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會派系角力嚴重 立委提案改官派

農田水利會屢傳派系介入買票,立法委員蘇治芬3月提案修改《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水利會從現有公法人改為正式的公務機關,會長由中央遴選,引發業界熱烈討論,宜蘭、台中、新竹等水利會都贊成,此舉有助解決水利會財政問題和地方派系亂象,不過瑠公水利會認為,官派還是會有政黨意識,且公務機關積極度和靈活性比不上現有編制,許多水利會則不敢表態,要等新政府上台後決定。

定位不明,水利會派系角力嚴重

台灣17個農田水利會管理38萬公頃農地水路,有重大公益性質,屬於「公法人」,農委會每年要補助5、60億會費,部分在都市區的水利會,一年甚至可收到上億租金,錢的流向卻不必公開,因此屢屢被質疑黑箱作業、派系介入選舉。

由於水利會會長是會員直選,而只要持有農地即屬會員,不論年齡和面積,因此竟出現「嬰兒會員」、A4農地會員,前天立法院才初審修改法規,限制土地面積需達0.01公頃、20歲以上才可投票。

除了修改末端的選舉制度,新政府和立委都有意從根本改革,研議會長官派,甚至直接改為農委會轄下的公務機關,台灣農村經濟學會上週五下午舉辦「農田水利會的組織定位與社會功能研討會」,邀請瑠公、七星、北基、宜蘭、新竹、台中、嘉南等七個水利會和學者參與,有些水利會砲聲隆隆,直言一定要改革,但也有人直言壓力很大,不便發表意見,現場氣氛詭譎。

新竹農田水利會會長徐元棟一上場就開砲,直言有些水利會的會務委員一代拉一代,「像家族企業」,會長為了選舉,婚喪喜慶、社區廟會都要跑,難以專心在會務,唯有透過官派,人事和財務才能安定,員工無需參與派系,可專心在會務。

力擋農舍開發的宜蘭農田水利會會長許南山也表示,水利會選舉造成的派系鬥爭,已經影響到會務,「會長選上,底下員工人心惶惶,擔心要砍掉誰。」

許南山
許南山(攝影/林慧貞)

水利會長以往就曾官派

贊成農田水利會官派的一方,列舉歷史、會務推動、法律位階等來佐證。台中農田水利會專委卓木訏表示,水資源分配牽涉到重大公益,因此清朝、日治時期都採取官派,國民政府來台初期也是如此,直到民國71年才改為水利代表間接選舉,增強地方自治。

然而,後來政府為了選票,民國80年後,全面編列預算,代會員繳會費,讓水利會越來越依賴政府,但政府給的預算,僅滿足實際運作費用的三分之一,水利會只得自籌財源,賣水、出租土地,「直選應該是讓地方自治,但現在經費不足又要農委會補助,直選失去意義,只是讓地方勢力介入選舉,干擾會務推動。」卓木訏認為,不如直接改成官派,讓水利會在官方監督下,會務推動單純化。

事實上,民國82年後,水利會一度恢復成官派,並訂定落日條款,3年內改制成公務機關,連現職人員參與特考的機制都研擬好了,卻在即將到來時喊停,廢止落日條款,卓木訏直說,就是政治考量。

水利會盼改制公務機關,提升位階

許南山則從實務面解釋,現在水利會「有責無權」,例如農地被污染時,水利會被環保單位當成潛在責任人,但若水利會發現污染,卻沒辦法裁罰,改制後就能賦予公權力,且採購或相關行為,都有法制可以規範。

徐元棟舉例,圳路相關的權責機關複雜繁多,牽涉到水利署、各區水資源局、地方政府等等,曾有鄉鎮公所認為水利會只是民間組織,不願意對等看待,申請建照。

此外,去年台灣發生十年大旱,經濟部要求調撥農業用水4億噸,農委會請水利會協調,雖然有補償金,但把這麼重大的任務丟給水利會,讓他們直言壓力很大,權責不符。

財產問題亟待解決

相較於贊成方積極呼籲,反對的聲音小了點,僅瑠公水利會比較敢言,會長林濟民擔憂,即使官派,還是會有政黨意識,且現在的編制需要向會員負責,改成公務機關後,會務推動的積極度恐不若以往。

此外,水利會財產也是一大問題,林濟民說,許多財產都是會員捐助,或國民政府來台前即屬於水利會,若改成公務機關全收歸國有,對會員不公平。

嘉南水利會主任工程師許勝雄沒有表達明確立場,但坦言壓力很大,會裡許多常務委員質問:「改制是不是要把我們廢掉?」不過他也認為,人員問題還好解決,最棘手的是水利會財產,如何限制用在會員,民國82年預定改為公務機關時,就因財產歸屬喬不攏,最終胎死腹中,若現在要改,還是得面對這問題。

許南山建議,可以要求政府制定相關法令,限制水利會財產僅能用於和會員相關的服務,例如水利設施興建、改善、管理等等。

一位不願具名的學者則認為,這些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重點是如何發揮水利會本質,讓水資源調度達到最大效率。

不過相關爭論可能得等到5月20日之後才有解,農委會農田水利處處長張敬昌說,得等新政府上台後才能決定,主要得考量大家對水利會的定位,包括使用者是否要付費,都可一併討論。

農委會農田水利處處長張敬昌
農委會農田水利處處長張敬昌(攝影/林慧貞)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