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為何很重要?這五件事一定要知道

澳洲大堡礁的珊瑚因為海水溫度上升,正面臨15年來最嚴重的白化,無獨有偶,台灣的珊瑚也面對死亡的威脅,海巡署上週在東沙國家公園環礁,查緝1萬5千公斤被盜獵的珊瑚和貝類,其中不乏珍貴的深海珊瑚。

從小到大,許多教科書都說珊瑚很重要,但是到底珊瑚對環境有多重要?為什麼會被稱為「海中的熱帶雨林」?白化又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那麼多陸客喜歡花蓮紅珊瑚?上下游整理訪問多位珊瑚專家,以及台灣研究員在澳洲拍攝的第一手珊瑚白化照片,解析這個地球活化石的前世今生。

10371674_1245526512128422_7259969446869041961_n
大堡礁珊瑚白化狀況比對(圖片拍攝/鍾文松)
1917476_1245315918816148_8665479004897996064_n
大堡礁珊瑚白化狀況(圖片拍攝/鍾文松)

珊瑚是動物不是植物

有些珊瑚形狀像樹枝,長期固著在海中,許多人會搞不清楚到底是動物還是植物,其實牠們是不折不扣的動物,由骨骼和珊瑚蟲組成。

我們看到的「一株」珊瑚,體表上有成千上萬個珊瑚蟲,是一種構造簡單的生物,沒有心臟,無法移動太長距離,只能固著在某處,成長時會不斷分泌碳酸鈣,形成骨骼。平常在花蓮藝品店中看到的珊瑚,其實是骨骼,已經沒有生命了。

同一株珊瑚身上的珊瑚蟲都是超級連體嬰,每年春天時,珊瑚會在海中集體釋出精卵,受精成功後製造出第一隻珊瑚蟲,附著在海底,不斷分裂生殖,一隻變兩隻,兩隻變四隻⋯⋯,每隻有自己的器官,不過因為蟲體是連在一起的,若有疾病就會很快蔓延。這樣的知識其實也是在19世紀末才確立,一開始科學家也以為珊瑚是植物。

YouTube video

(影片【紀錄觀點】-【海】 珊瑚釋卵。導演:柯金源)

珊瑚的顏色哪裡來?

由於珊瑚蟲難以移動,只能靠觸手捕捉自動上門的浮游生物,非常被動;不過俗話說,出外靠朋友,珊瑚的超級好朋友就是藻類。

珊瑚蟲和藻類喜歡禮尚往來,珊瑚蟲代謝時,會釋放出二氧化碳以及氮、磷等,正好成為藻類的養分,藻類則用光合作用時產生的氧氣和有機物回饋,彼此互利共生。
雖然大家看到的珊瑚有紅澄黃綠藍靛紫,不過許多珊瑚蟲本身是灰白色的,之所以有這麼絢麗的顏色,大部份是靠住在身體裡的藻類,散發出的顏色。

由於共生藻必須行光合作用,許多珊瑚都分布在陽光可以透得到的地方,大約水深200公尺內,不過也有些深海珊瑚自立自強,不靠藻類提供養分,因此可住在上千公尺深的海底,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說,這類深海珊瑚的顏色有紅、紫等等,都是珊瑚蟲本身的顏色。

12376319_1245315915482815_334449666311029061_n
圖片提供/鍾文松

珊瑚是海底熱帶雨林,生物的避風港

別以為珊瑚只會當沙發馬鈴薯,躺在海底不動,牠們可是許多海底生物重要的避風港,鸚哥魚、粗皮鯛、雀鯛等等以藻類為食的魚類,會到珊瑚附近吃共生藻類,或是利用相近的體色,躲避天敵追緝,而這些小魚又會引來其他生物和大魚,成為一個豐富的生態系。

陳昭倫估計,一個珊瑚礁生態系裡面,可以達到1500個魚種,而台灣珊瑚礁可以觀察到600~800種魚,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也因此有「海底的熱帶雨林」之稱。

珊瑚也是天然的活化石,紀錄海岸的變遷,珊瑚長出骨骼時,會把海底狀況一起「寫進去」,例如海底地震,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戴昌鳳說,有些珊瑚可以活上千年,分析珊瑚的骨骼,可以得知海洋的歷史變遷,而被抬升到陸地上的珊瑚,更能讓地質學家了解地表千萬年來的變動,可說是活歷史。

YouTube video

(影片【紀錄觀點】-【海】 珊瑚礁魚類。導演:柯金源)

珊瑚白化不等於死掉,但是嚴重的警訊

至於常聽到的珊瑚白化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珊瑚白化不等於死掉,白化指的是因外在環境改變,共生藻紛紛離開珊瑚,因此珊瑚的顏色從紅澄黃綠藍靛紫,褪回原本的珊瑚蟲顏色,也就是灰白色。

共生藻離開後,珊瑚還可靠著捕捉浮游生物過活,不會馬上死亡,若環境變好了,共生藻會自動回家,即使只剩10%珊瑚蟲還活著,都可以慢慢分裂生殖恢復原先狀況;可是若長期白化,珊瑚會漸漸衰弱,珊瑚蟲可能被吃掉、爛掉,最後整株珊瑚死亡,白化可說是珊瑚用生命發出的最後求救訊號。

珊瑚喜歡在20~28度C的水域,低於18度或超過30度就可能白化,過去三個月,澳洲大堡礁水溫都高達30度以上,是繼2002聖嬰年後,最嚴重的珊瑚白化現象,連帶摧毀了當地魚類的避風港。

在澳洲昆士蘭大學做研究的鍾文松,日前到蜥蜴島海洋研究站觀測,拍下數十張珊瑚、海葵白化照片寫道,「以往棕黃色的枝狀珊瑚是黃色雀鯛賴以隱蔽的堡壘,如今雪白的珊瑚枝條卻讓原先的住民因為鮮明的黃白對比成了顯著的目標。再如紅棕色天竺鯛原先住在棕色珊瑚屏障裡,當原先賴以隱蔽的珊瑚尖端逐漸白化,使得魚群必須擁擠地瑟縮在那一息尚存的珊瑚基部,壓縮了天竺鯛安全生活的空間。」

除了氣候變遷,人為造成的泥沙淤積,乃至於最近發生的德祥貨輪漏油事件,都是導致共生藻離開或珊瑚生病的原因,戴昌鳳預估,今年是聖嬰年,到了夏天,台灣大概也難逃大堡礁命運,若白化超過一週以上,珊瑚就很容易死亡。

10349981_1245335468814193_6290260295567361433_n
海葵白化(圖片提供/鍾文松)

為什麼要盜獵珊瑚?

不過除了擔心氣候暖化,台灣珊瑚更迫在眉睫的問題是盜獵。上個月海巡署首度到台灣重要的珊瑚棲地,東沙國家公園查緝,破獲1萬5千公斤珊瑚和貝類,五顏六色珊瑚堆在甲板幾乎滿出來,讓陪同追緝的陳昭倫瞠目結舌,也解開心中長期的疑惑:為何東沙水質乾淨清澈,珊瑚卻遲遲沒有恢復跡象。

此次查獲的包括深海珊瑚,深海珊瑚骨骼發育比較慢,一年可能長不到0.3釐米,相對於淺海的珊瑚,骨骼比較緻密,如同象牙,價值更高;珊瑚若是在海中斷裂,還能飄浮到其他地方,自行固著繁殖,無奈的是,這批被盜獵的珊瑚,已經被放在甲板上曬乾了,毫無生存可能。

陳昭倫說,許多人喜歡收藏珊瑚當擺飾,顯示氣派,而花蓮藝品店中常見到的紅珊瑚,可能不是真正價值高的深海紅珊瑚,而是牠的親戚,盜獵者用漂白水讓珊瑚變白後再染色,魚目混珠。

珊瑚的死亡,消失的不僅是一整個生態系,還是千百年的歷史,陳昭倫說,目前台灣發現年紀最大的活珊瑚在綠島,從西元1200元宋朝時期即有,但最近因為環境污染,生長狀況不佳。他感嘆地說,不管是東沙盜採、漏油事件和環境破壞,都顯示出台灣是個陸封型的海島國家,長期忽略海洋發展。

26083647435_004986348a_k
中國盜採的珊瑚(圖片提供/陳昭倫)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