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米粉標示今年7月1日上路,含米量至少要50%以上才能出現「米粉」二字,但在新竹市政府和新竹米粉公會積極反應下,新制實施第一天,衛福部便召開記者會,開放含米量未達5成以上的炊粉、水粉,可以「冠名」加註「新竹米粉」、「埔里米粉」,因為「新竹、埔里米粉僅是代表在何處生產,和內容物無關,品名才是反映內容物。」
新竹米粉公會3天後隨即在食藥署會議表示,預計半年內推出「新竹米粉」產地標章,含米量低標可能為25%。
但朝令夕改,不僅民眾和業者霧煞煞,地方衛生局也無所適從。去年查緝大統油一戰成名的彰化縣衛生局,轄內芬園米粉歷史悠久,米粉事件爆發後,他們花了一年時間,一一指導業者改正標示,衛福部卻大轉彎,業者損失上百萬包材費。衛生局認為,此舉對乖乖改標的業者很不公平,若衛福部和地方政府認為,米粉有文化意涵,應由地方政府推出產地標章,維護在地特色,一下冠名、一下產地標章,只會讓消費者更混淆。上下游特別專訪彰化縣衛生局,談談他們對米粉事件的觀察和建議。
冠名無法源依據,消費者更霧煞煞
目前市面九成以上米粉,含米量不到50%,新竹市政府和米粉公會不斷強調,新制上路後,「新竹米粉」金字招牌將拱手讓給其他國家,衛福部因此在今年7月1日解釋放寬「冠名」。「冠名」主要考慮產地、製程、特殊性,例如新竹米粉在新竹生產,內容物則看「品名」,例如「炊粉」、「水粉」,因此含米量不足50%的米粉,可以標示炊粉或水粉,旁邊再標上字體較小的「冠名」,等於只含一粒米也可以叫米粉。
不過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認為,在xx炊粉旁邊寫上新竹米粉或芬園米粉,消費者反而更搞不清楚,而且《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沒有明確規定什麼是「冠名」,衛福部說的「冠名」其實應該是產地標章的概念。
他解釋,《食安法》管的是食品衛生安全,如果業者或地方政府想行銷地方特色,訴求文化意涵,應採用產地標章,基於維護在地文化、價值,自行訂定相關內涵,例如必須在當地生產、販售,廠商為獲得消費者信賴,也該提升自己的品質,「政府是最低標準,廠商必須走在法律前才有競爭力。」若由中央規範冠名,各地一體適用,既無法源依據,消費者看得也霧煞煞。
維護文化,應回歸各縣市政府,推產地標章
至於米粉產地標章是否須含50%以上的米,彰化縣衛生局食品衛生科科長林毓芬認為,衛福部一開始應直接要求標出含米量即可,就像蔬果汁包裝,明確寫出蔬果成分百分比,一目瞭然,若地方政府想推產地標章,再自行擬定內容、含米量,由市場決定要不要接受。否則可能很多東西都要標,例如米苔目米含量多少?為什麼米粉要管?選擇的的標準為何?
葉彥伯說,日本也有很多地方產品重疊,但藉著打出地方特色,民眾會更珍惜這樣的東西,鼓勵有文化特色的品牌是好事。新竹米粉會變成特色一定有它的背景,可能是九降風、水,「應該思考傳統的做法在現代的價值是什麼,哪些地方要保留,不是全部進到工業化社會後,只剩下名稱。」
不過彰化縣業者打算自己打品牌,沒傳出希望申請產地標章,衛生局也以中央法規為主,暫不申請產地標章,也沒有要求50%以下的米粉一定要標出含米量。
中央朝令夕改,一年準備白做工
彰化芬園楓坑鄉位在八卦山山麓,早在日治時期就是著名的米粉產區,鄰近的埔里米粉、新竹米粉,很多都出自這裡的代工廠,但彰化縣沒有生產100%純米米粉,去年1月爆發假米粉事件時,衛生局就預告業者,法規可能會修改。下半年食藥署修法時,11月衛生局便召開講習會議;今年6月19日甚至請業者把最後改的標示帶來講習會議上,進行最後確認。好不容易一切就緒,7月1日政策卻大轉彎,衛生局和業者都很錯愕。
負責米粉業務的食品科稽查員薛芳宜說,業者本想直接貼標,但擔心貼紙掉落,且人力不划算,乾脆直接重做包裝袋,損失2、300萬,全力配合法規,沒想到最後一刻又改了,有人生氣打電話來抗議,「業者才剛拿掉『芬園米粉』名稱,卻發現可以冠名,這樣對業者很不公平。」
做米粉悶熱又辛苦,彰化業者的下一代不願意接手,來參加講習的業者年紀大多6、70歲,甚至有高齡90歲的阿公坐在第一排聽課,衛生局一個一個教他們改標、主成分由高排到低,一間工廠可能就耗掉2、3小時。
林毓芬也為業者叫屈:「彰化縣的業者很配合,一知道改法規就開始問怎麼做,大家都希望長久經營下去;政策從公告到執行有半年多,公告前還有預告期,準備期很長,為什麼在實施當天才改?我們業者早就準備好,就等7月1日來臨,有些業者卻時間快到了才抗議,這是我們業者覺得比較不公平的地方。」
驗蛋白質不保險,衛生局比對米粉進出貨
彰化縣衛生局去年和彰化地檢署聯手揪出大統油事件,一戰成名,塑化劑事件後,逐步建立添加物管理機制,要求業者專人、專冊、專櫃儲放添加物,留存進出貨單據以供查緝。
葉彥伯建議,中央制定法規時,應考慮如何落實,目前沒有單一工具能精準檢測米含量,若只測蛋白質,業者可能會添加小麥蛋白或其他東西,必須從源頭管起。
今年6月縣府通過《彰化縣食品安全管理自治條例》,朝標示和查廠下手,要求下游業者出示在來米供應商證明,留存進貨單,拿到上游業者的添加物證書字號還要上網比對。林毓芬說,就像大統油事件,很多東西檢驗驗不出來,建立追蹤追溯制度後,衛生局可以比對原料和成品數量,違法時也能很快回收,確保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