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裡的拼布 陳稼莊的零廢棄物哲學

廢棄的草蓆、棉被、輪胎皮有什麼好去處?最好的下場大概是到資源回收廠,不過來到陳稼莊果園,這些廢棄物搖身一變,草蓆變成了抑制雜草的覆蓋物,廢輪胎皮拿來綁在檸檬樹根部防止天牛鑽食,這一切都是因為有個愛好環保的農場主人陳坤生,看不慣東西隨便被丟棄,他從二十幾年前就結合自家有機農場,將各地蒐集來的廢棄物活化再利用,還自製有機堆肥,把「物盡其用」這句話發揮到淋漓盡致。

最天然的素材達到最有機的生產

花花綠綠的草蓆棉被躺在農路中間享受著南臺灣的日光浴,放眼望去就像一片鑲在大地的巨型拼布,這可不是在曬棉被或什麼偉大的裝置藝術,而是陳坤生的創意「作品」。

陳稼莊果園的主人陳坤生在台南鹽水和柳營耕種超過15公頃的農場,1989年就開始從事有機農業,堪稱台灣有機農業的先行者,目前已經栽種超過11種水果,但要在潮溼炎熱的南臺灣種有機果樹可是一大挑戰,從小就很有環保意識的陳坤生不斷思考,要怎麼用最天然的素材達到最有機的生產,他的果園就成了最好的實驗場所。

作品之一就是拼布草蓆,為了對付有機農業最頭痛的敵人:雜草,許多農人會以塑膠布覆蓋,但陳坤生希望能將生產的廢棄物降到最低,靈機一動,心想為何不使用可以自然分解的草蓆、棉被當作覆蓋物呢?於是陳坤生把自家農場當成畫布,拼湊出一片一片美麗的風景,不僅雜草變少了,這些沒人要的廢棄物也找到了第二春。

「這些東西都可以回歸到大自然,我完全不用收,遊客來我的果園參觀也不用怕雜草藏蛇。」陳坤生看著他的得意作品滔滔不絕地介紹,眼神裡滿是欣喜。

陳坤生做什麼都要求尚天然,以可分解的草蓆代替塑膠布作為雜草覆蓋物
陳坤生做什麼都要求尚天然,以可分解的草蓆代替塑膠布作為雜草覆蓋物

陳坤生的巧思不只這一樁,走進農場仔細看,他種植的百香果竟然沿著一條細細的棉(麻)繩向上攀藤,兩旁的支架是用竹子和可以重複利用的水泥柱搭建而成,一切就是強調「天然、天然、天然」,陳坤生笑呵呵地說,每次端午節過後就是他收穫的日子,因為鄰居好友都會把綁粽子不要的綿繩丟給他,他也樂得當清潔隊。

為了徹底實踐零廢棄物,陳坤生的果園還自設有機堆肥場,將果樹枝條、加工殘渣混入落葉、木屑,一年可以產出上百噸有機肥供自家使用。除此之外,還大手筆購買可分解的玉米澱粉塑膠袋裝水果,這種塑膠袋要是保存不好的話,連蟑螂都會偷偷跑來吃,證明實在很天然。

他的兒子陳柏璋說,十幾年前根本沒什麼人製造可分解的塑膠袋,爸爸在某個展覽上發現後「驚為天人」,即使成本高出一般塑膠袋十倍以上還是馬上下訂單,陳柏璋搖頭直說爸爸就是這麼有理想,語氣雖然帶著幾分無奈,但更多的是對於父親的驕傲。

陳稼莊連灌溉儲水桶都是跟資源回收廠買來的,希望能夠將塑膠製品利用到極致
陳稼莊連灌溉儲水桶都是跟資源回收廠買來的,希望能夠將塑膠製品利用到極致

「每樣東西總有它的價值」

為了減少廢棄物不惜花費重本,但到底是哪來的動力陳坤生卻也說不出來,「就是覺得很浪費啊!」陳坤生說他看到東西就會想這可能還可以做什麼,有些塑膠製品既然無法分解就得想辦法利用到極致,一個東西至少要重複再利用兩次以上。

陳坤生的環保意識家人感受最深。「人家是到海邊去玩,我們是去撿垃圾。」陳柏璋好氣又好笑地說,小時候爸爸帶全家人出去踏青,別人提的都是名產、伴手禮,只有他們家會提一大袋垃圾回家。

巡田時,他經常對著地上看起來像是垃圾的東西喃喃道:「啊這也還能用,這也可以啊。」不時停下腳步撿拾地上的塑膠垃圾,不經意的小動作卻流露出陳坤生愛物惜物的精神。果園柵門上掛著一排排麻繩、尼龍繩,甚至還有鐵鉤,他邊綁上剛剛從路邊撿來的綿繩邊說:「我相信有一天這些東西一定會派上用場。」

陳坤生經常將「有一天」掛在嘴巴上,他相信很多東西都有它的價值,只是要等待最適當的時機,所以在他的農場裡可以找到許多稀奇古怪的水果,例如土生種黃皮百香果、山刺番荔枝、土生種台灣紅心芭樂,只要聽說有水果快絕種,他就趕緊跟左鄰右舍或朋友要種苗,許多農政單位還會到他的果園裡找種苗,雖然常常沒有經濟效益,但他還是老話一句:「這些東西總有一天會有它的價值。」

用麻繩當成水果支架,不但可分解也不用再特地收拾果園柵門上到處可見陳坤生撿來的繩子,他相信每樣東西總有它的價值

(左)用麻繩當成水果支架,不但可分解也不用再特地收拾。(右)果園柵門上到處可見陳坤生撿來的繩子,他相信每樣東西總有它的價值

為農產品賦予新意義

為舊東西賦予新價值是陳坤生的興趣也是志業,從陳稼莊銷售的產品也可見一斑,他們鮮少販售生鮮蔬果,堅持一定要加工成果汁、果醬或發酵醋等,在從前農民普遍只栽種農會或盤商會收購的作物時,他們如此突破性的創舉引來不少訕笑和批評,卻在二十年後證明當初的堅持是對的。

陳坤生的深謀遠見來自於長期從事農業的觀察。他從小跟著家中長輩務農,看到農民在蔬菜生產過剩時血本無歸的情景,但價格一好馬上又跟著搶種,每年不斷上演這種循環,讓他不禁思考,難道農民真的沒有別的出路嗎。

中興大學畜牧獸醫系畢業後,陳坤生當起動物藥品業務員,後來更成為當時第一批飼養放山雞的農戶,但持續不到三年好光景,大家一窩蜂搶養價格又崩盤。經歷這麼多教訓,陳坤生深深體會到,種植或栽培技術在台灣絕不是問題,唯有透過加工,延長農產品保存期限,賦予它們不同價值,才能在產業長久發展。

陳稼莊以桑椹起家,目前種植面積約6公頃,每年收穫量高達十萬斤以上,由於漿果類保存不易,必須加工成各種果汁、果醋產品才有市場,但桑椹容易發酵,就算放冰箱一兩個月還是會變質,陳柏璋形容,從小就喝著各式各樣家裡開發的桑椹汁長大,爸爸連下田都在想怎麼克服常溫包裝的問題。

皇天不負苦心人,陳坤生終於在種植第三年成功開發出可以常溫保藏的包裝。如今陳稼莊已經推出6、7種果汁與果醋,招牌的純釀桑椹醋還被選為2012台南市伴手禮。

拿出裝著各式各樣果汁的玻璃瓶,陳柏璋說這也是爸爸的堅持,因為玻璃是目前市面上公認可以抗酸、抗鹼、抗腐蝕的容器,又可以完全回收再利用,儘管成本高昂,運送也不方便,但比起這些看得見的成本,陳坤生說最重要的是和大自然和平共處,他收獲的是那些看不見、也無法用金錢估量的環境效益。

兒子陳柏樟(右)從小接受父親環保意識薰陶,長大後也回家幫忙家中事業。果園中的黃皮百香果是台灣少數還有栽培的品種
兒子陳柏璋(右)從小接受父親環保意識薰陶,長大後也回家幫忙家中事業,果園中栽種許多罕見的水果,是台灣極少數有在栽培土生種黃皮百香果的果園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