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極地邊緣的陽光谷:冰島索雷瑪(Sólheimar)生態村(下)

索雷瑪沒有觀光巴士停靠,也沒有公車可達,而這是冰島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那天我與旅伴抱著健行一整天的心理準備,從30公里外的城市塞爾弗斯(Selfoss)開步走。結果「索雷瑪」一字有如魔術,出發20秒後我們就憑它跳上好心冰島人的便車。我們沿著35號公路向東北前進,沿途是此地典型的火山丘陵與廣袤的牧場。當我們抵達索雷瑪的時候,這裡正在慶祝建村85年與村民瑞尼‧培度(Reyn­ir Pét­ur)步行環島30周年,村裡到處樹立著瑞尼的人型立牌。

DSC_6522s
瑞尼表示:阿甘正傳是抄我的啦!歡迎大家來到索雷瑪。

從特殊兒童之家轉型生態村,維持共融傳統

開車的朋友向我們解釋,瑞尼是他們心目中的阿甘,索雷瑪可說是靠著這位另類英雄打進了冰島人心。1985年,為了喚起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人士的關注,瑞尼花了32天沿著冰島的環島1號公路繞行一圈,達成徒步1417公里的壯舉。這是當年舉國轟動的盛事,瑞尼所到之處人們無不熱烈歡迎,比電影演得還振奮人心。「我有個叔叔就是瑞尼的朋友……那年他環島的時候我還小,不過我還記得他!」他開心地表示。

DSC_6831s
索雷瑪用瑞尼環島募得的款項建了一座運動中心,目前正在展示這趟徒步環島之旅的紀念展。從照片看來當年瑞尼的人氣真的很旺。

後來聽接待我們的義工說,這位索雷瑪最紅的村民在五歲時就來到這裡安居至今,可以想見當年此地還是一個特殊兒童之家。不過創辦人賽西莉亞在1974年過世後,索雷瑪延續她實踐史坦納人智學的精神,轉型成一個追求永續自足的生態村。目前除了繼續接納成年的身心障礙人士入住,也開放一般民眾申請成為村民。

若不提作為生態村的特殊意義,今日的索雷瑪看起來就像個典型的冰島村莊,村中心有商店、咖啡廳、運動中心與旅舍,還有冰島人生命意義之所繫:溫泉游泳池。點綴其間的是大大小小的工作空間,如行政辦公室與手工藝工坊,靠外圍處有教堂與溫室農場,居民的住屋散落公共空間邊緣,環繞整個村莊的則是村民幾十年來苦心栽培的林地。和許多樹木稀少的冰島城鎮相比,這裡也很像一座森林公園。

DSC_6417s
索雷瑪今日一景。

我在村子裡漫步時,確實和一些看來不太一樣的居民打過照面,有些人從面容看來患有唐氏症,不過與我想像中的安養中心不同的是,這裡即便是身障者也幾乎是獨立行動,沒有看護在一旁待命什麼的。他們在商店採買生活所需、在咖啡店點餐,看起來從容不迫,不像是身在一個需要被「保護」或「禁止」的地方。

DSC_6497s
村中心的Graena Kannan咖啡廳,販賣健康美味的輕食。
DSC_6472s
咖啡廳內部寬敞的空間,身障人士也可以自在移動。

資深村民瓦凱‧費朵夫‧貝克曼(Valgeir Fridolf Backman)告訴我,目前索雷瑪約有100位左右居民,有特殊需求者就有41位。其他所謂「正常人」幾乎都受雇於索雷瑪,因為這裡的營業單位都是全村公營。瓦凱自己原本是大學教師,年過五十後動了生涯轉換的念頭,放下教職來到索雷瑪擔任人事主管,後來又轉任社會事務總監,一待就是十年。

就像瓦凱說的:「活在這個世界上,誰沒有『特殊需求』啊?」這裡的目標是營造一個讓每位住民都有機會在社會、文化、環境各個面向中發展潛能、平等共處的社區。索雷瑪其實有看護身心障礙人士的專業人員,工坊技師也具有特殊教育背景,不過他們與這些村民同吃同住,彼此建立的與其說是專業關係,不如說是互相需要的同伴關係。

對瓦凱與許多村民來說,來到這裡定居是基於對此地所傳達價值觀的認同,要不然索雷瑪提供的薪資其實不高。瓦凱雖不願透露實際數字,不過以他的職位為例,在這裡拿到的薪水只有一般水準的一半。索雷瑪在經濟上能回饋的福利則是租金十分低廉的住屋,居民也能享用公共食堂提供的餐點,另外像是游泳池、健身房等設施都可免費使用。

DSC_6765s
索雷瑪社會事務總監瓦凱(Valgeir)(左)與居民漢妮(Henny)(右)。

不論出身全員同工,盈餘由公基金統籌分配

索雷瑪的身心障礙人士可依能力與興趣參加各種工坊,製作木工、編織與刺繡、陶瓷、繪畫……等等,每個工坊都有教師帶領有三到五位不等的員工。這些工坊結合了復健與社交的機能,也幫助村民建立穩定的生活作息,創作的部分成果由村中心的商店與藝廊展售。除了這些工坊,在其他單位也可以看到身心障礙人士與他人一起工作的身影。

DSC_6678s
編織工坊一景。索雷瑪工坊也盡量選擇環保的材質與工具,例如牆面上用來編織的都是回收布料。手工織布機看起來很複雜,不過許多村民都會使用呢。
DSC_6533s
身心障礙居民的創作成果在藝廊展售,許多作品的細膩手法和藝術表現很令人驚艷。
DSC_6745s
咖啡廳也使用村民製作的手繪餐具。

 

譬如儒納‧瑪努森(Rúnar Magnússon),他在公共食堂負責大廳的清潔工作。儒納是唐氏症患者,今年65歲,對此症患者來說是少見的高齡。食堂主廚索思律‧哈達森(Throstur Hardarson)剛到職三個月,不過他覺得身心障人士除了有時反應較慢,和他們同工與他以前在學校食堂工作沒有太大差別。

DSC_6827s
公共食堂與烘培坊的員工與義工合影,他們是滿足村民味蕾的功臣。

還有索雷瑪的明星村民:瑞尼‧培度。瑞尼在蔬納農園工作快50年了,是這裡最資深的員工。高齡68歲的他看來還十分硬朗,不愧是當年徒步環島的一條漢子。我去參觀蔬納時就是由他導覽。

我不知道瑞尼是因為什麼「問題」被送來索雷瑪,只知道他是個數學天才,熱愛音樂與各類旗幟,一聽到我來自台灣,他馬上反應:「台灣的旗子是紅色的底,左上角有一個藍色方塊,方塊裡有一個有十二道光芒的白色太陽!」瑞尼能說一口頗為流利的英語,看他一邊領著我參觀,一邊切換雙語頻道,和冰島員工與外國義工溝通自如,我是覺得自己還蠻智障的。

DSC_6664s
村民瑞尼‧培度(Reynir Pétur)精神奕奕地為我們導覽蔬納農園。

索雷瑪的運作基礎是一個有外部董事會監管的私立基金會,每年也有從村民中選出的代表大會,審核該年度各項計畫和預算。各營利事業的盈餘不會直接回到工作者手中,而是歸入不同用途的基金,由全村共享。這些基金除了充實村子的硬體設施,也會用來舉辦文化活動,譬如每年夏季的音樂祭就是村民的年度盛事。至於有特殊需求的居民雖然在行為能力上無法參與所有決策過程,但每人都有法定代理執行人定期陪同他們和村行政單位會談,確認他們的意見能有效傳達、權益受到保障。

之前提過索雷瑪會發給一般員工薪水,至於身心障礙住民則是每月領取冰島政府的補助金。不過在索雷瑪仍有個「發薪日」傳統:每周五,有參加工作者可以領取一千冰島克郎(約250台幣)的象徵性薪水,希望成員們能覺得工作是一件開心的事,也藉這個機會回顧大家一周的成果。瓦凱提到,以前冰島貨幣的面額最大只有五百克郎,所以發薪日通常是準備兩張五百的鈔票給大家。後來克郎的面額增大(目前已有一萬克郎的紙幣),發薪改用一千克朗紙鈔,還發生過有人抗議:「為什麼以前給兩張,現在只有一張!」的軼事。

 

具有指標意義的農業部門

除了手工藝工坊,索雷瑪還有幾個獨立營運又緊密合作的公司,其中最具指標性的應屬蔬納農園(Sunna)與歐綠種苗場(Ölur),這兩個「農業部門」的前身是賽西莉亞自1930年就開始耕耘的有機菜園,當年除了自產食材,也是她教導兒童認識自然的教材。

DSC_6666s
蔬納(Sunna)農園一景。

蔬納農園對北歐農業發展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現在也是冰島最大的有機農場之一。受限於自然條件,這裡就像就像大部分冰島農場以溫室栽培為主,夏季則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產季。蔬納沒有特別自行保種或培育原生種,目前他們的蔬果種子購自荷蘭的種苗公司,農法的施作則是以符合歐盟有機標準為主。他們的產品批發給全國多家連鎖超市,而最忠實的客戶則是索雷瑪的公共食堂。遊客想要嘗鮮也可以在村中心的咖啡廳吃到他們的沙拉,或直接在咖啡廳旁的商店購買。

DSC_6777s
番茄是蔬納夏季的主力產品之一。
DSC_6405s
索雷瑪早年有家畜,不過冰島加入歐洲經濟區(EEA)之後,全國的農業規範與歐盟同步,飼養家畜所需資材對他們來說太過昂貴,目前動物已經全數送養,只保有雞舍。

至於歐綠則是冰島唯一的有機種苗場,除了販賣給一般民眾的花卉與香草,他們還參與冰島造林與復育原生樹種的行動。一般人對冰島景觀的印象可能是冰川、火山與苔原,獨缺一點綠意,而從該國的地理條件來看,這好像是理所當然的結果。不過根據冰島森林局(Iceland Forest Service)的報告,人類自西元八世紀開始在冰島定居時,全島其實有20-40%的土地被森林覆蓋,後來因為氣候變遷和過度開發,森林早在十四世紀就成為稀有資源。演變至今,全國森林覆蓋率曾在1950年代達到只有0.5%的低點,目前在政府與民間合作造林之下,覆蓋率提升到1.5%左右,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DSC_6667s
一位義工在歐綠的溫室裡工作。歐綠種苗場沒有其他經銷點,但很多冰島民眾會特地來索雷瑪購買他們的有機種苗。
DSC_6555s
有機培育的樹苗根系也較為強壯,這些小苗有望長成冰島未來的森林。

以索雷瑪所在地為例,這裡原本是一塊兩百多公頃的廢耕農地,缺乏多樣化植被,而在冰島種樹還要面臨強風、嚴寒與缺乏日照的考驗,樹苗就算能夠生存,長勢也十分緩慢。歐綠雖然自1991年起就和冰島農業部合作,在索雷瑪有計畫地造林,但一直到五年前左右,他們種下的樹苗才長到能起擋風作用的高度。今日我們來參觀時,已經可以在環繞村莊的森林裡漫步,很難想像早年的景況。

DSC_6420s
索雷瑪建村時是一片廢耕農地,現在已被村民種植的林地環繞。

除了復育森林,在農業應用方面,歐綠也與民間組織進行育種實驗,希望能找出最適合冰島生存條件的可食用果樹。索雷瑪雖然沒有刻意實施「食物森林」計畫,不過他們在村子周圍遍栽果樹(以莓果類灌木為主),到了夏季村民可以享受採果趣,索雷瑪經營的烘培坊也會使用在地採集的果實與香草植物。

DSC_6741s
在村中心的Vala商店可以買到各式索雷瑪製作的土產。例如這些花草茶與乾燥香草,除了來自蔬納的農作物,還有許多是採自村子四周的森林。
DSC_6694s
Brekkukot – Nærandi烘培坊是索雷瑪最主要的食品加工中心,他們的糕點除了供應村裡的食堂與咖啡廳,在冰島其他城市也有銷售點。
DSC_6456s
咖啡廳供應的輕食。遊客可以品嚐索雷瑪新鮮烘培的麵包與來自蔬納農園的有機沙拉。

    

轉劣勢為優勢,與環境和諧互動的居住設計

冰島地處高緯度又位於地層活動頻繁的大西洋中脊,這塊冰與火之地是除了紐西蘭以外,最晚有人類定居的大型島嶼。然而世代與天險共處也磨練出活用自然的智慧:冰島人自上世紀初就使用溫泉蒸氣供暖,地熱能研發更是傲視全球。這裡還有極地氣旋帶來的豐沛降水與高地地形落差,提供水力發電的絕佳條件。目前冰島是世界上再生能源使用率最高的國家:近乎百分百;全國用電約75%來自水力發電、25%來自地熱能發電。

索雷瑪也不自外於這項優良傳統,村裡主要使用國營電力公司的水力發電電源,還有兩口自鑽自營的地熱井(geothermal borehole),除了發電也供應全村熱水與暖氣。2002年完工的「賽西莉亞教育中心」(Sesseljuhús)更設有風力發電機與太陽能發電板,規模不大卻頗具指標性意義。

DSC_6837s
索雷瑪自鑽自營的兩口地熱井。用地熱發電與供暖是冰島的傳統強項。

除了乾淨的電力來源,索雷瑪的建築與廢棄物處理也力求環保。以賽西莉亞教育中心為例,這是冰島第一棟完全不使用PVC建材的現代建築物,主要支撐結構是使用永續來源的木材與漂流木等,隔熱使用特殊處理的國產羊毛與回收紙材,屋頂則結合來自挪威科技公司的環保纖維與冰島傳統的草皮綠屋頂……整體空間設計致力在耗費最少資源的同時兼顧通風與保暖。

DSC_6715s
為了紀念索雷瑪創辦人而建造的賽西莉亞教育中心,是一棟處處有巧思的綠建築。

索雷瑪原本就使用人造濕地(synthetic wetlands)處理廢棄物,也就是引導汙水與排泄物流經特別建造的濕地,經過動植物與微生物吸收、轉化,最後以對環境無害的形式排出。而賽西莉亞教育中心使用的乾濕分離化糞系統與人造濕地結合,更可以讓來自廁所的汙水成為純淨的水源與土壤回歸自然。

開放實習與義工,遊客參觀請尊重居民作息

索雷瑪十分樂於和大眾分享他們的陽光美地,全村開放民眾自由參觀,也歡迎大家入住村中心的旅舍。想要深入體驗的朋友可以來此地實習或擔任義工,只要年滿18歲,不限國籍均可申請,索雷瑪會提供免費食宿。此外賽西莉亞教育中心本身就是一棟綠建築,也是一間設備完善的展演與會議空間,提供導覽服務(須預約)與環境教育課程,並開放外界租用。

不過瓦凱也提到,數年前曾有旅遊業者將索雷瑪列於行程景點,一次用數輛遊覽車載來數量可比村莊人口的遊客,其中自然不是每個人都對索雷瑪很感興趣,不但增加導覽困難,遊客在參觀時沒有尊重公共區域與私宅的分別,也造成部分村民困擾。所以他也提醒民眾在探索索雷瑪的同時,能尊重居民的生活作息。

DSC_6503s
陽光屋是索雷瑪第一棟落成的建築,也是創辦人故居。85年來它都在村中心陪伴大家實踐生態村的理想。

雖然我只在索雷瑪待了三天,離開的那天早晨,村民們還是邀請去參加他們的晨起儀式。每天早上他們會聚集在陽光屋旁的草坪上,在默想中聆聽九點時教堂的第一次鐘聲。隨後眾人輕柔地唱起「索雷瑪之歌」,開始一天的作息。這首優美的短歌帶有冰島傳統的基督教精神,在晨光中訴說眾人對上帝恩典的感謝。

作為世界上最長壽的生態村之一,索雷瑪八十餘年來的存續令人感到敬佩。祝福這群尋找人類與自然永續共處之道的人,能夠實現他們心目中的伊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