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銷履歷制度推動迄今已邁入第十個年頭,農委會主委曹啟鴻做(14)日頒發年度產銷履歷達人獎,表揚15位認真建立農產品產銷履歷的達人們。
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截至105年11月底,共有1,726家農產品經營業者加入驗證;全台目前也有464家販售通路據點採購產銷履歷農產品;使用產銷履歷食材的溯源餐廳家數達到525家,是104年181家的2.9倍。
產銷履歷農產品年生產量約為399,515公噸,多數集中於農糧,貼標率26.96%,但禽畜產品貼標率卻僅有6.68%;豬隻僅2%~3%,至於經產銷履歷驗證的加工分切豬肉,更是少之又少,水產加工驗證比例也極低,一年才365公噸。
針對產銷履歷農產品推動瓶頸,「其實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政務官們!」曾協助建制產銷履歷制度的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助理教授王良原直言,政務官必須要有擔當地出來推動,「否則現在畜牧處也不配合,漁業署也不配合,政府部門連橫向溝通都做不到,怎麼推?」
王良原:農委是否有魄力,處理肉品冷鏈?
「我不敢講履歷制度很完美,但它可以確切提升農產品的安全標準」,當初協助建制產銷履歷制度的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助理教授王良原直言;產銷履歷比現在任何一個標章都還能控管生產過程,「比起結果,產銷履歷更重視的是過程。」
「以豬肉而言,最大的問題就是活體豬拍賣,且欠缺屠宰分切過程的驗證普及化!」王良原表示,畜產品必須在低溫流通的情況下完成屠宰、分切,確保衛生安全無虞才能夠貼上產銷履歷標章,「但活體豬是在怎麼樣的溫度、環境被屠宰的?現在大部份都不知道。」導致畜產品產銷履歷難推動。
「台灣外銷肉品能做到很好的低溫肉品流通,但為何內銷肉品做不到?」王良原表示,一切就要看農委會有沒有魄力,好好處理肉品冷鏈;否則豬農好好一個產銷履歷肉品進來,卻因為拍賣、屠宰、分切狀況不符合產銷履歷標準,最後只能以「一般肉品」流入市面。
青年豬農:沒有後端市場支持,豬農望之卻步
青年養豬聯盟理事長郭嘉育表示,目前豬肉產銷履歷申請狀況確實逐漸趨緩,「現在就是有在做的豬農想說,反正都做了,就繼續硬著頭皮做下去;原本沒在做的豬農看到沒誘因,也都在三思要不要踏進來。」
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豬農望之卻步呢?「其實還是有願意做產銷履歷的豬農,但卻少了後端通路支持。」郭嘉育指出,「肉品拍賣市場不會因為你是產銷履歷的豬肉,就喊出比較高的價格。」
豬農花了心血養豬,也花了時間建立產銷履歷資料,但卻得不到相對應的回饋,郭嘉育表示,「做產銷履歷也是賣這個價錢,沒做產銷履歷也是賣這個價錢。」不少豬農因此卻步。
「最重要的還是後端消費通路。」郭嘉育表示,唯有消費市場意識到產銷履歷的需求,願意以好一點的價格跟肉品市場買,才能夠拉動肉品市場、生產者,「市場一定有,如果消費者願意以高價買黑毛豬、伊比利豬,為何不願意花高一點的價格買優質台灣豬?」
需有擔當政務官跳出來
產銷履歷推動遇到瓶頸,「困境不只一個啦!困境很多!」王良原坦言,「其實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政務官們!」王良原直接點出,政務官必須要有擔當地出來推動,「否則現在畜牧處也不配合,漁業署也不配合,政府部門連橫向溝通都做不到,怎麼推?」
王良原指出,必須要有一個有擔當、有前瞻性的政務官願意跳出來承擔,要求相關部會,「如果這不是主委、副主委可以協調的,那是不是該由行政院跳出來?」
畜牧處:未來四年投入九千萬推畜產
面對畜產品產銷履歷推動困境,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表示,農委會確定在未來四年投入9千萬元輔導建立屠宰場預冷設備、冷藏車、冷藏櫃,以低溫運輸確保肉品在屠宰、分切、流入市場的過程中,仍能維持肉品品質、風味。
至於詳細冷鏈規劃情況為何?王忠恕進一步解釋,目前計劃分期、分階段建立,以接近消費都會區的屠宰場、肉品市場屠宰場、公有市場肉攤為第一期優先輔導對象,「從屠宰場預冷設備,到配送冷藏車,再到肉攤冷藏櫃都要建立起來。」
王忠恕也指出,一定要確保整個低溫肉品流通鏈不能斷掉,「比方A屠宰場送出了冷屠體,我們一定會輔導它後端每一個環節都有設置冷藏設備,確保冷鏈不會斷掉。」
另外,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胡忠一也表示,現正討論建立「專線、優先、單獨拍賣產銷履歷農產品」,透過單獨拍賣,讓產銷履歷農產品能與一般農產品區隔、分流,提升產銷履歷農產品的競爭力。目前正在與果菜市場、肉品市場、魚市場洽談,也將在明年年初進行主管會報,希望能夠儘速推動。
企畫處:未來會積極推廣
「只從生產者下手,但沒創造誘因,推動起來一定會失敗;勢必要從消費者教育著手。」郭嘉育也建議,或許政府能輔導幾個賣場通路購入產銷履歷產品;也或許可以訂出產銷履歷肉品基本價。「政府一定要開始思考如何讓消費市場支持那麼好的產銷履歷制度。」必須區隔產銷履歷產品與一般產品,創造差異化的誘因,產銷履歷產品才有走下去的可能。
企劃處表示,未來會再繼續積極與通路商、消費者溝通,推廣優質國產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