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十年減半三枝箭│微生物製劑、植物醫師處方箋、IPM綜合管理

就在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宣示2027年台灣農藥使用量減半之際,面對極端氣候等挑戰,該如何解決益發嚴重的病、蟲害問題?農政單位指出,除了既有的化學農藥,需求日漸增長的「微生物製劑」,或許可逐漸起到替代之效。此外,學者專家也強調,「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管理系統」(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的施行,與植物醫生輔以處方派藥的機制缺一不可,如此才能正確用藥、健全農業生產。

微生物製劑包含生物農藥和生物肥料 對非目標生物較無害

微生物製劑聽來奧妙,其定義為何?又與一般的化學農藥有何差異?前防檢局局長、現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主任張淑賢解釋,微生物製劑包含生物農藥與生物肥料。其中,生物農藥是指由植物、微生物等天然資材所產製的農藥,對非標的生物較無害,包含天然素材(印楝素)、微生物製劑(細菌、真菌)、生化製劑(昆蟲費洛蒙)和天敵昆蟲(寄生蜂)等。

生物肥料部分,則是經由培養含活性微生物或休眠孢子(如細菌、真菌和藻類等)以及其代謝產物所製成的特定製劑,可以在生產時為植物提供養分或促進養分利用,稱為微生物肥料。

農委會防檢局植物保護科副組長劉天成也以現行的《農藥管理法》提出解釋。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的管理上,包含理化性質測試、檢驗標準規格和有效成分的標示,都有些許差異。

前防檢局局長、現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主任張淑賢(攝影/孔德廉)
前防檢局局長、現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主任張淑賢(攝影/孔德廉)

台灣單位面積農藥用量,到底多少?

然談及農藥使用減半,目前台灣農藥用量為何?中興大學植病系特聘教授曾德賜指出,以近年農藥流通量9千噸除以「實際進行耕作面積」52萬公頃,即可得出台灣農藥的單位面積用量是每公頃17公斤,是另類世界第一。

新聞背後:據防檢局統計,台灣農藥用量單位面積為11─13公斤,該數字是以「全台79萬公頃耕地面積」做為計算基礎。而農委會於2017年9月公布最新農地盤點,實際農糧生產面積僅有「52萬公頃」,以此除上9千噸農藥流通量,每公頃單位用量面積則為17公斤。

對此,曾德賜認為,台灣應該在整體的農藥使用上,做更細緻的劃分,像美國就針對各式作物的農藥使用比例做出統計,如玉米佔39.5%、大豆佔21.7%等。如此才可清楚知道農藥的流量和流向,並精確統計出單位面積的用藥量。

中興大學植病系特聘教授曾德賜(攝影/孔德廉)
中興大學植病系特聘教授曾德賜(攝影/孔德廉)

防檢局:加強農藥販售回報,精準掌握分項、分區農藥流向

對此,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表示,不能單看「單位面積用量」,應搭配「複種指數」,例如有些土地一年種植多次蔬菜,有些不然,需要更精準分析。

劉天成表示,目前在農藥使用上的統計數據的確較粗糙,以國內製造量加進口量,再扣除出口量作為國內使用量的定調。因此,防檢局會以政策的執行來讓統計數字更精準,包含農藥販售的定期呈報,明年預計全面電子化,從製造、進口到販賣流向等資料都要回報,如此農藥使用量上的統計就會越來越精準,屆時甚至可以區分各縣市一年的使用量情形。

農委會防檢局植物保護科副組長劉天成(攝影/孔德廉)
農委會防檢局植物保護科副組長劉天成(攝影/孔德廉)

生物製劑配合「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管理系統(IPM)」 兩者缺一不可

在既有化學農藥使用預計逐年減量下,生物農藥和微生物製劑將扮演何種角色?張淑賢表示,目前化學農藥的過度使用已經對環境造成負擔,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與友善環境的生產也逐漸重視,因此生物農藥與生物肥料的使用,各國都在積極發展,再配合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管理系統(IPM),就可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能。

有機友善農業正夯 全球有機食品600億美元商機 微生物製劑需求直線上升

張也指出,目前全球生物農藥的產值達37億美元,佔整體農藥市場的5.48%,卻以12%以上的速率快速成長。生物肥料部分,2020年預估產值雖只有13億美元,但成長速率為16.5%,再加上有機食品的全球市場規模已高達600億美元,微生物製劑的需求曲線已呈直線上升。

微生物製劑合理使用 需與植物醫師相輔相成

至於台灣狀況如何?張淑賢說,台灣的生物農藥和生物肥料都僅佔整體市場的4至5%,還在發展初期階段,但已經有蘇力菌、枯草桿菌等相關產品陸續問世,被視為潛力極高的發展項目。張也強調,「微生物製劑的使用,可加速達成化學農藥、肥料減量的目標,但要發揮功效,還得仰賴植物醫師的專業。」

談及植物醫師的專業,長年專注植醫推廣的曾德賜則解釋,像微生物製劑與化學農藥的配合使用時機、如何依藥理選擇藥劑、田間藥劑如何噴灑等,推動處方簽不僅可以促成精確用藥,也能做好源頭管理,進一步達到用藥減量的目的。

對此,中興大學副校長黃振文表示,使用微生物製劑需先掌握作物病害發生規律,因為微生物製劑以預防為主,有時一天、有時十天才啟動抗病機制,施用追求精確,因此不能像化學農藥一樣推廣和使用。此外,施用之前也要施行田間管理,更要了解生物製劑的特性與防治病蟲害的原理;最終,也要掌握施用製劑的時機,挑病原菌最弱的時候施用,才能達到最佳的結果。

高雄師範大學副校長王惠亮也表示,像嘉磷賽和巴拉刈等殺草劑,對生物製劑的影響就非常大,若農民在用藥上,將生物製劑和化學農藥混用、讓兩者對抗,自然就會抹滅生物農藥的效果;因此用藥上更應該重視「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管理系統」(IPM)的導入。

中興大學副校長黃振文(攝影/孔德廉)
中興大學副校長黃振文(攝影/孔德廉)

300人挑起50萬農民用藥指導 凸顯人力不足 植物醫師成改善關鍵

最後,曾德賜強調,目前植病蟲害的防治指導上,多靠各試驗改良場所和相關大學院校,但大部分單位同時還肩負研究、教學、訓練、試驗等工作,不到300人的人力要協助50多萬農民,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植物醫師的推廣、加上為生物製劑的使用,才能讓作物栽培管理打下穩固基礎。

延伸閱讀:

農委會宣示十年內農藥使用減半│防檢局:找出替代方案、降低農藥取得便利性

噓!別讓薊馬知道真相 洪巧珍研發「警戒費落蒙」結果驚人

台灣農藥單位面積用量世界冠軍│植病權威曾德賜:植物醫師加處方箋 解決用藥困境

找回失落農地!農地生產僅剩57萬公頃│農地非農用10萬公頃│9月上網全民揪違規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