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20)日監察院長張博雅意外在媒體面前批評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的醬油、米粉正名措施是「隨便幫人家改名字!」讓食藥署好尷尬,但食品組副組長許朝凱說,醬油仍在草案預告中,消費者、業者、學者仍可前來表達意見,快則可於9月公告上路;至於米粉則無具體時程。
只是比起正名還未定論,本(7)月底17類大型食品業者確定得先執行強制檢驗,除先前公告的大宗民生物資外,大潤發、全聯、統一超商、全家等超過3000萬資本額的連鎖超商也需一併實施,初步估計將有400家業者須執行。
一、17類大型食品業者強制辦理檢驗
食用油脂、肉類、乳品、水產加工、食品添加物、特殊營養食品、黃豆、玉米、小麥、茶葉、澱粉、麵粉、糖、鹽、醬油、茶葉飲料等「達規模」的食品業者,從7月31日起,必須訂定並落實食品安全監測計畫,讓「業者自主管理」的政策方針不會淪為口號。
食品組副組長許朝凱解釋,「達規模」指資本額達3000萬元以上,且有辦理工廠登記、商業登記、公司登記、查驗登記或HACCP資格的業者。只是在實施時程上,多數國內製造業者從今年7月底實施,輸入業者則又有一年的準備期間。
而食品安全監測計畫也依不同業別訂定必定檢測項目,例如動物性油脂必須在原料檢測動物用藥殘留、農藥殘留、衛生標準,而到粗製油、精緻油階段則需檢驗重金屬、總極性化合物、苯駢芘等。
苯駢芘是一種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簡稱PAHs,可於各種加工過程中產生,確認會對老鼠造成不孕,後代也容易產生缺陷、體重不足;長期吸入、接觸PAHs的人也有可能罹癌。
比較特別的是,這次非百貨公司型態的綜合商品零售業者,如大潤發、全聯、統一超商、全家等通路商也被要求須針對金針、蘿蔔乾、蜜餞等成品、半成品進行食品添加物用量檢驗,至少每半年或每批查驗一次;而即食食品、即時鮮食食品、直接生食的截切生鮮蔬果等現場提供試吃的食品,也需每半年或逐批檢驗「微生物」含量。
食品管理科長吳希文說,這類通路為連鎖門市達3家以上,且資本額超過3000萬元的業者,目前統計有19家;而本月底前須配合政策上路的業者則有400家。
二、4種醬油新名,快則9月完成公告
新措施無獨有偶,食藥署昨(19)日也才剛預告《包裝醬油之品名及標示規定》草案,將針對現行醬油重新定名。
原先食藥署想將非古法、固態釀造的醬油訂為「胺基酸液」,卻引起業者反彈,因此食藥署蒐集意見後進行調整。許朝凱說,草案將醬油分成釀造、速成、水解、調和等4種醬油。
釀造醬油即一般消費者認知,將大豆、脫脂大豆等植物性蛋白質,經蒸煮、培養麴菌製成醬油麴後,加入食鹽、食鹽水發酵、熟成的「傳統醬油」,前後費時費工,至少需4到6個月才能收成。
速成醬油則是指以酸、酵素水解植物性蛋白質所得的胺基酸液,再添加生醬油、醬油醪(半成品醬油)發酵而成,時間約1到2個月;水解醬油則是直接以酸、酵素水解植物性蛋白質所得的胺基酸液,完全沒有發酵製成,即所謂「化製醬油」。而只要混合前三款醬油的產品,便稱作調和醬油。
只是許朝凱說,草案現階段仍在接受各方意見中,還沒有定論,如果順利,最快9月便會完成公告。
三、米粉業者希望統一標示,但時程、決議仍未定論
至於米粉、炊粉和「新竹米粉」等名稱爭議,先前米粉公會業者透過立法委員柯建銘辦公室,希望不再使用現行混亂規定,而是統一以「新竹米粉(含米量0-100%)」標示。
許朝凱說,由於時空背景不同,已了解市府和業者的意見,但現階段仍在了解各方看法,也無具體時程。至於其他傳統食品是否將逐一正名,食藥署現階段仍無定論。
醬油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