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米礱、米絞、精米機–從稻米產製再思小農生產

安齊寫了一篇「米絞」的好文,讓人想談談稻米產製過程演進,對於小農生產的影響,進而談論消費者「食物主權」的問題。

在近代稻米產製歷史中,試將製米機具的演進,可概分為「少量人力」、「大量機器」、以及「代耕自磨」三個不同發展,三個不同發展下,有不同的時代意義,也形成不同的農村生產體系。透過對這些機具的認識,重新再思考小農的處境。

1-7268087068_aed67e4259_z

(旗山農會傳統米絞廠)

「少量人力」的時代

人類開始種稻,最早發現在14000年前,但是製米起源不可考,早期以敲擊、臼杵,直到晚近懂得製作特殊機器,透過人力或獸力、水力,來進行稻米產製。

傳統上,以人力、獸力為動力的製米過程,維繫一段相當漫長時間,隨著研發創新,不斷加入新的工具。

2-7268089188_7e7d556913_z

一般而言,稻米的產製從收割開始,由人力在田中收割。(貢寮)


3-7268088580_1b2ff6984d_z

收割完的稻米,現場放進打穀機,將穀粒與稻桿分開。(貢寮)

 4-7268088138_6fb6a993ee_z

收好的穀粒帶回家中,透過篩選機,利用漏孔,進一步將穀粒與碎桿分離,得到更乾淨的穀粒。(貢寮)

5-7268086654_07f78fc72a_z
接著,透過日曬法,將穀粒乾躁。這種日曬法,能夠讓穀粒在脫離稻桿後,繼續一段時間自然熟成,豐厚穀粒的品質。(貢寮)

6-7268087520_2e6600a003_z

穀粒乾躁後,即可放進風鼓機,利用撞擊分開米粒與稻殼,再利用米粒與稻殼的不同比重,透過風吹,吹出稻殼,留下米粒。(玉里)


7-7268086888_4ee89624ba_z

最後,透過這種類似石磨原理的竹木製米礱,早期用人力推,後期用牛來拉,進行精米工作,去除麩皮,得到食用的稻米。(大南埔)


8-7268087710_34006f7690_z

早期米礱,精米的程度,利用不同寬度的溝痕,取得不同磨製程度的稻米。(大南埔)

在這個時代,產製過程非常耗費人力,連帶讓農民不敢多種,擔心種植太多,無力製米。於是產量稀少,大概磨出的米,都以自家食用與繳交米租為主,很難說上規模經濟。

「大量機器」的時代

1920年代,算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原因在於電力的普及,製米廠的出現,但是可分為前機械與後機械時代。

9-7268088410_73d8974bf7_z
(旗山農會米絞廠動力室)

馬達是個重要發明,結合產製機械的改量,前機械時代的大型米絞出現,將去殼的風鼓、精米的米礱,整合在木造傳送線上,重要的演進是馬達一直開,運用更少人力,一直生產,不像以往限於人力、獸力,於是稻米產量提昇。

10-7268088748_9b40eb63fb_z 

(旗山農會米絞廠儲存倉)

在當時從私人經營的日產數百噸米絞廠,到農業組合(農會前身)的日產千噸稻米,小礱米間變成大米絞廠,偌大的二到三樓木構機具廠房,以及寬大的儲藏倉庫,大量生產的稻米,開始有儲備調節制度,米絞廠各地成立。

11-7268088970_b24fd04503_z

(旗山農會米絞廠三樓)

「大量機械」的時代,重要的變革,就是生產分工,農民免除繁重的產製後端過程,只要專心種田,將收成的稻米,繳交、販賣到米絞廠,於是有時間、體力,種植更大面積的稻米,稻米走上規模經濟之途。

在這個前機械時代,有個特色,就是產製後端由米絞包辦,但是前端種植依舊掌握在農民手中,雖然當時推廣蓬萊米,不過農民多少保有自己品種,以及更多的獨家密技,生產的稻作,好聽是風味不同,難聽是品質不一。

12-7268087374_0eac227be0_z

(彰化現代化碾米廠)

到了後機械時代的現代碾米廠出現,重大的變革,不只是機械的更精進,更有效率,品質上要求也更高。其實現代碾米廠的機械,和早期米絞的生產流程並無太大差異,差別是電腦溫控、管線密封,以及更精確的精米程度。

13-7268088280_2b262067b8_z

(池上農地的收割機)

高效率的後端產製,連帶開始要求更多的稻米產量,於是產製的前端也有變革。機械化收割機登場,快速收割,田間打穀,以往一天一堆人,收割幾分地的年代已過去,收割機一來,一人駕車,一天收割幾甲地。於是,大農時代來臨,從一分地生一堆人種稻,演變威一個人靠機械搞定幾甲地。

此外,稻米檢驗技速提昇,不只看米裂、品色,已經能精細分析稻米營養成分,逼得稻農乖乖用一定的慣性農法,施肥、灑藥,契約種植出安全、定性的品種。至此,稻農其實已經成為種植工人,已無太多個人風格。

稻米品質的精進,加上運銷管道的通暢,其實消費者並不幸福,因為在產製統一,大量配銷下,沒有太多個人風味的稻米可選擇,看似市場稻米多樣,但是大多是品牌多樣,稻米品種卻是極度單一化。

「代耕自磨」的時代

當太統一的時代走久,總有一些反叛會出來。

反叛,不只來自消費者「食物主權」的覺醒,也包含種植者對農技的渴望與驕傲。

有機,打響種植過程的第一槍,無論化肥傷地,農藥傷身,有機稻作的出現,意謂著慣性農法的解離。這樣的解離過程,放棄一切備妥的農業生產配方,意即開始向傳統回歸,農夫開始找門路,學密技,甚至重尋遺忘的傳統,開始生產不一樣的稻米。

14-7268854674_db72c4f643_z

(宜蘭賴青松的穀東田)

宜蘭賴青松的穀東米,算是一個時代前驅,他以自然農法技術,種植稻米給特定的股東人群,不必再躋身大眾市場,選購只是品牌不一樣的稻米。甚至到後來,在農技改變外,開始在品種上也重新育種、選種,成就更不一樣的稻米。

前端的反叛,也擴散到後端的產製,大型碾米廠的統一產製,效率高,相對也限縮多樣化品種的出現,於是從種植到產製開始有了不同思維,走向少量、小型的小農莊園生產。

當然,少量、小型並非重新啟用風鼓機、米絞,在粉塵漫天中含淚製米,而是透過更精進的機具,將生產主權、食物主權交到小農與消費者手上。

15-7268087198_0e5694688c_z

(日本小舟木社區的精米所)

在日本,已經有小型精米機,在農作商店挑選喜愛的品種稻米,以去殼留麩方式保存,保留較多營養,再依個人口感,前往隔壁投幣操作精米程度。那場景有如重回過去米店時光,內部備有精米機,老闆依客戶喜愛磨米,磨米時間就可以鄉里八卦一番,只是現在換成客人自己磨,磨到成粉也沒人管。

在時代演進中,唯物論的說法,機械的改變,會影響社會結構,但是唯心論的談法,卻是思維的轉變,促成機械的運用。

米礱、米絞值得懷念,甚至有更多木石精米的小學問,尚未被研究透澈,但是這些古物,終就會成文化景像。因為再發展下去,誰說種稻不能像種豆芽般,在自家窗臺、樓頂進行,在食物老是發生毒污風暴下,更多個人化生產機具,江會被發明,加速小眾信任小農的莊園生產制,以及個人自力全生產的時代來臨。

16-7268087864_7224ea57d2_z

(大雅農會的磚造米絞廠)

17-7268854496_8056e4cb83_z

(南投頭社的展示米絞機)

18-7268855000_624d10bf6e_z

(屏東竹田的廢棄米絞廠)


19-7268854846_39d263a12a_z

(澎湖二坎的米絞廠,2006年已拆除)

在台灣,許多農會、民間遺留有大型木製米絞,藏在鄉野無人知曉,現今很多面臨拆除改建的問題。安齊的米絞好文,讓人驚覺保存這些歷史文物的重要,也重思老米廠建構的社會網絡,有著溫馨的農村意義。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更多作者好文請點選這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