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大里國小是宜蘭最北端的偏鄉小學,這裡學區橫跨數個漁村,由北而南,共有石城、大里和大溪三個漁港,多數家長以捕魚為生,但隨著沿近海漁業資源日漸枯竭,漁業榮景不在,不但學校面臨廢校危機,漁村是否能存續也是未知數。
大里國小家長會長沈河安,小時候就讀於大里國小,與多數的漁村小孩一樣,長大後離家離開漁業,但近年又回來繼承家業,現在他的孩子也讀大里國小。他眼中的漁村有什麼變化與未來?以下是他的口述,上下游記者採訪整理。
【沈河安,現年48歲,漁民】
我國中畢業就到桃園成衣廠工作,一做就是5年,直到當兵才離開,當完兵後我先回家隨爸爸捕魚了2年,想想還是得到台北看一看,所以又到台北學做成衣、甚至開成衣廠,經營6、7年後,景氣越來越不好,工廠只好收起來,回家繼承爸爸的捕魚工作,娶妻、生子。
其實老一輩都不喜歡年輕人把捕魚當職業,雖然捕魚時間比較自由、彈性,但捕魚很辛苦、沒前途,出海又有風險,在我小時候,我的爸爸總是跟我說,希望我能到大城市工作,會比較穩定,但成衣廠事業關門後,我還是選擇回來了。
那時回來我大約31歲,現在已經48歲,我們一家都是「一支釣」的能手,一支釣較不會破壞漁業生態,但要懂得看潮水、觀風向,才能精準預測釣竿下錨的地點和時間,是很需要技術的。
我的太太是從柬埔寨嫁過來的,每年石城漁港定置漁業休息的時候,她會打零工,幫忙補漁網,一天可賺1300、1400元,至於我夏天旺季的時候,四個月可以賺150萬,冬天一個月就不到10萬,勉強打平出海的油錢、雇用移工的開銷。
漁村沒落,魚也變少了
捕魚工作時間很長,夏天是前天半夜3點出海,晚上6點回來,一做就是15個小時,冬天比較短,凌晨5、6點出海,下午12、1點就回來,這樣的工作時間如果沒有學校幫忙接送,孩子根本無法上學,好在學校願意上整天,像安親班一樣照顧孩子。
和以前相比,大里、石城一帶漁村真的沒落很多,小時候的漁村很熱鬧,年輕人也比較多,那時候我念大里國小,一班有40個人,大我兩屆的,有兩個班,一班有30多人,不像現在少子化,全校只剩40多人,大概是我小時候唸書時一個班的人數。
以前孩子生比較多,不像現在頂多1、2個,那時漁業資源還很豐富,家長大多在附近捕魚,但10幾年大量捕撈下來,現在的漁業資源不到以前的一半,早期跟爸爸出海捕魚,出港口10幾分鐘就可抓魚,現在至少要開兩小時,大約17、18海浬的距離才能捕到魚。
以前魚多,下錨稍微偏一點還能釣到魚,現在下錨如果沒有對中「魚點」,很難抓的到,實在差很多。也因為漁業資源枯竭,這些年雖然陸續有幾個年輕人被爸爸叫回來捕魚,但都經營不善,倒的倒、賣船的賣船,回來不久後又離開這裡到其他地方工作。
捕魚沒有未來,但是我會守在這裡
這裡漁業資源的管制非常粗糙,很多漁港開始限制不能抓吻仔魚,但我們這裡還是可以抓,有些底拖網還是很靠近沿近海捕魚,結果抓上來的都是「下雜魚」,只能當飼料用,你想想這些魚如果可以在海中長大,再被捕上來,有多好。
海洋資源越來越少,這裡就越來越沒有工作機會,年輕人只好到外地打拼,不願回來,所以漁村當然只剩下「老歲仔」,老實說我沒有很喜歡當漁民,漁民工作很辛苦,會堅持下去都是為了糊口飯吃,把孩子養大,所以我也不希望我的兒子未來去捕魚,最好到大都市工作比較安穩。
這幾十年下來,雖然台灣的科技雖然進步了,但環保沒有做好,所以海洋資源一直流失,但還是很多人持續亂抓,現在已經很難寄望政府能做些什麼改變,因為兩黨輪替執政下來,沒有一個政黨可以相信的,我想我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抓到魚都沒有的時候,就退休了。
但我不會離開這,因為我希望孩子到外地打拼後,回來宜蘭還有一個家可以住,可能未來人口持續流失後,學校會關門、漁港會荒廢,但我會在這,讓孩子有家可以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