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再生》五年體檢(3)絲瓜與屋頂上的貓

台三線一路往台南玉井前進,沿途芒果夾道歡迎,在這個因愛文而名揚全台的山間小城裡,座落著屢屢被水保局當成農村再生典範的社區「天埔」,不過他們的特產並非芒果,而是超平民作物絲瓜。

天埔社區在2011年便通過「農村再生計畫」,是全台第一波,天埔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林清蘭坦言,當時選絲瓜掙扎了一年多,怕被笑俗氣,但芒果許多地方都有,絲瓜當時還沒太多人想到加工,而且幾乎家家戶戶都種,適合發展成社區產業。

天埔社區做環保、資源回收起家,2007年即獲選全國模範社區,參與農再前,就有50多位志工群,長久建立起來的信任感,成為農再推動社區產業的重要基石,「我們的絲蜜皂、絲瓜絡、絲瓜燈、絲瓜染⋯⋯等等,全都是社區手工,不假手工廠。」林清蘭說,社區老人家參與開會的情況很踴躍,大家一起思考可以開發什麼產品,再請老師來上課。

天埔社區的老人家常自己動手DIY絲瓜手工藝(圖片提供:天埔社區發展協會)
天埔社區的老人家常自己動手DIY絲瓜手工藝(圖片提供:天埔社區發展協會)

雖然天埔社區發展協會的執行長、理事長等帶頭幹部,仍以中生代居多,但他們經常絞盡腦汁讓老人家有參與感。絲瓜提袋的禮盒上,印著一條條色鉛筆手繪的絲瓜,還有幾隻又肥又大的雞母蟲,這些都是當地居民親手設計,交給廠商印刷,每當觀光客拎著提袋離開,許多社區媽媽都會驕傲地說:「這是我畫的喔!」

天埔的絲瓜一年為社區帶來上百萬收入,扣除成本後全數作為社區基金,支付老人食堂、活動經費等,另聘請兩位當地年輕人當專職,也吸引中生代回鄉務農,一邊兼職導覽。

林清蘭並不擔心絲瓜沒有地方特色、容易複製,他認為,天埔很早就開始做,也不斷研發新產品,許多人提到絲瓜社區,就想到天埔,其他社區要複製並不容易;現在社區已經很少提農再計畫,不用靠補助,也能自給自足。

天埔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林清蘭(中)和返鄉青年
天埔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林清蘭(中)和返鄉青年(攝影/林慧貞)

頂溪社區屋頂上的貓

同樣被當成明星社區,雲林虎尾頂溪社區以3D彩繪「屋頂上的貓」爆紅,可說是無心插柳。

頂溪社區是台灣農村貓咪彩繪的始祖之一,不過在3年前,頂溪社區提出農再計畫書時,彩繪只是其中一個不起眼的小項目,選擇貓咪為主題,是因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蘇坤福家在13年前曾撿到一隻小貓咪,受到社區老少喜愛,後來卻因車禍不幸過世,曾擔任電影看板畫師的蘇坤福,透過農再計畫,和虎尾科技大學學生合作,設計出3D彩繪,緬懷小貓咪,沒想到大受歡迎,單年吸引17萬遊客。

頂溪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蘇坤福強調彩繪要有互動、在地性2
頂溪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蘇坤福強調彩繪要有互動、在地性(攝影/林慧貞)

不過一夕爆紅對社區並非好事,蘇坤福說,曾一度湧進12台遊覽車,居民抗議遊客太吵雜,後來才設立當地人的出入通道,並鼓勵社區拿自家產品出來賣。

水保局農村建設組組長陳榮俊說,當時社區和水保局都沒準備好,大量湧入的觀光財,一開始反而讓居民失去思考社區產業的機會,「因為賣香腸、小吃就能賺錢」,後來人潮稍減,才有了一些改變。

目前頂溪社區仍以觀光為主,但也漸漸增加其他產業的比重,開發出貓咪相關手工藝品、當地農產品,如高麗菜乾、蒜頭等等,希望將觀光財轉化成產業支持。

其實,相較於許多社區只是一味畫畫,頂溪社區多了專屬當地的互動性,例如搭配三合院的高度設計貓咪圖像,由下往上拍照,貓咪彷彿走在屋簷上。不過蘇坤福也認同,地方必須發展出產業,才能讓更多年輕人回來,他透露,未來希望組成合作社,推廣無農藥、有機農作。

頂溪社區的貓咪彩繪充滿互動性
頂溪社區的貓咪彩繪充滿互動性(攝影/林慧貞)

社區產業是根本

天埔和頂溪社區用不同方式為社區找到出路,但最終都提及地方產業的重要性,曾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現任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認為,農再應該回到基本核心,討論生產、生活、生態,其中維持生計是關鍵,也就是找到社區產業,而這需要更多跨域合作,例如農糧署、農會,或其他組織等等。

社區產業的重點是,如何將個人生產變成集體。以台南仕安社區為例,60多位農民組成合作社,種植無農藥稻米,共同行銷,收入20%作為社區老人照護,添購醫療專車,「農村是可能合作的,但過程不會那麼快。」

他指出,在討論發展何種產業時,應該由專業者輔導,由當地人自己調查社區水文、土壤、田區狀況等等,以及現在的產銷困境,「這才是社區真實要面對的生產問題,」否則容易淪為60年代的農村建設,只翻修房子、在圍牆寫幾個字,年輕人還是不會回來。

系列閱讀:

《農村再生》五年體檢(1)工程人人有興趣

《農村再生》五年體檢(2)1500億基金 人人都想分杯羹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