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黑潮帶著漂流 廖鴻基:當你坐在海上,世界會放大

「當你試著坐在海上,世界會放大。」長年書寫海洋的廖鴻基緩緩道出這樣的字句,2個禮拜前,他才剛經歷一場海上的奇幻漂流,只靠一艘無動力的塑膠方筏,費時5天就從台東大武漂到宜蘭蘇澳,而這引領他前進的動力就是「黑潮」。

160917-006-1280
圖片提供/黑潮101漂流計畫

黑潮流動溫暖 帶來豐富魚類

黑潮終年行經台灣東海岸,它的「前身」是北赤道洋流,北赤道洋流是赤道以北受東南信風吹拂的一股由東向西的洋流,當北赤道洋流流動到菲律賓東岸民答那峨島時,會分成往南、往北流的分支,往南是民答那峨海流,而往北就是黑潮

黑潮並不「黑」,和鄰近海域相比,會發現它是深邃的藍黑色,這是因為黑潮來自熱帶地區,沒有大河川注入懸浮物質,非常乾淨,能吸收大部分的光線,唯獨反射藍光。

也因此黑潮並不「肥沃」,廖鴻基說,相較之下台灣西部的中國沿岸流富含營養鹽,具有滋養生態的能力。但黑潮貧瘠,卻能帶來鬼頭刀、鮪魚、旗魚、鯊魚等豐富的洄游性魚類,現今科學研究多歸功於黑潮高流速、溫暖的特性,「因為黑潮始終都在流動,大洋性生物為了快速遷徙就會搭著黑潮。」

廖鴻基這次搭乘無動力塑膠方筏能夠完成漂流,就是建立在黑潮的動能之上。曾捕過5年的魚,而後轉向關注鯨豚生態,在1996年後成立尋鯨小組、擔任海洋生態解說員,並於1998年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從討海人到海洋文學作家、教育推廣者,黑潮的重要性在廖鴻基心中始終沒變。

「討海人都說黑潮是『南流』。」廖鴻基熟稔地說,黑潮由南向北流,當黑潮和東海岸平行靠岸,當天就能抓到豐富的漁獲,看到抹香鯨的機會也很大,反之黑潮和海岸垂直時,討海人稱「枯流東」,代表黑潮流到外海去了、離岸很遠,抓不到魚也看不太到鯨豚,因此黑潮維繫的不僅是漁獲也是生態。

實現漂流渴望 廖鴻基順黑潮而行

長年來廖鴻基在海洋書寫上多次提到「漂」,例如《討海人》、《漂流監獄》等,漂流的渴望一直埋藏在他心中,約莫1年前,廖鴻基決定逐步實踐發起「黑潮101漂流計畫」。

想要在海上連續漂流數日,得先有一艘堅固的浮筏,最初浮筏的製作讓團隊苦惱許久,「本來想用汽油桶,但發現太重、組裝不易,有次在河岸散步看到碼頭常見的浮動式方磚,靈機一動拿來組裝,發現方磚就像樂高一樣,有了竹竿做支架撐住後,竟然能抵擋大海的扭力,經過3天測試一點損傷都沒有。」

至此,黑潮101漂流計畫成形,8月21日接近半夜,團隊帶著一具3公尺×3公尺方筏、99顆將回饋給參與集資的玻璃浮球,以及一艘戒護船,從台東大武外海乘著黑潮前進。

160917-004-1280
(圖片提供/黑潮101漂流計畫)
160917-003-1280
99顆將回饋給參與集資的玻璃浮球(圖片提供/黑潮101漂流計畫)

「坐下來,世界就放大」

「雖然我出海頻率算高,但漂流過後才發現,過去部分對黑潮的想像和現況不同。」廖鴻基舉例,以前一直以為靠台灣東海岸的黑潮支流,最初是從蘭嶼和綠島切進台灣,這次實際漂流才知道原來起點是在鵝鑾鼻以南。

「這次還發現原來黑潮不是一直流動的,它也會沒力、暫停下來。5天漂流中,黑潮分別在方筏漂到台東市區以及長濱和秀姑巒溪間的外海時,分別停下來一次,黑潮停下來時我趕緊問戒護船上的老船長,才發現這是討海人都知道的正常現象,黑潮主流有時會隨著潮汐的變換流速,暫停下來,黑潮支流則有可能『翻流』,也就是本來由南向北流會改成由北向南流。」

黑潮寬有200公里、最大流速每秒高達100公分。廖鴻基此次漂流深刻體會黑潮的「快」,原本估計10至12天的航程,最後5天就完成,中途還翻越高達4、5米的長浪,「我看著浪像山一樣的湧過來,方筏貼著海平面緩緩攀上去,和過往搭船的感受非常不同,很多時候真的是坐下來世界就會放大。」

160917-001-1280
在海上的廖鴻基(攝影/張皓然,圖片提供/黑潮101漂流計畫)

黑潮浩瀚 感受巨大能量

廖鴻基有感而發的說,黑潮是地球上的主環流,它的浩瀚有如星辰日月般強大,而我們這麼渺小的生命放在上頭,那能量間的感應、浩瀚與渺小間的互動,深深改變了我的生命質素,回來之後看海的感覺都變得很不同,不是海變了,是自己變了,覺得一切都怪怪的,但目前還無法說清楚。

廖鴻基再說,「若從創作者的立場來看,一個創作者的生命高度很重要,我寫海,我跟海的關係得夠厚、夠高,這趟漂流後我確信接下來的創作,將會是我海洋書寫的另一個高峰。」

始終提倡台灣人親海的廖鴻基說,這次以人的方式漂流探索黑潮是頭一遭,這樣的基礎性探索需要累積,很希望未來有更多人能踏著這個肩膀往上走,身為海島子民的台灣人不該畏懼海、遠離海,當你了解海越多、懂得尊重海,會發現海願意回饋給我們的更多。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