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只要走出捷運站,就可以買到安全、有機蔬菜!為了增加在地小農的銷售通路,新北市農業局和板橋、淡水農會超市合作,打造地產地銷、安全有機的蔬果專區。預計年底前再增加3個銷售點,讓民眾買得安心、小農種得開心。
三認證機制保安心

「現在食安問題一堆,民眾都在問該吃什麼。」新北市農業局長廖榮清說,現在由新北市政府出面為消費者把關,先選定去年營業額達2億元的板橋農會超市,和靠近新北市蔬果產區的淡水農會超市鋪貨。
「在這邊上架的農產品有三個監督機制把關,」股長黃賢樂說,第一就是要有「有機雙認證標籤」,即消費者常見的CAS和驗證機構的標章;第二,就是選定的農會超市會自主抽查,不合格就下架,第三道防線是農業局的主動抽查,且「我們在媒合這10家有機農場的時候,」一定會實際走訪這些農場。
參加這次開賣會的小農陳韋宇,在淡水經營有機農場。因他曾到歐洲留學,發現歐洲人因車諾比核災及後續影響,讓他們特別注重環境保護,在深入接觸歐洲的有機農業後,他特別希望在台灣推動這樣的農法。
不過經過有機農場3年下來,不只成本高昂,一些像苦楝油、葵梧露這類資材,價格都比慣行農法高出兩倍以上;同時因「跨行」務農,所以在實際操作、專業問題上都碰到不少困難。
因此他特別積極尋找通路,像是目前和一家法國人開設的歐式料理店合作,提供萵苣、甘藍等歐洲蔬菜。而專業問題,所幸有「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可以請教,「我們做堆肥的豆渣就是從他那邊拿來的」陳韋宇說。

新北市府:以行動力挺在地小農
「最終的目的是要用實際的行動,力挺我們新北在地的小農,」黃賢樂說,但目前仍先以打開銷貨同路為第一優先,「所有貼有農夫娃娃貼紙的,就代表是經農業局媒合的」;且為了顧及品質,仍先以穩定供貨、定點販售為優先考量。
擔任家庭主婦10幾年的林小姐,說「知道這是我們新北市生產的,會優先購買,」加上有多重監督機制,讓消費者很安心。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