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走自己的食安路?食品業是否可參與風險評估?

食安高峰會三天議程結束,立委吳焜裕喊出短、中、長程目標:短期內完成《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修法,並輔導微型、中小型食品產業落實分級品管;中程目標則是建立獨立食安風險評估機構;長期目標則是在行政院體系內設置獨立食安委員會。

Food Watch 副主任Matthias Wolfschmidt建議台灣必須要找到自己的模式,「如果全部套用歐盟做法會有問題,因為市場規模不一樣」,只有台灣人知道自己的體質、國情,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歐盟食安局局長Bernhard Url與Matthias Wolfschmidt均強調,「建立信任是漫長的過程」,各界必須要拿出誠意、決心,才不會功虧一簣。

政府做出短、中、長程食安規劃,朝組織食安委員會大目標邁進
府做出短、中、長程食安規劃,朝組織食安委員會大目標邁進(攝影/賴郁薇)

食安定義:每天吃、終生吃、不會危害健康

「現在大家在談的食安,其實就是每天吃、終生吃也不會危害健康」,吳焜裕再三重申,強調必須評估食品添加物的風險,再進一步訂定食品添加物的使用量、安全攝取量等標準。

「未來食品身份標準也要進行風險評估」,中研院副研究員邱文聰表示,會中各界取得共識,針對國人日常飲食中常攝取的食物,進行相關風險評估、訂定食品身份,保障消費者的知情選擇權,「但不應該把身份標準視為強致性的查緝標準,以避免對食品產業發展造成不必要的限制。」

至於國人關切的複方添加物,吳焜裕表示,要以科學根據為基礎,評估複方添加物要怎麼使用,更建議食藥署恢復「登錄查驗、發給證照」的做法,並以風險評估結果作為核發證照依據。

吳焜裕更強調,未來也將參考歐盟食品安全局的做法,進行暴露評估、毒性評估、製程評估與市場監測,「未來添加物管理資訊全面公開透明,以維護科學完整性。」

然而,多名與會食品業者紛紛跳出來發言,有些食品添加物是必要的,能穩定食品,避免食品因變質而產生更大危害,「不會有業者要刻意危害消費者健康而去添加食品添加物」,強調業者都是跟著法規走,「法規、科學證據走到哪,業者就跟到哪」,唯有當風險評估證據出來,業者才能跟進。

針對食安定義,也有專家學者指出,「不能只狹隘地只看食品添加物,還要看微生物、物理性等相關環境因子的危害」,更表示,根據目前聯合國codex食品法典定義,食安是指「食品在製備、食用過程中不會造成危害」,須以更宏觀的事也來探討食品安全。

對此,吳焜裕回應,目前台灣消費者最重視,也最擔心的就是食品添加物的濫用、誤用,因此還是會以食品添加物的風險評估為主。

立委吳焜裕與各方對話
立委吳焜裕與各方對話(攝影/賴郁薇)

獨立風險評估,也要廣納食品專業人士證據

「建立以科學為根據、獨立運作的安全評估機制很重要」,吳焜裕強調,除了財務來源透明、公開資訊之外,參與評估者也要利益迴避,「確保科學完整性,以及評估委員獨立客觀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針對風險評估運作機制,學者、食品業者都指出,「應該要有食品專業人士參與」,更進一步解釋,以地溝油事件為例,「只有食品專業人士才知道油品加工的的實際情況」,應該也要聽聽業者的說法。

歐盟食安局局長Bernhard Url也表示,業者確實應該要進入風險評估討論中,「業者不能當評估者,但卻可以提供意見」,業者能展示、說明產業運作現況,「評估者能對業者提出疑問」,透過這樣的問答模式,能避免評估者判斷失準。

吳焜裕回應,「評估過程還是要做到利益迴避」,但承諾「充分溝通」,從評估範圍就要廣納消費者、業者等利益團體的看法」,可納入評估的意見會納入評估;若建議不能作為評估依據,也會妥善回覆,「完善的回覆是給參與者的交代」,也能增進風險溝通的效益。

各方希望能取得食安共識
各方希望能取得食安共識(攝影/賴郁薇)

歐盟食安局:建立信任是條漫漫長路

歐盟食安局局長Bernhard Url分享歐盟獨立評估機關運作模式(立委吳焜裕辦公室提供)

「建立信任是條漫漫長路」,歐盟食安局局長Bernhard Url與Food Watch 副主任Matthias Wolfschmidt不約而同表示,「無論再怎麼透明公開、再怎麼溝通,永遠都不夠。」

Matthias Wolfschmidt更指出,加上食品產業涉及大量商業利益,讓整個食安討論更難取信於消費者,「金錢介入,很難不受到利益影響,追求利益是人性。」「如果能夠讓重罰、獲利並行,或許是個扭轉食安環境的方法」,Matthias Wolfschmidt建議。

他進一步解釋,「要讓業者知道,追求高品質是能獲利的」,像在丹麥,消費者都會去追求微笑標章,「等級比較高的微笑標章業者就能獲利;等級不夠高的業者要不就被淘汰,要不就會去追求更高等級的微笑標章」,讓市場機制慢慢扭轉食安環境。

「重罰也很重要」,Matthias Wolfschmidt表示,有些業者會想方設法追求利益,「但必須讓業者知道,一旦投機取巧違規,就會身敗名裂」,有重罰,就能警惕業者不違法。

「牽涉利益,要取得信任就很難,永遠會被質疑,但這就是人性」,Matthias Wolfschmidt強調,取得信任的過程很漫長,甚至長達五年、十年,「而在這段期間,政府、企業必須要拿出誠意、決心,才不會功虧一簣。」

延伸閱讀:

歐盟日本如何顧食安?風險評估、獨立透明是關鍵

透明才有信任 丹麥:人人都能監督 政府不敢亂來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