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土壤救樹癌 林試所開發多微生物製劑 防治褐根病

褐根病是台灣常見樹木病害之一,農委會林業試驗所(以下簡稱「林試所」)樹木醫學中心統計,歷年接獲通報案例中,病蟲害的部分有將近四成是褐根病,造成樹木大量死亡。為加強病害管理,林試所舉辦「2017樹木褐根病防治管理研討會」,介紹褐根病處理方式及快速檢測技術。除傳統用藥,林試所近年開發具抑菌效果的生物製劑,包含放線菌、乳酸桿菌、光合成菌等複合型製劑,友善環境外,也有效降低初期患病樹木的病菌比例。

「樹癌」褐根病 從榕樹到木麻黃都難逃 大規模傳染

褐根病俗稱樹癌,是褐根病菌(Phellinus noxius)感染樹木根部、莖基部的韌皮部、形成層和周邊木質部位,造成植物根系受損。褐根病菌好發在攝氏25度,高溫高濕的環境,具傳染性,可透過孢子長距離傳播,但在台灣主要是透過植物傷口的接觸傳染。目前台灣有超過百種以上的植物是此病菌的寄主,包含都市常見的榕樹,以及海邊的木麻黃都會受到感染,而且若不及早處理會造成大規模傳染。

患病後,樹根外表會看見黃褐色的菌絲面,木材組織會有黃褐色的網紋。林務局蕭祺暉科長指出,「根部受損後,水分吸收會受到影響,葉片會萎黃變小,枝葉也會漸漸變稀疏,根部組織腐枯,整個生長勢也會下降,最後樹木會失去支撐力,造成風倒的現象。」對公共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風險。

受到褐根病菌入侵的榕樹,根部表面會呈現黃褐色的菌絲面,此為罹患褐根病的中晚期階段(林業試驗所提供)
受到褐根病菌入侵的榕樹,根部表面會呈現黃褐色的菌絲面,此為罹患褐根病的中晚期階段(林業試驗所提供)
褐根病入侵的樹木組織會呈現黃色網紋狀(林業試驗所提供)
褐根病入侵的樹木組織會呈現黃色網紋狀(林業試驗所提供)

褐根病會傳染,需徹底滅菌

針對染病的樹木,目前防治的方式依照患病嚴重程度,做法有所不同。在患病初中期,菌絲尚未爬佈在根部表面前,會先以高壓點滴灌注殺菌劑和抑菌劑在樹體上,控制褐根病菌擴散。然中晚期,因病菌已侵蝕根部組織,造成根系腐朽,三個月內就會死亡。因此做法是移除病樹及土壤中的病根,徹底焚燒。

為了避免病菌傳染給周邊的林木,會在病樹周邊挖掘溝槽,滅除土壤的病菌。滅菌的做法包含用土壤淹水1至1.5個月、以攝氏80度至95度的熱蒸汽蒸土壤,還有使用俗稱包殺滅的農藥邁隆,或混合石灰和尿素的藥劑,灑在整平的土地上,用塑膠布包覆,燻蒸3至6週。另外也可以透過改種其他作物,降低病菌吸收養分的機會。

為了防治褐根病菌擴散,影響病樹周邊的林木,利用俗稱包殺滅的邁隆燻蒸土壤3至6周,可達到滅菌效果(林業試驗所提供)
為了防治褐根病菌擴散,影響病樹周邊的林木,利用俗稱包殺滅的邁隆燻蒸土壤3至6周,可達到滅菌效果(林業試驗所提供)

林試所開發高敏感檢測試劑,兩小時確診

「長距離傳播造成褐根病大規模傳播的機率並不大,重點在於根跟根接觸傳播,」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組長吳孟玲指出,目前台灣褐根病的防治,經常只有處理生病的樹,以為拿掉樹頭做完滅菌流程就算完成。沒有考慮到根系是呈放射狀發展,因此不知道周邊看起來正常的樹木,其實可能已經受到影響。「樹跟人一樣,要掌握防治的先機。」

為了及早預防,林業試驗所開發高敏感度的檢測試劑,只要兩小時就可以知道樹木是否得到褐根病。吳孟玲補充,許多患病的樹木處在棲地不良的環境,土壤過於夯實,導致防治的藥劑無法深入根系,噴藥時須確保深入根部,而且不要只救發病的樹,事實上,藥劑只能延遲病樹的死亡,重點的是周邊樹木的防治。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組長吳孟玲(攝影/羅健宏)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組長吳孟玲(攝影/羅健宏)

從原始土壤調配微生物混和製劑,可改善早期患病樹

因應褐根病病害,林業試驗所近五年也朝向環境友善的方向進行研究,開發具抑菌效果的生物製劑。林試所森林保護組助理研究員劉則言表示,樹木病蟲害團隊從原始林土壤,在實驗室調配出含放線菌、乳酸桿菌、光合成菌與酵母菌的複合型製劑。試驗在樹木後發現,針對患病初期和中期階段的樹木,能夠有效降低病菌存在的比例,恢復樹木的生長勢,但對中晚期的樹木效果不佳。

目前生物製劑仍屬於初步研究的階段,劉則言希望未來能應用在患病樹周圍的林木,幫助提高樹木抵抗力,另外也可以利用在經邁隆燻蒸過的土地上,幫助原本真空無菌的土壤快速恢復微生物相。劉則言認為,生物防治的優勢是可以降低防治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衝擊。用來對抗病原菌的微生物,原本就存在於自然界,因此對環境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兼具生態平衡,又能維持植物本身的健康。」

都市可改種香草蜜源植物,讓褐根病菌沒有寄主

吳孟玲也建議,面對褐根病也可以跳脫施藥防治的思維,「如果沒有辦法根絕,或是說不想要使用農藥杜絕病原菌,可以從寄主下手,」不要再種這些林木。她提議配合台北都市推廣田園城市,在這些地方上栽種香草、豆科和蜜源植物,讓褐根病菌吃不到大喬木的木質素,缺乏可供應的養分來源。把病菌控制在最弱的程度,而且也可以藉此凝聚社區意識,雖然種的蔬菜可能不好吃,但也可以成為另類的環境教育。

林試所也藉今日的研討會,進行國際樹藝師、樹木風險評估師、樹藝學研習班的授證典禮。吳孟玲表示,目前已有將近兩百位的樹木專業人員,林業試驗所希望可以形成類似大學醫學院的分工架構,透過林業試驗所提供技術、台灣樹木醫院進駐專業人員,並將技術移轉給國內生技廠商,形成一個類似人的醫療系統,有效管理樹木的疾病。

授證ISA樹藝師、樹藝風險評估師與樹藝研習班全體合照(林業試驗所提供)
授證ISA樹藝師、樹藝風險評估師與樹藝研習班全體合照(林業試驗所提供)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