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食物的『前世今生』,做菜會少很多樂趣的。」知名網站「食貨誌」站長鄧士瑋,喜歡說菜也樂於作菜。對他來說,食物是門學問,好比漢堡,他為了解絞肉機發明前,人們怎麼製作碎肉,曾親自買肉塊來剁;為了自製酸白菜,他到藥房買表飛鳴,只為營造適合乳酸菌繁殖的環境,卻發現醃出來的酸白菜風味迥異。
鄧士瑋擁有很強大的實驗精神,他喜歡從無到有製作出一份食物來,他寫菜、介紹食物的歷史和科學,分享自製食譜,只希望鼓勵更多人下廚,對作菜產生興趣。

絞肉機發明之前,如何做漢堡肉?
大學就讀歷史系的鄧士瑋,很喜歡爬梳一事物的歷史脈絡。原本標準上班族的他,是三餐老是在外的「老外」,直到7、8前結婚後,受老婆影響開始作菜、帶便當,意外打開了他「作食物學問」的路。
鄧士瑋很喜歡「復刻食物」,也就是從無到有地製作出食物。像是咖哩,他不是買即溶咖哩塊,而是翻找資料和文獻,理解印度式複合香料的規則後,挑選胡荽籽、小茴香籽、薑黃粉、丁香等香料,親手挑配出咖哩粉來。
又例如漢堡,為了理解絞肉機還沒發明前,漢堡肉是怎麼做出來的,鄧士瑋還曾實際買塊肉來切,體驗手切碎肉究竟有多難,「難怪早期蒙古人吃碎肉都直接把肉放在袋子裡、壓在馬鞍下,透過旅途壓碎、保溫。」
不僅如此,鄧士瑋曾為了製作西班牙臘腸,自己在家灌香腸、找陰涼處蠟乾,為切出薄薄的培根,買了切肉機,於是鑲入式烤箱、食物處理機、定溫器等,和做菜相關的機器越買越多,「有時候我都覺得好扯,卻也玩得很開心。」


網站同好一起研究
開始作菜後,鄧士瑋也上網分享心得,起初是在「噗浪」發發短文和牢騷,沒想到結識的網友越來越多,大家在上面一同討論烹飪方法,甚至揪團買菜刀;直到2年前他創辦了「食貨誌」,開始分享食物背後的故事,希望鼓舞更多人走進廚房、拿起鍋鏟作菜。
鄧士瑋自創新食譜寫法,不只談食物的歷史,也談食物的科學性,還分享復刻食物的作法。但他觀察,「一談起食物,台灣人通常都不求甚解,甚至很容易接受瞎掰的食物典故。」
鄧士瑋舉例,例如饅頭的發明至今仍眾說紛紜,但最常聽到的說法是諸葛亮,相傳是因為有次蜀軍為渡過兇猛的河水,本要以人頭祭祀,諸葛亮靈機一動用麵粉製成人頭樣取代,拯救許多將士的性命,但這故事一聽就知道有問題,麵粉的原料小麥原來不是亞洲的農作物,是西方傳過來的,卻很少人真的探究其中原因。
鄧士瑋發現,相較中華料理,西式料理通常都有記錄的習慣,很容易透過原文找到料理的原創者、如何發明等過程,但中華料理多半卻是傳說,很難考究。
做菜美醜沒關係 動手作最重要
為什麼了解食物的歷史、動手做這麼重要?鄧士瑋說,因為這樣生活才會有更多樂趣,他解釋,作菜本來就是花時間、很複雜的事情,坊間卻喜歡標榜「15分鐘出好菜」等口號,但再怎麼便利都不如直接下樓買的快,所以我覺得這樣的鼓舞很難長久。
鄧士瑋強調,「對我來說,食物是一門學問,」了解食物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就有機會把勞心勞力的作菜過程轉換成樂趣,甚至因為如此外食時,會對食物用心的烹飪者打從心底產生敬意。
「食貨誌」上線至今2年多,鄧士瑋日前將20篇文章整理、擴充成冊,他表示,作菜、了解歷史其實沒那麼無聊,一如電影《美味關係》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模仿美國家喻戶曉的電視主廚茱莉亞柴爾德(Julia Child),翻鍋失敗卻不害怕的精神一樣,作菜美醜不用擔心,先開始動手做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