧歌”,彷彿忘卻了時光。

(秧歌節奏召喚下,老人揚起黝黑臉龐的皺紋與深邃的眼神,彷彿忘卻了時光。)

真正的文化,在於生活,而不是儀式

這幾年「牛王會」的名氣越來越大,吸引許多民俗與攝影愛好者在「牛王會」期間來到這。我看到這些擁有器材設備極好的攝影人員,卻一再的在跳舞進行中,插入秧歌隊伍裡拍照,或干擾儀式的進行。

跳下了休旅車,橫衝進廟裡面;對佛像猛拍照,卻連最基本的合十禮也沒有。這種紀錄方式,讓我感覺到對整個信仰缺乏基本的尊重。

IMG_2695 (2)一些摄影玩家在舞蹈进行中强行插入队伍拍照,完全不顾及活动进行,是不是也算是一种外来者对传统文化的污染呢?

(一些攝影玩家在舞蹈進行中強行插入隊伍拍照,完全不顧及活動進行,是不是也算是一種外來者對傳統文化的”污染”呢?拍攝/林吉洋)

在步行的路途中,我苦笑看著這些攝影玩家乘高級車呼嘯,趕去下一個拍攝點。「光有一流的設備,卻沒有基本的攝影倫理,自外於整個儀式活動之外。如何能做好紀錄跟詮釋的工作呢? 」這讓人胸口裡有些鬱悶。

抵達響水鎮的法會會場後,我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攝影師:“房子”。他原本是石油工人,後來成為以攝影來紀錄黃土高原生活與文化的專業攝影師。長髮的他,也背著單眼相機,但站在黃土墩上的冷酷氣質,讓我一秒就能認出他。

我循著他的攝影書:《最後的黃土高原》來到這裡。他拍攝的圖像與文字匯流的情感,構築我腦子臆想的這片黃土地。

即便秧歌的服裝越來越華麗、表演越來越形式化,宗教與傳統文化淡出人的生活等等,對他而言都還是其次的問題。“房子”紀錄的影像裡,不時充滿著對人群生存處境的反省,關注被紀錄者的生活與尊嚴。他在書裡寫道:

「我知道,年關一過,這些人就要踏上異鄉的土地去奔波謀生。或許他們就此會成為城市邊緣的一群人,或許,曾經的鑼鼓聲也會慢慢成為他們一年一度最美好的回味。想到此,我便決定,要給他們每個人拍一張單人像。說不清為了什麼,或許只是留住他們生命曾經的那一個瞬間。」

IMG_2751 (2)抵達目的地響水村 眾人開始

(這些黃土高原的年輕人越來越難留在家鄉,節慶一過,即將各奔東西。拍攝/林吉洋)

當下我猶豫著,要不要從背包裡拿書出來請他簽名? 但一則可能怕認錯人、鬧笑話,二可能破壞了當下氣氛。這位攝影師,沉默的看著一年又一年的黃土高原;偶爾拿出相機,拍下那些逐漸衰老的老人。

舉頭三尺有神明

從小到大,我總喜歡杵在廟口傍著柱子看廟會。一年四季總有不同的季節,得跟著母親進廟裡燒香。所以走到哪裡,遇到廟會總喜歡多看兩眼;那靠近家鄉的感覺,在廟會裡面沐浴那種祥和之氣,那種天地人和諧的感覺。

現在的宗教,可能對有些人來說沒有多大現實意義。有些人只有焚香、而不跪地磕頭;有的僅僅就是看熱鬧一般,站在路邊。秧歌隊伍,比較像是表演娛樂的藝人。據說外出打工年輕人,也得靠著補貼路費、或者送些禮品、「耐克」(Nike),才肯願意回鄉裡秧歌隊幫忙。

但眼前的景象,彷佛鄉土的中國,就從歷史長卷躍然而起,活生生展現在我眼前。讓我覺得激動,而且有一點熟悉。

IMG_2951 (2)秧歌队进入响水镇,受到注目礼,跳起来特别有劲

(秧歌隊進入響水鎮,受到圍觀群眾的注目禮,秧歌隊跳起來特別有勁。拍攝/林吉洋)

我在佛像前念起那熟悉不過的祝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四時無災、五穀豐收、六畜興旺…」 我並非虔誠的信徒,但我相信有一種力量與規律,是超越人類的創造力、與創造可能帶來的破壞。

踏上中國大陸以後,接觸環境保護工作。我總感覺到這個在現代化高歌猛進的社會,卻彌漫一種衝突與暴戾之氣,缺少了那一種天地人的協調感。

人做事情,不問天理能容否?

毒殺候鳥販賣野味時,不問上天有好生之德?

排放工業廢水,污染地下水,傾倒廢棄物污染農田。不問地?

不問做事否違背大自然的規律?「不問蒼生,問鬼神? 」

IMG_2235 祭拜牛王菩薩神像後奉请谕令

(牛王會的最後籌備階段,一位村中耆老奉請牛王菩薩的神像。拍攝/林吉洋)

那調和天地人和諧秩序的文明內在力量,正遭受到現代化嚴重的衝擊與挑戰。無可節制的發展欲望,想做就做,「賺錢各憑本事」,唯我獨尊,以科學為名、利益掛帥…………天地蕩然無存。

我想有必要重新探索鄉土精神,找回這種文明的內核,讓這個社會實現真正的「和諧」。

(作者於2012.10-2013.12接受浩然基金會”國際志願者計畫”前往中國環保組織服務。本文為2013年春節走訪黃土高原筆記,初稿完成於2013年2月27日。)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