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蚊不是蚊 生活於陸地非水中 勤除藻避免滋生

夏天快到了,又是小黑蚊開始四處流竄的季節,但你知道小黑蚊其實不是蚊子嗎?牠喜歡生活在陸地,而非水中,牠的蛹也不會在水中羽化,而且小黑蚊一個世代的 繁衍只需3到4週,如果人類不斷提供血源給小黑蚊,就會造成猖獗,因此做好自身防護,剷除小黑蚊幼蟲容易孳生的棲地環境,將能有效防治小黑蚊擴大繁衍。

11188307_1001956573149452_5349491502323951901_n
照片提供/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驗局

小黑蚊是昆蟲不是蚊子 以藍綠藻為食

農委會昨(8)日召開記者會,集結跨部會,宣誓一同防治小黑蚊。小黑蚊一般俗稱「黑微仔」、「小金剛」,學名稱作「台灣鋏蠓」。小黑蚊身體小、呈黑色,翅膀半透明,成蟲約只有芝麻粒一半大。

通常會叮咬人體皮膚的是小黑蚊的「雌蟲」,雌蟲在吸完人血後,會選擇潮溼但有光照,同時可孳生藻類的土壤,進行產卵,每次約可產下40顆,孵化後的幼蟲再以土壤中的藍綠藻、綠藻為食,經過10到14天的化蛹期及3到4天的蛹期,便能成為成蟲。

小黑蚊只會在白天吸血,而且通常集中在上午11點至下午3點之間,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說,尤其在梅雨過後天氣變暖,小黑蚊會大量孳生,過往中央政府多以噴灑殺蟲劑來防治,結果發現大約3天後噴灑的地方,小黑蚊數量又會恢復,因此根本之道還是杜絕提供血源給小黑蚊。

11205163_1001955543149555_2919883542254419024_n11139411_1001955826482860_1827895124442998161_n

小黑蚊雌蟲依賴吸血繁衍後代(照片提供/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驗局)

常清除地面、土壤青苔 或以木塊石子鋪蓋地表防治

11143076_1001956179816158_2107364279984286007_n
定期將裸露土表翻土,可抑制表面藻類的生長(照片提供/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驗局)

以台灣地區來說,小黑蚊族群的數量以中部近山地區相對嚴重,由於小黑蚊習慣低飛,分布地區不超過500米以上。究竟該如何防治小黑蚊?在個人防護上,農委 會建議穿著長袖、長褲,或使用防蚊液,在環境管理上,時常清除地面、土壤上的青苔,可減少藍綠藻和綠藻的孳生,同時利用小木塊、小石子等鋪蓋在地表上,也 是防治方法的一種。

農委會防檢局植物防疫組技正邱安隆提醒,被小黑蚊叮咬後要避免搔抓,可用冷水沖洗和冰敷,但由於小學生容易一發癢就把皮膚抓到流血,容易引發細菌感染,此次搭配小黑蚊計畫,也設立了「小黑蚊資訊服務中心(http://bmisc.weebly.com)」,並與教育部合作研發出小黑蚊防治教案,有需求的老師都可上該往索取。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