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大新發現紫螯大眼蟹 登上國際期刊

台東杉原灣、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未果,興大團隊又在該地發現新物種「紫螯大眼蟹」。這是國內第一件大眼蟹新物種,研究成果亦登上紐西蘭的《動物分類學》期刊。

研究人員說,許多經濟蟹外的蟹種都缺少研究,相當於在野外「等著被發現和認識」,也說明台灣潮間帶生態豐富、充滿活力;而蟹類動物通常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碎食者」的角色,若族群數量驟減,恐會影響分解者活動,干擾生態平衡。

興大生命科學系團隊新發現 

紫螯大眼蟹是大眼蟹科、大眼蟹屬的動物,是由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施習德率領的團隊,在台東杉原灣、都蘭灣和墾丁南灣、後壁湖等地的潮間帶發現。團員、生科系助理鄧紹君說,除了像梭子蟹一樣的經濟蟹,或是顏色鮮豔、吸引注意的野生蟹,其他蟹類都較少被學者研究,因此野外還有許多蟹類正待學者「發現」。

1918575_1270093893007480_6867678665378273896_n紫螯大眼蟹正面看來,熬呈紫色、非常鮮艷。(圖/施習德提供)

10411750_1270094173007452_8439695649936464063_n
但大眼蟹背甲,則呈現與棲地相似的泥灰色。(圖/施習德提供)

不過即便「發現」,也很容易有誤認、誤判的情形。鄧紹君說,國內曾有其他研究者在1997、2005年採集過紫螯大眼蟹的標本,但被歸類為「方形大眼蟹」。

「可是我們發現牠的眼睛下緣是10幾顆小顆粒,和方形大眼蟹下眼窩緣3片大三角型、突出的情況不同,」而且雄性的紫螯大眼蟹大螯呈鮮艷紫紅色,都和方形大眼蟹不同。

「所以我們做了DNA序列比對,才確定這個是新物種。」鄧紹君說,這也是國內第一起新發現的大眼蟹物種。

10584028_1270090223007847_5145118084250557077_n
紫螯大眼蟹和方形大眼蟹的差異(圖/施興德團隊提供)

生態系統中的碎食者,量減將影響分解者和系統平衡

不過紫螯大眼蟹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還需更進一步研究。雖然如此,鄧紹君說,在潮間帶生存的蟹類,通常在生態系中扮演「碎食者」,也就是將大分子變小分子、以利分解者利用的角色。

她解釋,棲息於珊瑚礁岩間的蟹類以海草、海藻為食,沼泥地的則以泥屑為食,「螃蟹吃不完碎屑或吃完排出的殘渣分子更小,可以讓環境中的分解者利用,讓碳、氮可以更有效地在生態系中循環。」

牠們主要的天敵是其他肉食性螃蟹,還有其他躲在洞穴中槍蝦一類的掠食者;而一旦這些蟹類族群減少、消失,則會不利分解者運作,進而影響、干擾生態平衡。

已知15種野外大眼蟹,更待後續研究

這次團隊還在潮間帶找到許多文獻有記載、但台灣沒有發現紀錄的螃蟹,包括明秀大眼蟹、多毛大眼蟹和米氏大眼蟹,主要棲息在高雄、澎湖、台東杉原灣和屏東南灣;也讓台灣野外可發現的大眼蟹科動物增加到15種。

「比較特別的是以前文獻都寫多毛大眼蟹會棲息在泥沼地,可是我們是在杉原灣的珊瑚礁岩裡看到的。」可見除了紫螯大眼蟹外,台灣野生蟹類的行為、食性,都還值得再做更進一步的研究。

791_1270094416340761_6522332862527148509_n
米氏大眼蟹標本照(圖/施習德提供)

10603487_1270093699674166_1002699525492006989_n在澎湖發現的明秀大眼蟹。(圖/施習德提供)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