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華仁(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
法國在2015年氣候高峰會提出「千分之四倡議」,目的在於透過有機、生態農業碳積存的能量,來降低空氣二氧化碳濃度,以解決全球暖化迫切的危機,獲得不少認同。目前簽署的國家包括紐、澳、日、菲等在內的有33國,此外還有FAO在內的8家國際機構、26個國際農業民間團體、48個公民社團,以及27個私部門團體共襄盛舉。我國農委會也在今年6月與法國在台協會聯合開議,邀請Dr. Paul Luu來台分享「千分四倡議」的國際發展架構。
法國之所以會率先提出這樣的前瞻理念,除了氣候變遷的議題時機,主要是法國民間團體、學術界與政治界覺醒的早,認為國家農業太過仰賴農藥,對健康、環境與農業的永續經營不利,因此企圖翻轉農業產銷體系。
法國作法的核心概念是推展有機農業與減農藥使用。慣行用農藥是與有機、生態農法背道而馳的,但是要推展有機農法,面臨的最大難關在於農藥使用的根深蒂固。從近年來的發展來看,就算目標達成還有待時日,法國在減農藥方面的企圖心,已經令人刮面相看,而其過程與作法尤值得我們台灣的借鏡。
法國減農藥政策第一期:2005年提出「農藥使用現況、衝擊與減量報告」
法國從1885年就開始在葡萄田噴波爾多劑來殺菌,世界大戰後法國農業更脫離不了使用農藥的習慣,農藥用很兇,以主要成分來算,每年每公頃用量約在2.3公斤,在歐洲國家名列前茅,僅次於義大利的約4.8公斤,雖然遠低於日、韓的11-13公斤。(台灣農藥的單位面積為17公斤)
然而農藥的危害到健康與環境逐漸受到重視,民間團體不斷地呼籲改善。法國政府的覺醒與起步可說相當積極。國家農業研究院(INRA)一直在研發生物防治方法,以及抗病蟲害的品種。INRA從2004年就開始與若干農家展開合作試驗,發現減農藥不會影響產量。然而要推減農藥行動何其困難,所面臨的阻力相當大,農業生產主流還是操控在農藥公司手上,常被有識者詬病。
在農業部與環境部的聯合下,INRA與農業暨環境工程研究中心(Cemagref)計30位專家檢討兩千多篇研究論文,在2005年提出農藥使用現況、衝擊與減量使用的報告,可說是公家農業科學家觀念的轉捩點。
制訂國家行動綱領,推2018年農藥減半(Ecophyto 2018)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上任(2007–2012)後積極招集政府、產業、勞工、專業協會與非政府組織(NGO)等各方代表,舉辦氣候變遷、環境、生態、生物多樣性、健康以及永續生產、消費等論壇,期以制定兼顧環境與經濟的國家政策。
論壇結束立刻於當年(2007)推出各項格雷內勒(Grenelle)新環境政策,屬於國家行動綱領層級,並設置30個工作小組,其中兩個攸關農藥使用。一個是推動有機農業小組,另一個是減農藥小組。有機農業當然是不准使用農藥,而減農藥小組所設定的政策就稱為「Ecophyto 2018」,希望到2018年能達到農藥用量減半的目標。
「格雷內勒新環境政策」於2009年化為法律《Loi Grenelle 1》,要求驗證有機農場面積由2%提升到2012年為6%,2020年達到20%、到2012年公部門餐廳供應有機產品達20%;到2012年一半農地達到「高環境價值」的國家標準等;為達到此目標,農業部長Michel Barnier設置委員會,於2009年底討論出各項措施,包括:
國家研究經費優先進行農藥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的影響,以及研發仰賴農業生態、低農藥投入的病蟲害綜合防治農法。研發後加強訓練農人安全低量用藥方式;保護水源避免農藥汙染,有機農法與其他環境友善農法的用水優先;
到2012年禁用40種高危險性農藥、原則上1. 禁止空中施藥,2. 處理農藥影響蜂群事宜,3. 普及非農藥器材的市場化,4. 到2018年農藥使用減少50%。
設置農藥使用次數衡量方法,估計每年平均用藥次數
減農藥的Ecophyto 18不但處理農田,也及於公園綠地等地用藥。為了能監控推動的成效,還設置了農藥使用次數的衡量方法NODU (Nombre de Doses Unitaires,單位劑量數),用來估計一公頃平均一年用藥次數。參與減農藥試驗的示範農家約2000家,17,000位專業農人得到正確用藥、病蟲害綜合防治法的訓練。
雖然政府企圖心旺盛,所提方案也相當多,但是執行仍受到諸多阻礙,特別是Michel Barnier在2009六月離職後,新任農業部長Bruno Le Maire顯然不很熱中,因此Ecophyto 18的推動相當緩慢。雖然總算禁掉了28種農藥,較毒的藥有所減少,在薩科齊任期結束的2012年,農藥總用量反見略增,2018年的減半目標顯然要跳票。
法國減農藥政策第二期:提出「未來農糧林法」2025年有20萬農家採用生態農法
歐蘭德總統上任(2012-2017)後提名Stéphane Le Fol擔任農業部長,展開新氣象,年底就根據公部門農業研究的成績,推出了生態農業計畫,稍後出版了《了解生態農業十大做法Ten Keys To Understanding Agroecology》(可下載閱讀),包括1. 訓練今朝明日的農夫、2. 強調整體性的體制(善用已有資源、減少外部投入)、3. 減少農藥使用、4. 採用自然方式保護農作物、5. 減少動物用抗生素、6. 採用永續經營的養蜂業、7. 善用農場固體、液體廢棄物做堆肥、8. 促進有機農法、9. 育成與選用正確的品種、10. 在農場種樹,以有效利用林木等。
重視新的農業生態教育
深知資深務農者即將大量退休,這是很好的契機,法國就在2014年徵聘兩百多位新研究者與教師,在全國進行農業生態的教學工作,希望培養出新一代農人採用新的生態農法來從事生產。
同年10月,國會也通過《未來農糧林法》,要求政府依法行政。《未來農糧林法》要將現行糧農體系轉型,帶往生態農業的方向,讓糧農生產兼顧經濟與環境,讓糧食更為充足、更為安全、農民與消費者有更好的關係,目標是到了2025年,有20萬個農家採用生態農法。
本法的四大支柱為:1. 提高農業供應鏈的競爭力;2. 推動採用農業生態方式的方法;3. 聚焦於年輕人民的食農教育;4. 再發動農業之於社會的辯論。
2015年推出減農藥運動第二期,安排3500位監測員,掌握病蟲害資訊
農藥減半計畫總算在2014/2015年初見成果,比起前年減少了2.7%。針對減農藥運動,部長Stéphane Le Fol在2015年10月宣布進行第二期工作,即「Ecophyto II」。第二期運動要把幾年來研發出來的省農藥技術加以運用,示範農場由現行的到3,000家增加十倍到30,000家。
為此,政府除了原先每年4,100萬歐元的預算外,十三大區每年各還增列3,000萬歐元來協助農民轉變耕作習慣。在此計畫中,把實施期限延後,預計到2020年先減少25%農藥用量,2025年達成減半。
針對病原的監控,全法國已安排3,500位監測員,分散在15,000多個農地,將病蟲害的現況發表在健康植物彙報(Bulletins de Santé du Végétal,BSV),讓務農者以及農業指導員能掌握訊息,作出恰當的措施。此彙報分農藝作物、蔬菜、果樹、林木,以及單項的甜瓜、草莓、菸草、葡萄…等。在研究方面也持續加強,包括農藥的替代方法、跨領域研究、以及即將於農場外空間禁用農藥政策所需要研究課題等。
試行政策,要求農藥商「提供化學農藥替代方案」
同時,以五年的期間試行一項命令,要求農藥販賣商提供化學農藥的取代方法,包括機械除草設備、生物防治資材等,並且設立五年減量目標,達標者會得到作物農藥減量證書(Certificats d’Economie de Produits Phytopharmaceutiques,CEPP),未能得到的販售者會被處象徵性的5歐元罰金。
CEPP設置的理由是減農藥不能只要求農人,整個產業鏈都有責任來保護農人、居民與環境健康。而要讓此計畫順利執行,政府也應該主動累積農藥各方面的數據包括其負面衝擊,加強施藥者的教育,也要檢查農場噴藥用具是否安全。在實行減量的同時,若能在區域內集體參與,事情會更好作,因此對此另有鼓勵的措施。(文章未完,繼續閱讀請點選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