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咿——咻——」大雨滂沱,一輛輛重達20、30噸的水泥車、大貨車疾駛在台2線濱海公路上,這條公路不只是宜花東運輸車北上的重要幹道,也是宜蘭濱海沿線小學生唯一的上學路徑,上學放學得和水泥車並排前進,或跟隨其後,是這裡的日常光景。
這狀況在宜蘭最北的大里國小更是明顯。這裡腹地狹小,沿線聚落零散,有的住戶一家就一鄰,10多年前學校為免於廢校的命運,學區擴大至8公里,交通自然成為需克服的難題。有時卡車載運的鐵條還會不小心掉到地上,嚇到路上行進的孩子,在學校教書已有20多年的莊慧敏老師總不斷告誡學生:「你若看車駛過來,就往靠海的田裡跳。」
直到鄰近的天公廟大方掏錢,贊助學校買校車接送孩子,而當時才剛拿到駕照的工友阿姨余美華也挺身而出,扛起接送孩子的工作,直到現在都沒改變。比上學更艱難的,是捕魚的父母不在身邊,以及可能廢校的未來。

水泥車呼嘯而過 大里學生上學驚險萬分
大里國小是宜蘭最北端的偏鄉小學,民國62年成立,這裡學區橫跨數個漁村,由北而南,共有石城、大里和大溪三個漁港,多數家長以捕魚為生,但隨著漁業資源枯竭、工作機會銳減、少子化衝擊等影響下,這裡的學生數越來越少,從創校以來300多人,到現在只剩44位學生。
約莫15年前,大里國小學生數一度只剩30多人,廢校聲音從宜蘭縣府傳到學校,這消息讓當時的老師、家長很驚恐,因為一旦大里國小消失,石城、大里一帶的孩子將得跑到6、7公里外的大溪國小上課,路途較遠,會非常不方便。
於是,學校老師掀起一場捍衛大里的保衛戰,他們找家長和里長一同連署,行文和縣府說明大里國小保留下來的重要,最後學校總算「暫時」保住了。
大里國小度過廢校危機後,鄰近的天公廟決定贊助學校買校車接送孩子,解決走路上學的安全問題。而當時才剛拿到駕照的工友阿姨余美華也挺身而出,扛起接送孩子的工作,沒想到這一接送就長達10多年。

每每早晨天剛亮,大約6點10多分,余美華就會開著8、9人座的休旅車往北而行,先把石城漁村一帶的學生接送過來,再往南開,陸續將大里、蕃薯寮、大溪等地的學生載至學校,往來少說也要4趟。
學校接送孩子很細心,是直接將校車順著蜿蜒的漁村道路,駛到家門口去,余美華笑說,這可是很考驗開車技術的,因為這裡常常下雨,雨天如果叫孩子走出巷口、到濱海公路旁統一接送雖然比較方便,但對孩子來說還是太危險了。
余美華表示,雖然開校車接送學生,比起以前學生自己走路上下學,安全許多,但每日清晨濱海公路的砂石車總是特別多,這時候開砂石車的司機剛睡飽,都開很快,有時甚至會超車,需時時注意。

接送孩子+全天候照顧 學校撐起部分家庭教育
學校開車接送孩子,除了解決走路上學的問題外,也是彌補家長無法接送的困難。
大里國小教務主任吳啟新說,大里國小的家長大多是隔代教養,阿公阿嬤較沒能力到學校接送孩子,通常是帶孩子坐火車到大里火車站,再用走的送過來;另外一個大宗就是從事漁業,這類家長大多半夜就得出海捕魚、直到傍晚才會回家,工作時間和孩子上下學時間兜不起來,學校能接送就盡量接送。
也因為家長工作型態的特殊性,再加上少子化的衝擊,這幾年大里國小開始推動「全天候陪伴」的照顧,原本一、二年級學生只有週二上整天,三、四年級週一、週二和週四需上整天,學校在向兒福聯盟和宜蘭縣政府申請到補助後,全部統一上整天,多出來的節數就是陪伴學生寫作業、看書。
吳啟新說,這裡的家長大多從事漁業或傳統製造業,工作通常都是從早到晚,至於在家照顧長者的母親也很忙,有的得帶老人去看病,有的是在家打零工、捕魚網,小朋友太早回家,家長不見得會有時間陪伴,學校因此決定撐起白天照顧的任務。
吳啟新說,多出這些在學時間後,學校就有更多機會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多多和學生溝通讀書的重要,偏鄉孩子接觸的文化刺激實在太少,我們也嘗試引進外來資源,拉劇團到大里來表演,盡量讓孩子能多方接受外在的資訊。

大里計畫轉型實驗學校 為漁村留將來
吳啟新觀察,大里的工作機會非常少,除了漁業,就是鄰近的天公廟工作,但隨著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下一代要繼續捕魚很困難;此外,他也發現,大里一帶幾乎沒有青年返鄉,得要到大溪才有年輕人因經營衝浪店而在當地定居。
在大里國小教書已有20多年的莊慧敏認為,大里國小不能消失,因為這裡大多只剩下老人,一旦學校關閉、老人逝去,石城、大里一帶的漁村聚落很快就會跟著消失。
但是大里毫無外來者定居,在少子化衝擊、漁村凋零的狀況下,大里國小該如何抵擋廢校的命運?大里國小目前正極力爭取轉型作「實驗學校」,實驗學校在現行的教育法規下沒有「最低開班人數」的限制,實驗學校將沒有招生壓力,是許多偏鄉小校努力的方向。

大里國小校長洪祖熙說,大里地形狹長,離山、海都很近,未來若能成為實驗學校、實踐實驗教育,就可調整主科學習的壓力,加強學生和大里這塊地域的連結,包含增設山海課程,讓學生了解這裡的海岸地形、漁業型態、體驗海洋休閒運動等,或許有機會培育出帶動大里一帶漁村轉型的人才。
但漁村屆時還在嗎?(文章待續)
延伸閱讀:
【漁民沈河安】捕魚沒有未來,但是我會守在這裡
【卓鈺翔,11歲,漁民之子】爸爸捕魚媽媽賣魚 我想開麵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