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豐收時,荔枝蜜、龍眼蜜收成大概介於10,000至11,000公噸;但今年只採了2,800公噸。」收獲量不及往年三成,養蜂協會秘書長潘建銘大嘆今年收成僅有一個「慘」字可形容;近幾年本土蜂蜜受到氣候、農藥等多重夾殺,產量下滑,2011年後大幅下滑,2016年僅有7875公噸,相較於2011年豐產1萬5089公噸,幾乎腰斬一半。
因市場蜂蜜需求強勁,進口蜂蜜數量也向上攀升,2016年全年進口蜂蜜量為5453公噸,創下十年新高,而今年進口量更向上突破,根據關務署2017年11月~6月份統計,短短半年內就進口了約4,519公噸,更是驚人。當本產蜂蜜缺貨、進口蜂蜜數量飆漲,市售蜂蜜到底是台灣蜜或進口蜜?數以千噸的進口蜂蜜去了哪裡?
蜂蜜進口量持續上升,泰國蜜最大宗
近十年來,台灣蜂蜜市場持續擴大,進口量也持續擴大,進口蜂蜜中以泰國蜜為最大宗,2016年進口3800公噸,佔總進口量的7成,2017年上半年,甚至有9成進口蜂蜜都來自泰國。
泰國蜜量大價低,進口價僅有國產蜂蜜3成
泰國蜜量大價低,根據農委會及關務署統計,2016年泰國蜜報關價(原料價,非市場價格)每公斤61元,台灣蜂蜜原料價(非市場價格)為每公斤211元,差距來到 3.5倍。泰國台灣養蜂產業同樣都以西洋蜂群為主,也都有種植龍眼樹;在現國產蜂蜜遭歉收、價高雙面夾殺,又面臨低價進口泰國蜂蜜大舉進口,究竟是否會衝擊國內蜂農?
同樣標示「龍眼蜜」,如何分辨台灣或泰國?
進口蜜、國產蜜價差3倍以上,又都有國人最愛的「龍眼蜜」,消費者如何判斷差異?「貼有國產蜂產品標章的蜂蜜一定會經過農藥、抗生素檢測,」至於進口蜂蜜是否有經過安全檢測,則不得而知;「另外就是色香味還是有差!」雖然肉眼看不太出來,但專業蜂農一嘗就知。
「其實若是『純』泰國龍眼蜜,吃起來也是香,但差就差在,泰國龍眼蜜常會混摻果糖、百花蜜。」劉姓蜂農進一步表示,這些「調和蜜」早在泰國境內就被混摻好了,雖然看不太出來、也難檢驗,但香氣完全不及「純龍眼蜜」,「只是泰國龍眼蜜成本也就跟著低了很多。」
不止龍眼蜜真假難辨,台灣蜂蜜混入泰國蜜案例屢見不鮮,尤其散裝蜂蜜更難以判斷。2015年,飲料業者五十嵐從「山水蜂蜜公司」購入的荔枝蜜,驚爆含有不得檢出的抗生素「四環黴素」,業者原辯稱是本土蜂蜜,後確認全數來自泰國(註)。2014、15連續兩年,包含台北市衛生局與消基會抽驗市售蜂蜜,蜂蜜不合格率都高於三成,隨著進口量持續攀升,如何確保消費者不會買到混摻蜂蜜?

泰國蜜混摻進口蜜如何分辨?南投農業處:應明確標示
身為養蜂重鎮之一,南投縣農業處處長陳瑞慶也表示,在進口蜂蜜長驅而入的情況下,國產蜂蜜更必須做好產品品質控管,以目前中央、地方農政單位主推的「溯源系統」來說,不僅讓消費者知道蜂蜜產品源頭為何,也能讓生產者自知責任所在,進而從源頭保障產品安全性。
「當然還是不能說進口蜂蜜就一定是劣質蜜,」陳瑞慶也強調,最重要的還是「明確標示」,讓消費者知道該蜂蜜產品到底是混的、還是純的,明確標示後,再由消費者自行選擇是要購入哪個層級的蜂蜜產品;潘建銘也表示,國產蜂蜜產品還是有經過一定安全、品質把關,建議消費者還是「認明國產標章有保障」。
如何解決摻假?蜂蜜若混「樹薯澱粉糖漿」同位素驗不出來
雖然各方不斷強調認明國產、明確標示,但身兼台灣蜜蜂與蜂產品學會常務理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陳裕文卻語重心長指出,現要討論蜂蜜產品是否摻假、如何驗明正身,只能送上「無解」二字。
「蜂蜜摻假狀況很多樣,」陳裕文先從「摻假」狀況談起,目前「穩定同位素」檢驗方式只能檢測蜂蜜是否有摻玉米高果糖漿、砂糖,但若蜂蜜產品是混入其他糖漿,如樹薯澱粉糖漿等等,就非穩定同位素檢測方法所能驗出的範圍。
新聞小辭典:根據光合作用的不同機制可分為C3植物、C4植物,蜜源植物多為C3植物,而甘蔗(蔗糖)、玉米(高果糖漿)則為C4植物;透過穩定同位素檢測,可輕易區分C3、C4成分。但現外界又有大米、樹薯等C3植物糖漿,較難區分出來,為目前同位素檢驗瓶頸。
陳裕文:辨別「混蜜」需要比對樣本,嘆國內不支持
單單「蜂蜜摻假」就已有其檢驗範圍,至於「混蜜」情況又要如何分辨?畢竟,台灣每年從泰國、越南進口了四、五千公噸的蜂蜜,而這四千多噸的泰國蜜究竟去了哪裡?是否可能混入國產蜂蜜?如何消弭「混蜜」疑慮?
「還是沒辦法!」陳裕文只能再次無奈表示,比對「混蜜」需要樣本,從「氣味」進行分析、建立指紋圖譜,「畢竟不同產地的蜂蜜,氣味還是有些為不同。」以此分辨蜂蜜產地。
但礙於相關單位不支持,「沒有百分之百國產蜂蜜樣本,如何比對泰國樣本?」陳裕文大嘆,現空有研究技術、設備,卻苦無子彈,研究團隊只能側面蒐羅,蒐了半天,卻只蒐到三十幾件樣本,且都是四、五年前的樣本,「資料庫根本不夠。」
相關單位不願支持,以致蒐蜜之路頻頻碰壁,研究單位根本無從建立資料庫、判別蜂蜜混摻情況;而面對重重檢驗困境,消費者到底要如何吃到「貨真價實」的「蜂蜜」?陳裕文直言,「只能自求多福。」除了消費者應建立「便宜沒好貨」、「一分錢一分貨」等消費觀念之外,產業界也應重新思考檢驗邏輯。
陳裕文指出,目前蜂蜜國家標準都是先驗澱粉酶活性、果糖衍生物、水份等物理標準,「一切都符合標準才算是典型好蜂蜜。」但在陳眼中,「典型蜂蜜」的前提是「沒有混摻『糖蜜』」。
陳表示,目前國產蜂蜜檢驗都以農藥、抗生素、澱粉酶、水份等物理標準為主,然而最基本的「糖蜜殘留」卻未有檢驗,只能「拍胸脯、掛保證」;若要從根本保障國產優質蜂蜜,陳裕文認為,產業界、政府單位要有心解決,投入經費、資源,從「驗明混摻」做起,「否則永遠只能拍胸脯,這不是台灣的福氣。」
邊境查驗:目前未列為重點項目,摻偽需從「市場端」
另陳也建議,既然泰國進口蜂蜜量已超越國產蜂蜜產量,「台灣海關更應該加強邊境蜂蜜查驗。」檢測抗生素、農藥殘留,甚至糖蜜殘留,否則根本難替國人健康安全把關。
對此,負責邊境查驗的北區區管中心簡任技正蕭惠文回應,目前蜂蜜查驗比率為4%,農藥、抗生素項目都是查驗重點,但由於「摻偽」須動用同位素檢驗設備,較費時,故非目前邊境查驗重點檢驗項目,會到後市場端才查核標示是否屬實。
註:五十嵐公司於2015年7月將「山水蜂蜜」購入的 「花漾蜂蜜」 自主送驗,驗出四環黴素,即通報台南市衛生局,台南市衛生局同日將有疑慮之 「花漾蜂蜜」 先行下架,並至五十嵐公司抽樣 「花漾蜂蜜」 ,同時移請雲林縣衛生局協助調查,後台南市衛生局公佈檢驗結果,並未驗出 「四環黴素」。雲林縣衛生局亦於同年7月24日至山水蜂蜜工廠抽驗同一品名蜂蜜「花漾蜂蜜」,經衛服部食藥署檢驗後並未驗出「四環黴素」。但因產品上沒有註明批號,無法確認雲林縣府抽驗之蜂蜜,是否與五十嵐自行送驗之蜂蜜為相同批號之蜂蜜。
泰國養蜂協會比台灣還早就注重抗生素及藥物殘留檢測.原因是早期雀巢公司代頭教育蜂農.嚴格把關.以確保自己公司的品質。所以蜂農早已無使用抗生素.另外泰國是無農藥地區.蜂蜜更無農藥殘留發生。
問題的蜂蜜是出於廠商加工上.才會有混合蜜的產生.主要也是價格競爭及利潤.廠商也是不得已.台灣農業使用農藥頻率高.自然的產品會有農藥殘留發生。
所以就由銷費者去判定..相關單位是拿市售的蜂蜜作檢測.並不是代表產於蜂農的蜂蜜.泰國清邁的龍眼種植面積是台灣上百倍的量.有龍眼花才會有龍眼花蜜.可想而知產於清邁的龍眼花蜜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