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養雞如何不擾鄰?馮鳳儀與她的四隻Gigi

「去年八月,這四隻蛋雞就坐著火車,慢慢從彰化員林晃到台北,我再騎著摩托車,把牠們從松山火車站載回我家……」台北都市養雞人馮鳳儀當初在朋友推薦之下,開始養雞,現已在台北住家養了十個月餘;半年前,四隻蛋雞長成中雞、開始產蛋,至今每隻雞平均產下超過200顆蛋。

但在住宅區養雞,只要飼養方式稍稍不慎,雞糞臭味、雞啼可能就會招致週邊鄰居不滿、抗議。上個月,馮鳳儀才接獲一張「妨礙安寧勸導單」,檢舉原因寫著:「頂樓自住戶養雞,雞鳴」,「鄰居會說,我們住在台北市,不需要雞叫起床!」馮無奈表示,這是養雞十個月以來第一次收到檢舉單,「但這一張就夠嚴重了!我也不想變成惡鄰居啊!」

如何又養雞、又當個好鄰居?這正是都市養雞人最大的考驗。

都市養雞人馮鳳儀養這四隻蛋雞以養了十個多月了(攝影_賴郁薇)
都市養雞人馮鳳儀養這四隻蛋雞以養了十個多月了(攝影_賴郁薇)

四隻Gigi沒臭味,晚上搬進屋內,避免清晨啼叫

馮鳳儀打開頂樓大門,昏黃的燈光將目光引導到窩在120*60*140的自製籠架內的四隻雞。牠們全是以高產、高適應性著稱的伊莎(ISA)褐蛋雞,而馮鳳儀通通喚牠們“Gigi”。

本以為養了四隻雞,一定會飄散出「雞味」,但嗅了嗅,確實沒聞到什麼味道,「這都是因為這層『蚓糞土』!」馮鳳儀自豪表示,這層蚓糞土自打她開始養雞就沒換過,雞隻會在蚓糞土上啄食、排泄,「但你聞,真的一點臭味都沒有。」或許是因為蚓糞土中有些微生物會幫助分解雞糞便,「只是要注意,不要弄濕蚓糞土。」她提醒著,這也是她之前參加「蚓糞土觀摩會」學來的知識。

話鋒一轉,話題再度聚焦那張「妨礙安寧勸導單」。馮鳳儀表示,這四隻Gigi是母雞,過去都不太會啼叫,「但這幾個月不知怎麼搞的,牠們開始會在清晨六點左右啼了。」引起隔壁鄰居抗議,只能趕緊想辦法處理。

而馮鳳儀目前的做法是,睡前就把Gigi們放入紙箱,安置在室內,待隔天白天,再把牠們放回室外的雞籠產蛋。「現在這樣做下來,是就沒怎麼聽到鄰居再反映了。」

Gigi們晚上睡覺的窩(攝影_賴郁薇)
Gigi們晚上睡覺的窩(攝影_賴郁薇)

每日愛雞菜單:一盤菜、一盤飼料拌廚餘

除去雞臭味、雞啼等擾鄰問題,對馮鳳儀來說,都市養雞的好處倒也是不少,不僅每天都有新鮮的雞蛋可以吃,家中的廚餘更能仰賴雞隻處理,自成一套循環系統。

馮鳳儀進一步解釋,目前這四隻雞一天大約吃兩餐,菜單就是「一盤菜」外加「一盤飼料拌廚餘雜食」, 「其實我的雞應該什麼都吃,而且發現牠們特別愛吃熟食,所以我會把吃不完的便當拿去餵牠們,也會上菜市場買些蝦頭、蝦殼,煮一煮磨成粉,拌進飼料裡,可以讓牠們補充鈣質,這樣牠們產下的雞蛋殼也會比較硬。」偶爾還會再摻些黑水虻、蚯蚓讓雞隻啄食,「雞不吃的廚餘也能拿去餵蚯蚓、黑水虻。」

雞隻平時在龍架下層活動、啄食;每天清晨會跳上龍架上層(木板遮蔽處)產蛋(攝影_賴郁薇)
雞隻平時在龍架下層活動、啄食;每天清晨會跳上龍架上層(木板遮蔽處)產蛋(攝影_賴郁薇)

別讓雞吃太葷、保留葉菜原貌讓雞自己選擇

「自從開始養雞,我們家都還沒特別倒過廚餘!」馮鳳儀驕傲表示,且這樣餵下來,飼料費用倒也還好,「30公斤的蛋雞飼料可以吃兩個月,平均下來一個月的飼料費大概250元。」。

「基本上什麼廚餘都能餵雞,但只要注意,儘量不要讓牠們吃得太葷,否則糞便容易有味道。」馮鳳儀悉心傳授都市餵養心得;另也表示,餵菜也要注意,「不要切得太細碎,最好還能保留植株樣貌。」因為自己很難判定會不會有些植物是雞不能吃的,「保留葉菜原貌,讓雞隻可以自己判斷能不能吃。」

現四隻雞幾乎每天都各能產下一顆蛋(攝影_賴郁薇)
現四隻雞幾乎每天都各能產下一顆蛋(攝影_賴郁薇)

養雞互相陪伴,讓雞自然終老

養雞養了快一年,在馮鳳儀眼中,這四隻Gigi已經是一種「陪伴」。「我發現其實牠們也會偷偷觀察我在幹嘛,只要聽到我關大門的聲音,知道我要出門,就會叫幾聲;牠們如果開始啼叫,只要我上樓看看牠們,也就會慢慢安靜下來。」提到Gigi們,馮鳳儀眼裡堆滿了笑。

雖然現這四隻蛋雞每天幾乎都能產下一顆蛋,但母雞的產蛋效能一定會慢慢降低,傳統蛋雞業者可能會採取斷水、斷料、斷光做法,強迫雞隻「換羽」,待雞隻新羽長出,產蛋效能將會稍微恢復;對此,馮鳳儀心意堅決地表示,「絕對不會強迫換羽!」畢竟看著陪伴自己的Gigi們不吃不喝,心一定會痛、捨不得;屆時若產蛋率降低,那就順其自然、繼續照顧,讓Gigi們慢慢終老。

每到晚上,Gigi們必須回到室內睡覺,以防隔天清晨啼叫吵到鄰居(攝影_賴郁薇)
每到晚上,Gigi們必須回到室內睡覺,以防隔天清晨啼叫吵到鄰居(攝影_賴郁薇)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