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北宜公路上的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文山分場,桂花清香撲鼻而來,這是文山茶改場從去年投入研究的成果,利用現有茶園建置公部門第一座完整桂花品種苗圃,並研究桂花烏龍製程,預計年底能把技術分享給茶農,提升茶葉附加價值,並順利讓台灣花茶進軍歐美市場。
許多人可能以為,桂花烏龍是茶的品種之一,其實不然,桂花烏龍是利用茶葉本身易吸附的特性,將茶葉與桂花一起薰製,營造出獨特的芬芳。
復甦北部已少見的薰花茶技術,拓展歐美市場

茶改場文山分場長巫嘉昌說,以往台灣外銷的花茶系列以茉莉花茶為主,但因在薰製過程中可能產生苦澀味,「後來外銷沒有很順暢,所以就沒有延續下來。」北部雖然早期曾是薰花茶產地,但後來主要以純粹的包種茶為主,而且桂花較小、採摘費工,北部今已少見茶農製作桂花烏龍。
加上近來有茶商反映,雖然台灣茶的滋味不錯,不過歐美國家比較喜歡喝香氣濃郁的花草茶,因此,茶改場文山分場去年投入研究,希望能復甦桂花烏龍薰製技術,將本地花茶外銷到國外。
為了方便取得原料,讓桂花品種更加齊備,文山茶改場的桂花種園約三分地大,栽培50多種桂花品種,堪稱公部門第一座桂花品種最完整的苗圃。
茶改場文山分場助理研究員羅士凱說,桂花大致分成四季類桂、秋季類桂和丹桂,三大類別還可下分成許多品種,茶場的苗圃主要種四季類桂,因為花期較長,約在每年10月到農曆年前開花,茶農忙完冬茶後大概是在10月,剛好有時間採收桂花。

採收和窨製時機都是研究重點,決定桂花烏龍的芳香與口感

而桂花烏龍是否芬芳,從採收到製程都是研究重點。羅士凱說,桂花剛開花的前兩天香氣最盛,之後會從清香逐漸變成熟香,所以要在哪個時間點採收、選用採收後多久的桂花薰製茶葉,以及烘焙時溫度不宜過高使香氣散失,茶改場都有試驗和記錄。
另外,「窨(音同「印」)製」是桂花烏龍茶製程中最重要的技術,又稱薰花或窨花,就像為茶葉「上妝」,不僅保留茶葉原有的香氣,還讓茶葉吸附桂花香,增加天然的香味。
羅士凱也致力研究桂花採摘後窨製的時機點,「如果窨的好,沖到第四、五泡時都還會有桂花香味,甚至茶湯口感會比較滑順,聞起來帶甜香。」
目前茶改場文山分場已嘗試用桂花搭配金萱、清心烏龍、四季春或佛手等茶葉薰製,觀察哪種茶和桂花搭配最合適。
巫嘉昌說,桂花烏龍製程技術目前還在研究試驗階段,等數據蒐集完成,茶改場文山分場篩選出好的品種後,預計年底對外發表,將技術分享給農民,希望沖泡式桂花烏龍茶能成功打入年輕族群市場,取代手搖茶飲料,也讓歐美國家重新認識台灣的茶葉,為農民增加收益。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