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是極有潛力的中藥材,食來無味,卻能夠穩定人體神經系統,不僅能夠作為藥材,還能入菜作為食補,市場規模上看兩億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昨(17)日公開種麻培植技術,希望能搶下天麻商機。
天麻舒緩神經系統
藥膳進補經常使用的藥材──天麻,有助於舒緩神經系統、改善失眠、頭痛,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被記載在《神農本草經》中;而在《本草綱目》中,也提到天麻氣味辛、溫、無毒,主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癱患不隨、虛眩頭痛等症。
天麻常被使用於藥膳燉湯,台灣雖然有原生種天麻,但大多生長在高海拔山區,鮮少人知道野生天麻究竟在哪裡。
被問及台灣有多少人在種天麻,桃園農改場人員默默用手比了個「零」,「台灣天麻之所以難發展,主要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種麻、菌種。」桃園農改場副研究員葉志新解說。
台灣天麻產量近乎於零,但藥膳市場又有天麻需求,因此每年台灣都要從中國大陸進口6萬5千公斤的天麻,每公斤價格更上看2000元,來自四川的「川天麻」每公斤甚至可能達到3600元。
「但來自中國大陸的天麻常常會有農藥、燻硫、重金屬殘留疑慮。」中醫師、廚師紛紛表示,要做藥材、食材最需要「安心」,必須排除食用風險,因此很希望能使用「來自台灣的天麻」。
-1-660x474.jpg)
天麻以菌種環控培植 質量俱佳
但天麻到底要怎麼種?天麻需要「種麻」、「菌種」才能進一步培育「種球」, 而目前中國大陸是以「種子播種」的方式栽培天麻,天麻塊莖會在每年四、五月開花,七、八月結花莢,待花莢內的種子成熟便能埋進土裡播種,等到隔年二月就能生出天麻。
「但利用種子播種,遺傳背景會被分離。」葉志新表示,這種作法易使品質不穩定,因此台灣若要發展天麻產業,應該從「組織培養」出發,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歷時十年研究,終於有了初步成果。
葉志新進一步解釋,目前農改場已經培育出優良品系的種麻,與「蜜環菌」菌種共生,在低於攝氏25度的環控設施內栽培,大約六至八個月後就能採收。
「在環控條件下栽培的天麻,其天麻素、天麻苷等機能成分含量甚至比雲南、貴州產的天麻還要高。」葉志新強調,尤其是天麻素,甚至能比貴州、雲南天麻高出兩、三倍。
-660x464.jpg)
-660x416.jpg)
培植天麻,菇農容易上手
目前天麻產業仍在推廣階段,第一步要先有植物工廠承接種球培育工作,才能有足夠的種球發放給農民;而天麻栽植環境類似菇類,葉志新表示,未來可能嘗試將天麻推廣至菇農,比較容易上手。
至於栽種天麻需要多少成本?經過葉志新初步估計,若以三、四坪單位面積來算,環控設備大約需要三十萬,每年電費大約是二、三萬,每公斤的菌種、木材等栽培材料成本大約二、三十元;每年能產出兩百公斤的乾天麻,以市價換算,產值將能達到四十萬元。
-660x440.jpg)
重點是不要又把技術轉移到中國去,然後被偷走技術以後又回來靠腰要求政府補貼
聰明的台灣人太多 誠實的太少 真心的更少
如果有錢 其實玫國爸爸也可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