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支教青年教師的鄉村建設實驗

青龍滿族自治縣位於河北省東北端,行政上受到秦皇島市管轄,工商不發達使得青龍普遍仰賴農業收入為主。馬丈子村位於青龍縣城向南步行約40分鐘抵達大山腳下,目前村子裡扣除外出打工約500人口常住居民約著一千二百餘口人,主要依靠板栗為收入大宗並兼種植溫帶果樹維生,

根據村裡的耆老表示自明清時期以來青龍屬關外,馬丈子地名由來因本地清朝時期屬於正白旗封地,當時劃定地界的標準就是跑馬圈地,馬丈子乃成本村名。馬丈子的先人來自於東北,而更早一點可能源自于山東的漢族,先人逃荒到東北與滿族混居以後,明末又跟隨八旗南下,定居于馬丈子駐屯長城北側地區。

原本馬丈子小學被列入併校之列,在“中國滋根”協調與提供資助下學校獲得保留,透過“中國滋根”協調,支教機構“為中國而教(TFC)”提供支教老師補充不足的教師人力,來自廣西的青年蘭毅便在2011年來到馬丈子小學支教。

要改善學童學習狀況必須同時改善農村家庭生活!!”

青龍的板栗品質優良,原大多外銷日本,今年因為中日交惡以及盤商對於部份板栗品質有疑問,導致今年青龍的板栗大量滯銷。

蘭毅透過網路傳播找到一些北京收購板栗的商戶,2013年的9月3號清晨四點鐘天未亮,蘭毅連同五個村民從青龍縣開車抵達北京,預定拜會幾家收購板栗的大商號與有機市集。

IMG_7361_1

原來,蘭毅除了在馬丈子村支教外,熱情富有創意的他在村子裡開啟多項的社區實驗,包括發起籌備老人協會、發行校報讓學校的教育功能擴及家庭教育,更藉由產地直接連結銷售端,企圖拉抬低迷的板栗價格。

在支教期間,蘭毅發現很多學童的學習狀況不佳根自於家庭問題,他體認到如果不能改善家長的觀念、改善家庭經濟狀況,是無法改善學童的教育問題。蘭毅在“中國滋根”以及“梁漱溟鄉建中心”的鄉建實踐經驗上得到啟發,決心在馬丈子村開啟一項鄉村建設的實驗。

而這項工作的開展,所幸也得到“中國滋根”的支持。2013年10月28號深秋,筆者抵達青龍縣探訪蘭毅,紀錄這一場小小的鄉村建設實驗。

讓農村動起來—村校合力開辦馬丈子小學校報

蘭毅的第一項實驗是做校報。由於在農村裡面未經批准公開發報紙可能會遭到查禁,討論之後以馬丈子小學校報為名展開發行社區刊物,避免繁瑣的行政審批程式,在村裡長老提議下,結合村子傳統地名將校報更名為《馬小龍峽校報》。

蘭毅出報紙,為了促進家庭教育意識,增進學生家長彼此瞭解。第二也是為了村民教育。他說辦報紙是為了建立社區“思想動員工具”、 “搞滲透”,透過校報,讓宣傳能夠有效傳播到村民的家庭生活。

為了招募校報的錢,蘭毅在網路上發佈一篇文章,並且到各個宗教團體的網路論壇張貼,募到第一筆啟動資金。

蘭毅提到外國的家長委員會的制度:美國有五百萬的家長委員,日本有1千萬的家長委員,家長與學校的聯繫是能夠起作用的。他認為如果能夠依託於學校,透過教育職能組織學生家長,就能夠找到啟動改變的杠杆。

蘭毅生動的剖析農村現實情況,闡述他的動員策略:

“每個人都會有孩子,要把家長組織起來!你要搞維權環保普通百姓不會裡你。但是為了孩子,搶奶粉、偷渡啊、去學校罵老師啊、家長都敢做!家長會的模式很適合中國國情,透過家長會結合小型經濟專案,就能讓農村動起來!!”

92940066

 

《馬小校報》:溝通家長、傳播觀念

選班長就是小學課本的第一步,教學童如何選舉、監督班幹部,都是課本裡面教得。校報的第一期就討論選舉班長,讓村裡的家長從學生的作文裡面學習民主規則運作。

在校報的第一版還介紹學校跟村裡新聞,讓村民關心學校,也有廣播站的廣播稿。也把一些反應比較冷漠的老師放到校報討論,帶動老師的積極作用。

第二版編輯學生投稿,刊載學生的繪畫作文。村子不大,學生家長容易產生比較心裡,比誰的孩子優秀?蘭毅說:以前家長只會比較成績,現在引導話題,比較誰家的孩子藝術好,誰家孩子有領導潛能,誰家關心村裡環境?讓好學生除了成績好,還能夠有更開放的定義,把貢獻社會、幫助他人也列入好學生的標準。

在蘭毅的構思下,《馬小校報》每個版面都有重要功能,第三版公開專案動態,財務公開,讓村民有個公開理念。第四版溝通家長與學校,做成人教育。第五版、六版是家庭教育新聞,把一些最吸引眼球的社會時事的放進去,例如家庭教育欠缺導致小孩殺人、打麻將打出疾病腰椎盤突出,賭博導致家庭悲劇,還有寫環境污染問題,講空氣污染等等。

IMG_7383_1

(蘭毅鼓勵學生參與社區與學校的勞動工作。馬丈子小學高年級學童正在敲碎煤塊,這些沒塊即將提供學校在過冬供暖使用。拍攝/林吉洋)

第六版有校報的致富版塊,蘭毅笑著說這是農村婦女最喜歡看的創收案例版面。裡面有文化廣場搞學習,也報導農民為了學習新技術廢寢忘食到最後發達致富的勵志故事,順帶也介紹綠色有機農業等農村創新概念。第七版專門表揚積極協助參與的家長,附上受助人感謝信傳播社會正能量。

還有配合政策”打擊謠言”,讓村民正面認識鄉村建設開辦的種種工作,傳導村民團結向上”人心齊、泰山移”的積極正面觀念。

第八版是最後一版,暢談鄉土文化與家鄉美景,讓老人投稿講村子的老故事。一方面配合政策宣導鄉村改造,另一方面讓村民認識村裡的滿族統建築裝飾富有文化特色,避免村民在打工回鄉的改建風潮裡面把老舊傳統事物毀掉。

蘭毅擔憂“如果有一天全中國的農村房子都一樣改成現代化水泥平房,那就沒有意思了。”話鋒一轉,蘭毅說“世界上有兩個組織最成功,基督教跟共產黨,左手組織、右手宣傳。要搞事情先做宣傳鋪墊。”簡潔有力說明訣竅!!

社區自立:就地尋找資源解決問題

蘭毅認為外來資源的援助終究不能長久。學校裡面缺老師,蘭毅就請秧歌隊老人進學校裡教體育、音樂,把當地的秧歌傳統藉由體育、音樂課傳承給學童,從本地開發教師資源,就地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也一併面對文化傳承的問題。

IMG_7357_1

(蘭毅与老人會發起人之一,村内秧歌隊隊長馬成勇老人商討老人會籌備會議的工作細節。馬成勇老人同时在學校裡教導孩童学學習傳統秧歌。拍攝/林吉洋)

例如農村裡面最普遍的留守兒童問題、跟留守老人問題。蘭毅認為這兩者為何不能對接?於是蘭毅進行一項有趣的實驗:蘭毅讓學生把報紙帶回家給老人跟鄰居閱讀,鼓吹孩童幫老人撿拾柴火的運動,對學生也是敬老的倫理教育。二方面蘭毅組織少年先鋒隊學生在村裡面撿垃圾,讓家長也注意村裡環境。“中國滋根”也參與這項工作,協助清理河流的垃圾,為村子提供一個垃圾坑。

農村最普遍的問題就是滿地的垃圾,蘭毅利用村委會報告村子要搞文化旅遊、對外吸引投資的契機,向村民傳達:”村裡面如果環境不能改善,老闆來看都不想投資啦!遊客也會不想進來!”利用誘因宣導整潔。利用政策引導建設文化旅遊的方向,蘭毅宣導組織老人協會、動員老人寫村史。

留守老人成為山村的人口主力

在與老人溝通的經驗裡,他發現世代間的觀念落差相當嚴重,”有一些小孩連爺爺名字都不知道”,經常讓村裡老人感到失落。他以促進世代溝通與文化傳承為宗旨,發起老人協會籌備,獲得村裡面老人的認同。

IMG_7375_1

(村里的老人說,蘭毅的熱情親切與行動力,賦予馬丈子村新的氣象。拍攝/林吉洋)

老人會的發起人之一馬成勇提到,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老人成為人口主力,一方面要照顧留守兒童、二方面還要繼續維持農業勞動力。但是外出打工人群如果沒有能力反哺留守老人,老人會就要扮演團結互助老人的角色,提供生活娛樂調劑平穩老人心態、也能夠幫忙調劑老人與青壯年的世代觀念落差,也是扮演和諧的功能,為村子裡面注入正面能量。

蘭毅提到一個笑話,放學時老人走到校門口,說要來接爺爺!!原來村裡的老人間常會互相調侃,現在的孫子是爺爺的爺爺,接送學童成為老人的工作。

尋找適合山村的小型經濟專案

為了讓貧窮的山村走出沒落凋零的命運,改善村民的經濟生活也是蘭毅著手的工作之一。在“中國滋根”提供的援助當中,有一項免費的輔導農民養兔子作為副業改善經濟的小型經濟專案。

蘭毅發想整合這個項目讓學生和家長一起養。對學校來說是教學項目、要求學生親手勞動,對家長來說也是一個小型經濟項目。

蘭毅解釋,兔子一個月可以生一窩七八隻,發給家長四隻大兔子,兔子繁殖以後要反還學校八支小兔子,這八隻就可以分給其他兩個家庭。擴散到其他家長,兔子六塊到八塊一斤,由當地兔業公司收購。

他一方面告訴家長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另一方面則請兔業公司派專家教學生一些養兔子的觀念與技術,學生回家後再傳達給家長,學生與家長天天照顧兔子,家長跟孩子就有互動時間共同話題。

蘭毅描繪未來養兔合作社的願景,關建在於,本來家長各養各的,但是長期近親繁殖會產生問題,所以家長之間必須合作交流換兔子,所以他認為這個能讓家長互助合作起來。

蘭毅鼓勵學生與家長一起去集市賣兔子,一方面順便教學生算錢,告訴家長賣了兔子要給一點讓孩子零花,他說這樣也能讓孩子養成理財觀念以免長大變成月光族。

經驗總結:支教老師引進公益機構的模式

蘭毅的兩年支教服務時間在2013年6月到期,他曾猶豫是否要繼續留在青龍。最終蘭毅選擇繼續留在學校支教,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捨不得孩子跟村裡的老人,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老人會已經進入籌備最後階段,他希望能夠促成老人會正式成立,運作上軌道。

“你沒辦法讓人空口吃鹽,但是你要把鹽巴拌到他們喜歡的菜裡面。”蘭毅總結自己這兩年來在馬丈子的實驗。

IMG_7356_1

(蘭毅在村裡熱心助人獲得老人肯定,以農民的語言與習慣建立互信,是蘭毅開啟鄉村實驗的第一步。拍攝/林吉洋)

蘭毅認為農村鄉建運動,卻可以以支教做先鋒。老師在支教期間可以熟悉當地風土民情,也能夠以老師身份接觸當地家長,建立一定信任感,之後再引進公益機構。以老師的身份先在村裡面做一點事情,藉由時間傳播擴散,再轉移交給鄉村建設機構,理想上能夠坐到無縫接軌。

他也認為有些公益機構,做事情太急了、目的性太強,一到村子裡面馬上搞項目,做事情不先瞭解農村的步調,會讓村民懷疑甚至排斥!他提到基督教傳教士的例子,一到地方先搞學校、辦醫療辦教育、最後才開始傳教。

身為黨員的他回想共產黨的創立,也是先到農村做一些小事,用農民的語言去溝通,慢慢建立形象,最後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

我把每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做公益

經由“中國滋根”與梁漱溟鄉建中心合作的暑期培訓,蘭毅現在已經成為滋根基金會合格的實習生,然而他心裡面仍然惶惶不安。

蘭毅的家人對蘭毅這一份“支教老師”的可持續性仍然抱持著懷疑,蘭毅始終放心不下遠在廣西的年邁雙親,心裡也在構思這一條鄉村建設的實驗道路能夠走多遠?

提到馬丈子村,蘭毅總能源源不絕暢談他的有趣構想與創意,但一提到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如何平衡?蘭毅心裡還沒有個底,只是靜靜的凝望大山。

IMG_7341_1

IMG_7380_1

(蘭毅的寝室就在學校的體育室内,這裡是學校剛剛改建完成的校舍。拍攝/林吉洋)

IMG_7340_1

(馬丈子小學的校園生活。拍攝/林吉洋)

【延伸閱讀】

最美的鄉村風景—TFC2011級支教志願者修業旅行

美麗鄉村教育評選:河北省秦皇島市馬丈子村小學

http://edu.qq.com/a/20130929/007348.htm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