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紅藜、藜麥比大小?這樣做台灣紅藜也能很大顆!

除了紅藜矮小的問題之外,較專業的生產者常詢問:「台灣紅藜要如何種得大顆點?有沒有改良過的紅藜大粒品種?能不能仰賴栽種技術,在營養與經濟價值上更勝一籌?」還有許多消費者偏好大顆紅藜,喜歡其Q彈口感;透過解密紅藜的栽種現場,給所有生產者與消費者瞭解,台灣紅藜也能很大顆。

台灣紅藜是以質取勝的作物,每顆粒徑帶殼只有2mm~2.2mm,脫殼後為1.1mm~1.8mm,外來品系的印加藜麥粒徑則有2mm~2.5mm左右;經屏東科技大學的研究(行政院農委會紅藜推廣手冊),紅藜粒徑雖小卻是營養超級豐富的穀物,因此被讚譽為「穀類的紅寶石」。

IMAG0872

許多消費者用大小來判斷誰是紅藜?誰是藜麥?這並不十分正確,雖然大小不是重點,但紅藜的個頭,透過多年的研究與經驗,現已可直追印加藜麥,要種出比平常大顆的紅藜不困難,只要把握住耕作現場的幾個環節即可。

從耕種開始到採收結束,首先改善土壤,建議施以有機肥料、液肥或天然有機質,雖無法和化學肥料的速效相比,需要持續照顧土壤微生物群兩三年,讓能量轉化成養份,當農人的信念與耐心通過考驗,紅藜便能有所回饋,逐漸顯露結出大顆粒穗的姿態。

IMG_4139
施以有機質,改善土壤是首要之步。

在生長期中,紅藜跟所有作物一樣,母欉愛顧呼勇,紅藜種植約九十天後施行中耕,並追加一次有機肥與覆土,營養生長期照顧得當,生殖生長期就能得好果,這是結出驚奇大穗的小撇步。

母欉愛顧呼勇,紅藜主幹要粗壯健康。
母欉愛顧呼勇,紅藜主幹要粗壯健康。

當紅藜開始含苞待放,要秉持「有捨才有得」的心態,就像果樹須細心疏理,捨得將過多的小果剪除,以求未來甜美的果實,除了紅藜尾部的主穗外,即時修剪多餘萌生的側枝,讓養分集中輸送,使主穗營養充足,籽實顆粒飽滿。

過多的側枝需要即時修剪,避免主穗的養分被瓜分殆盡。
過多的側枝要即時修剪,避免主穗的養分被刮分殆盡。

終於等到了採收期,卻是最常被忽略的,紅藜屬連續性採收的作物,同田區的紅藜,往往東紅一區、西橘一塊,在同一植株上,主幹紅藜已成熟可採,側枝卻尚未結穗的情況會同時存在,是十分常見的自然現象。

為了讓紅藜灌漿飽滿成熟,要願意花時間等候,經由人眼嚴選、分批手工採收,先採紅藜主幹、再採紅藜側枝,先後差距可能達一個月,才能完成整塊田區的採收工作,完全不符合經濟效益原則,非常搞剛(厚工),有時大雨驟降數日,導致穗上發芽,也是常見的風險。但手工緩慢地分批採收,意外成為紅藜大顆的關鍵因素,經過時間淬煉,自然成為籽實飽滿、營養豐富的紅藜,

在手工採收的過程,就先精實的做了一次篩選,剔除掉空包彈、凹陷或小粒穀,更重要的是避開形狀相近卻不能食用的雜草籽,這些都是一次性採收難以達到的。

判斷不同熟成的程度,以人工挑選採收,非常耗費人力與時間。
判斷不同熟成的程度,以人工挑選採收,非常耗費人力與時間。

我們希望「適度科技」解決農業高齡化與人力困乏的現況,但若科技技術尚無法達到品質要求,寧先放棄生產效率,以不合時宜的手工生產方式,回歸初衷;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若只求高倍速成長,土地與作物會如實呈現,唯有生產者重新檢視自己和土地的關係,友善農業才能真正地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