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再生》五年體檢(4)回歸由下而上的精神

《農村再生》今年邁入第二期,水保局預計編列8.3億的「區域競爭型計畫」預算,讓縣市政府申請,一改以往只有社區能提案的做法,目標是透過地方政府整合,從點連成線,促進區域發展,但若沒有相關的配套措施,恐失去農再由下而上的社區自治精神。

長期和社區接觸的培根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專案經理黃文景認為,農再的確需要整合社區,現在是單點式社區在做,非常辛苦,社區都說沒有人力,就連水保局都吃不消,一個台南分局,要管台南、高雄、屏東、澎湖上百個社區,地方政府應以區公所為單位,配合地方發展計畫,整合社區,未來不論是發展觀光或是辦活動,資源才能串連起來。

許多社造大老早就提出社區整合的概念,不過有學者私下表示,錢、權下放必須有相對應的考核機制,確保經費符合計畫,否則在台灣的政治運作下,很有可能變成地方綁樁的工具。

被納入觀光計劃,社區卻不知

然而,彩繪、跨社區、跨域整合或許都不是真正的問題,重點是如何由社區自主決定未來,以縣市競爭型計畫為例,屏東縣提出「185線景觀軸線營造計畫」,185線道俗稱「沿山公路」,途經高樹、三地門、萬巒、枋寮等等,屏東縣府預計結合沿線農再社區,推動觀光,不過卻有社區居民透露,完全不知已被納入計劃。

如何建立由下而上的社區意識,是社造亙古不變的問題,嘉義縣上林社區發展協會前總幹事孫家榕認為,除了補助年輕人回鄉,也應重視中生代人才培育,「年輕人可以寫企劃書、上網行銷,但中壯年才是最了解社區、可以動員社區的人。」

上林社區發展協會的社區媽媽想辦法用梔子花開發產品
上林社區發展協會的社區媽媽想辦法用梔子花開發產品(攝影/林慧貞)

審議式民主、工作坊

曾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國發會新任副主委曾旭正認為,推動農再的腳步不宜太快,像歐盟是讓社區居民自己排課程,例如學習網路平台怎麼做,德國則是先教大家如何開會,推動由下而上的社區發展,應該以審議而非審查,才能長出社區的意識。

日本也有類似台灣農村再生的「地方創生」計畫,投入此領域20多年的山浦晴男在其著作《地域再生入門》,特別提到「審議式民主」的重要性,他引導地方居民、政府官員一起討論,居民用便條紙寫出自己對於故鄉的目標,再分類、評估重要性,討論社區大小事的先後順序。

山浦晴男認為,地方創生不需要很具體的數據目標,重點是共同討論出願景,或許是十年、二十年後,要成為小孩子、不同世代可以生活的地方,帶著這個願景,居民每年分析,過去一年,朝這個目標前進了多少、如何改善等等;若以績效掛帥,提出「十年後要成為很大的都市」、「五年後人口要成長20%」之類的目標,會陷入政府為主的方向,要成果、要向上呈報告,變成為了消化預算而做。(系列完)

系列閱讀:

《農村再生》五年體檢(1)工程人人有興趣

《農村再生》五年體檢(2)1500億基金 人人都想分杯羹

《農村再生》五年體檢(3)絲瓜與屋頂上的貓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