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曾被選為「台東一個人的產地餐桌慢食料理評選——最具慢食發展潛力獎」的結米家背包客棧,每天早晨睡眼還惺忪,住客就被早餐「香」醒,走下樓梯,看到桌上瓷盤中的黑胡椒炒馬鈴薯,「這馬鈴薯是信廷種的,很Q,有三種品種喔!」還有靜芝種的甜玉米筍,以及一個個渾圓飽滿的歐式麵包,「這是我自己揉的!」背包客棧主人結米笑著補充說明,原來這就是香味的來源!
「其實我會做早餐,純粹是為了我自己,只是做自己想吃的食物。」結米笑道,這也難怪,環顧結米家背包客棧四周,除了筆直的台九線、和一台接著一台呼嘯而過的汽車之外,就是幾間部落民宅,便利商店、早餐店、餐廳已是奢求,「所以才要自己做早餐,否則每天都要走半小時去吃早餐,太痛苦了!」
.jpg)
找到新移居群組,買菜沒那麼難了
結米家背包客棧的「無菜單」早餐總是多變,將鹿野盛產的地瓜、番薯、南瓜、馬鈴薯、蔬菜排列組合,就又是一道新菜色,「啊!還有每年夏天都吃不膩的鳳梨!」結米表示,總是要有些變化,否則再好吃,吃久也會膩。
結米家餐桌上不乏鹿野在地小農的新鮮食材,「其實我不是為了找農夫而找農夫,而是因緣際會慢慢串聯。」四年前在台北從事網頁設計的結米下定決心搬到鹿野部落,經過一番整頓後,開始四處看看這陌生的落腳處,這段走走看看的日子,讓結米意外發現,原來在鹿野還有很多同為外地新移居的鄰居。
這群鹿野新移居開始有了互動,進而組成「共耕共學共玩團」,團員們繳會費、承租農地,以秀明農法種植馬鈴薯、地瓜等農作物,甚至也會加減種些花生、玉米,「或許是因為鹿野的農地相對小、又沒那麼平整,所以農耕規模比池上、關山小很多,秀明農法可能比較容易執行。」結米這麼推估。
漸漸地,這群共耕共學共玩團團員們開始有人當起專職農夫、或是兼職農夫,總之就會開始生產農作物,而結米從原本必須大老遠到台東市區的大賣場、菜市場才能買到地瓜、南瓜等食材,現在已慢慢能在當地社區買到想要的食物。

以物易物新互動,拉近產地、餐桌距離
那麼結米家餐桌上的在地小農食材是定期向小農訂貨、下單嗎?錯!才沒那麼複雜,說穿了其實就是「以物易物」,結米笑道,前一陣子結米做了草莓蛋糕,純粹因為有位草莓農友送來草莓,交換條件就是:想吃結米做的草莓蛋糕解解饞。
以物易物的例子不僅如此,有的農友因為想吃結米做的麵包,於是送上蔬菜、南瓜等食材交換,還有農友帶來楊桃,換得結米染的布,「其實就是大家說好,你有什麼是我想要的,那我有什麼可以換。」結米表示,兩情相悅地互通有無,就是新移居間的「互助」。
原本身為都市女性的結米最愛吃歐式麵包、咖啡,素日幾乎不會進廚房,更遑論洗手做羹湯,但到了鹿野之後,說也奇怪,竟開始自己動手料理三餐,「尤其我們很喜歡辦『一家一菜』,大家各帶一道菜來邊吃邊聊,這就是交流廚藝的好機會。」結米更意外發現,鹿野一帶不知為何,似乎人人都會做麵包,「所以我東學一點、西學一點,做麵包的功夫是在這裡學成的。」
.jpg)
習慣慢下腳步,再也回不去了
「以前我以為很難的事情,現在好像越來越簡單了。」結米表示,來到鹿野後她才真正開始學習如何「過生活」,也才發現,原來生活可以那麼簡單,「以前在台北的時候,一有空當然就是要逛街啊,但現在真的就是目的性採購柴米油鹽醬醋茶。」
雖然鹿野物價相對高,交通網絡似乎也沒那麼方便,但被問及這四年來,是否曾動心起念搬回都市?結米直搖頭表示,早些年來的話或許會想搬回去,「但現在真的回不去了!」自己已慢慢習慣這種不方便到必須慢下腳步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五光十色、卻又忙到沒有步調的都市生活。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