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舊型禽流感疫情從今年初爆發至今已三個月,隨著染病禽場撲殺殆盡,疫情看似緩和,農委會推動產業重建,研擬推動非開放式養殖水禽,卻遭到禽農反彈。為此,農委會防檢局明天(3月11日)將召開「2015家禽流行性感冒預防與控制國際研討會」,邀請日、韓與荷蘭專家分享禽流感控制及產業重建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受邀國外專家當中,日本北海道大學人畜共通傳染病控制中心主任喜田宏教授(Dr. Hiroshi KIDA)不但長期與台灣家畜衛生試驗所進行研究交流,去年八月中更提醒台灣畜衛所研究人員要特別注意東亞流行的H5N8禽流感病毒與台灣本土既有H5N2禽流感病毒,兩者親緣性差異相當大,台灣使用既有的抗血清能否偵測出家禽帶有新型H5病毒,可能會有所疑問。
喜田宏的提醒言猶在耳,果不其然四個月後,台灣家禽場直接大規模爆發新型H5禽流感疫情,許多禽場死亡率接近百分之百。新型H5禽流感疫情突如其來在各地家禽場爆發,凸顯出先前的禽流感偵測失靈,才導致疫情重創整個家禽產業。
鴨子帶禽流感病毒,不容易透過血清抗體偵測出

去年八月,畜衛所派遣兩位研究人員到北海道大學人畜共通傳染病控制中心交流實習兩周半,當時研究人員與喜田宏談及去年韓國與日本爆發的H5N8禽流感疫情時,喜田宏特別提醒,台灣家鴨H5亞型病毒是必須特別重視的監測項目,因為鴨科感染禽流感病毒往往不會有血球凝集抑制的抗體力價上升情形,也就是不容易透過血清抗體偵測的方式發現帶有禽流感病毒。
喜田宏說,家鴨禽流感必須特別小心,以日本熊本縣爆發的H5N8疫情與韓國的H5N8疫情相比,兩地分離的病毒株親緣性很接近,北海道大學獸醫研究所微生物實驗室進行病毒接種鴨隻試驗,發現鴨隻都會存活。由於韓國爆發疫情都是在鴨隻,不容易發覺病毒存在,因此疫情慘重,而日本疫情發生於雞場,會造成雞隻死亡,比較容易被查覺病毒的擴散與分布。
因此喜田宏提醒,禽流感監測系統應該對於水禽,尤其是鴨隻特別提高警覺。台灣的鴨隻除了面臨外來的H5病毒威脅,還有台灣養雞場及台灣本土鴨隻特有的H5N2,而鴨隻感染病毒後也無法以血球凝集抑制的抗體力價呈現,因此對鴨隻的主動監測應儘可能直接採取病毒分離或檢測的方式進行。
由於台灣畜衛所與北海道大學獸醫研究所經常進行交流,因此畜衛所也曾將台灣發現的H5亞型禽流感病毒株提供對方研究。北海道獸醫學研究所微生物實驗室發現,2012年台灣的舊型H5N2與2014年日本熊本縣H5N8病毒株的抗原性分析結果,差異相當大,另外在親緣性的分析上,熊本縣H5N8的HA基因序列落在clade2.3.4,台灣現有使用的抗血清可能對偵測clade2.3.4甚至clade2.3.2會較有困難。由於這兩群毒株來源都在台灣的鄰近國家發生,因此畜衛所研究人員回台撰寫報告時,特別強調必須對此謹慎看待,備妥足以應付緊急狀況的標準血清。
反對使用疫苗控制禽流感疫情
喜田宏去年八月在日本東京舉辦的「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提升A型流感病毒國家監測系統區域研討會報告」中,也提及A型(H1-H9;N1-N6)流感病毒在自然界主要感染野生水禽,為自然宿主,不具任何病原性,野生水禽被感染後不會表現臨床症狀,但病毒會在結腸增值,排毒於糞便並存活一周時間,此時病毒的病原性及基因表現於水禽體內呈現高度穩定,不易變異,常在度冬或遷徙時攜帶並媒介病毒。
他說,無病原性的病毒一旦感染陸禽(如雞、火雞及鵪鶉等),因為陸禽不是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病毒在陸禽體內會產生不適應性,出現低病原性的臨床症狀,甚至死亡。此時如果低病原性病毒可以持續在陸禽族群內感染繁殖而慢慢適應,最快六至九個月會經重組或突變而出現高毒力病毒,造成陸禽大量死亡。
若此高毒力病毒感染水禽,或進一步傳回遷徙的野生水禽,日後則會造成水禽大量死亡的情形。例如2005至2006年蒙古發生遷徙天鵝感染H5N1病毒大量死亡,即是一例。
面對疫情控制,喜田宏認為使用疫苗雖然會減輕家禽感染禽流感的症狀,或是家禽感染野外毒後排毒的數量,但並不能保證禽隻不受感染,容易使病毒無症狀地在田間傳播蔓延,進一步增加田間演化的壓力,導致病毒變異。因此喜田宏均強調一旦發現禽流感案例,應採取撲殺清場的策略,有效快速地清除病毒疫情。
他甚至強調,單一使用疫苗免疫取代撲殺清場,會使禽流感問題更嚴重,無法清除病毒,也會帶給鄰近國家潛在的疫情傳播威脅。因此他認為,使用禽流感疫苗防疫而未有臨床禽流感案例的國家,不應該宣稱為禽流感非疫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