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最新消息:TAF與農糧署有機資材組提出澄清,MOA並非停權,僅因稽核程序問題,暫停受理新驗證,詳細訊息請點選新聞閱讀。
──────────────────────────────────────────────────
有流通業教父封號的全聯福利中心總裁徐重仁日前接受中國時報訪問時,直言「有機風暴」將會是繼餿水油事件後另一項食安問題。這項發言今天在立法院引發關注,立委李慶華就此議題質詢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與農糧署長李蒼郎,竟得到兩家驗證單位「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與「台灣茶協會」因所驗證的有機產品被驗出農藥殘留,遭農糧署停止驗證權力的說法。
由於「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是國內老字號的有機驗證單位,消息一出,在有機農業界引發譁然。尤其值此徐重仁「有機風暴」說緊接著食安議題為國人所重視,陳保基與李蒼郎的說法無疑引發消費者對於國內有機農產品的信心。
MOA稽核能力被質疑,暫被停權
陳保基與李蒼郎的說法讓外界以為有機農產品發生食安爭議,不過當事者之一的「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簡稱MOA)說明,因為MOA今年度接受農委會及全國認證基金會(簡稱TAF)評鑑MOA稽核員的稽核狀況時,對稽核員的稽核方式要求改善。
基於這次事件,農委會認為MOA稽核員的稽核能力應加強,因此做出停止MOA受理新的有機農糧產品客戶申請驗證,以及停止受理現有客戶驗證證書到期之後的重新評鑑。
MOA表示為避免本身疏失造成農友與消費者恐慌,已於官網公告暫時中止受理驗證的資訊,並依主管單位要求,於近期針對稽核員的缺失進行改正,並將於改正後重新接受農委會與TAF評鑑,確認驗證能力無虞後,再重新開放接受農友提出申請,絕非如外界所流傳是因驗證的產品不合格產品遭下架,以致被停權。
MOA強調,在今年度農委會抽樣的95件農產品中,僅有兩件稻穀在倉庫中因汙染而有農藥殘留問題。這說明了基金會在農友食品安全控管上面有可信度,目前原有客戶的驗證資格都不會受影響。
台灣茶協會:主動退出驗證、與安全性無關

另外在台灣茶協會的部分,驗證中心陳姓主任說,在今年全國認證基金會及農糧署年度評鑑的時候,評鑑委員對於協會文件的部分要求補送,但在文件往返的過程中沒有達成共識。台灣茶協會考量人力配置不足,決定主動退出驗證,客戶產品安全性並沒有問題,與此無關。
我是一位家庭主婦,偏愛有機產品食物,針對,提出抗議,請不要誤導消費者.健康的食物只有增強身體的免疫系統,認同嗎?舉蔬菜說,有機菜和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的菜同時放入冷藏室,是那一種先腐壞?
選擇蔬果;先有好的觀念。選擇>有機有機值豐富<的果園。。
至於早腐壞與晚腐壞,與農藥和肥料比較無關係…..
化肥與農藥,不是防腐劑,農作物早壞與晚壞,絕對不是用來判斷有機的標準!
此文內容反反覆覆:事由之一在昨天之前寫,MOA的農戶認證項目有短期葉菜和根莖類,卻只有種植短期葉菜之實。今天則寫,MOA農戶認證項目只有短期葉菜類,卻種植根莖類作物。再追根究底,發現政府不願意講清楚,MOA到底犯了什麼濤天大錯,需要被停權?這擺明是要消費者恐慌,而停止購買MOA認證過的農產品,政府作法非常惡劣。
我常走訪有機農戶,也到有機通路購買農產品。覺得很有問題的部份:
1、有機認證農戶(如桃園復興鄉的碧X村)在有機超市的農產品包山包海什麼都有,它農場裡真的有種這麼多東西嗎?或者只是買進賣出呢?例如最近(秋天)看到它有看起來新鮮白胖的馬鈴薯,這是那裡來的呢?有機種植講究時節,花蓮最近才開始「種下」冬季作物,預計最快要兩三個月後,才會有冬季作物如馬鈴薯紅蘿蔔花椰菜等等。政府如何稽查,市面上流通的有機農產品,是否真的出自該農場的土地?
2、有機認證分裝業者(如統一、友善大地等)在包裝上並無標示蔬菜種植的來源(有機生產農戶、生產者認證機構),頂多只寫產地(如台灣嘉義)。一般消費者不知統一、友善大地等是分裝者,而非生產者。消費者該有「知道來源」的權力。
3、有機農友坦承,「化學肥料」不易驗出。所以一般稽核檢驗只驗農藥殘留,沒聽過驗農作物中的肥料成份。
MOA與農糧署已經釐清不是停權,而是評鑑有出問題,因此暫時停止新農友及重新評鑑的農友申請驗證。但已經通過驗證的農友資格沒問題
評鑑內容基於尊重MOA不便代為回覆,不好意思
這次出現媒體大量傳導,起因於徐總對於有機的看法言論引起爭議,以及農委會在立院回應詢問時並沒有把話講清楚,造成部分媒體斷章取義,請了解
回覆問題:
1.碧X村部分,農糧部分約4公頃,但他另有兩座分裝場,合作農戶約500左右,因此市面流通不是只有他自己農場生產的農產品,全台各地都有收,但如果您不放心,可以將事實拍照跟農糧署、或縣市政府衛生單位詢問,這樣才可以釐清狀況
2申請有機農糧產品及加工品分裝、流通驗證的廠商,得在包裝上貼上自己的標示是正確的,因為如果產品出問題,就是由標示內容的業者負責,因為是他們為產品做最後處裡的。
但部分流通驗證業者,會將農友的資訊也標示在上面,看起來是公開,但最終產品出問題責任在誰?有的流通業者,就會說是農友的問題喔。
還記得食安問題,下游廠商都說是上游的錯,但下游廠商自己都沒問題?這就是責任都沒釐清楚。
因此標示也是代表最終責任的意思。您如果希望直接跟小農買,可以直接找由小農自行包裝標示的產品購買喔。
3.因為他不知道驗證機構是怎麼查的,稽核員也不可能將稽核方法公開吧 就像問警察他是如何進行查案,也是不可能說的,請諒解。
許多大眾對於有機有疑問,不如說是對政府公信力有疑問吧,有機農業也因為高標準,30年來走過許多風風雨雨,這套制度雖然還不健全,但到目前為止還是有可信度的,我們大家反而應該想想自己未來想吃的,是有管理還是沒管理的呢?如果想吃有管理的,那我們要把還不完美的管理系統打壞,還是大家一起讓這管理系統更好?這就要明智的消費者去取捨了。
Michael Pollan在「雜食者的兩難」第68頁提到:美國在1850年之前,玉米都用印有農莊名稱的麻布袋販賣,購買農產品的人無論從何處購買,都可以回溯到某州的某某農莊,農夫因此得顧慮「玉米的品質」。1856年之後,新系統問世,所有玉米在產地以輸送帶流入大穀倉(不再有個別農莊區分),品質只要合乎交易委員會的標準即可。由於驗收標準很低,種植者可以把精力花在「提高產量」。在新系統出現以前,農夫引以為傲的是農作物品質,那之後追求的目標則轉向「高產量」。(簡化,非全文)
回到台灣的今天,不標示種植農戶的有機分裝廠,就如同一個又一個的大穀倉,不分大農小農的作物,不分勉強及格或高品質的作物,通通淹沒在分裝廠包裝背後。而分裝廠所應負的責任,就僅僅是最低層次的合法合格。我在農夫市集所認識的多數農家,都有交貨給有機通路(或分裝廠),因為市集擺攤並無法銷掉他們全部的產出。這些小農也是消失在分裝廠背後的面孔。(極少數分裝或通路是有標示農戶的,如花蓮農會、主婦聯盟、里仁等,卻也有分裝廠穿著生產者的外衣,反正包裝標示都看不出來,真是虛虛實實阿)
「追求低成本、最便宜」是要付出代價的,一般消費者無法窺見農地上發生的演變。有機農夫有的花很多心力想種出讓人吃了更健康的農作物,也隱藏著追求高產量高效率低成本的生意人。進到「檢驗」這關卡,讓人健康的「能量」無法被檢測及量化,而肥料下很重、作物生長周期超短,也無法被檢測出來。商人就是利用「驗不出好壞」這一點,強調最便宜,或寫個動人故事包裝成高價商品。但用心的消費者是有感的,是能區分食物好壞的。標示農戶有其必要,不只對消費者,對潔身自愛的農戶也很重要。
至於MOA事件的處理方式,我只能說,政府和MOA「不講清楚」,恐怕會對貼著MOA有機標章正在架上販售的農產品,造成傷害。
最後,我呈清我對您文章並沒有批評之意。只是拜讀後有些想法在此表達。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