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法國根據國內農藥使用狀況,陸續訂定期程在2025年要達到用藥減半、20萬農家採用生態農法的目標後,今日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宣示,台灣也要跟上,訂定政策目標要在2027年,將台灣農藥的使用量減半。
台灣農藥單位使用面積「世界冠軍」,每公頃用量17公斤
目前台灣在單位面積使用的農藥量到底有多少?植病權威、中興大學植病系特聘教授曾德賜曾指出,依照防檢局所統計的台灣農藥銷售量與銷售額,對比農糧署提供的耕作農地面積做計算,台灣每年有90億元的農藥在市面上流通,每公頃農藥用量達到17公斤。
曾德賜表示,根據印度蔬菜研究所調查,台灣不僅勝過全球單位用量平均的0.5公斤、美國的2.25、歐洲的2.5、韓國的6.6、甚至是日本的11公斤,成為另類的「世界冠軍」。至於流通量部分,根據農委會統計,去年國內生產加進口的農藥量則為2萬5555公噸。
新聞背後:過去防檢局資料顯示,台灣農藥用量單位面積為11─13公斤,是以「79萬耕地面積」做為計算基礎,而農委會於2017年9月公布最新農地盤點,實際農糧生產面積僅有「52萬公頃」,以此除上9千噸農藥流通量,每公頃單位用量面積則為17公斤。
林聰賢:2027年逐步實現農藥量減半
針對如此龐大的使用量,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今日赴中研院演講後指出,將會以合理用藥為前提,訂定總目標,在2027年逐步實現農藥使用量減半的目標,如此才能讓國人對農產品的安全更有信心,否則現在大都是被動的使用檢驗及殘留標準來把關,農委會絕對應該訂下減藥的總目標,並分別督促旗下各試驗單位提出實際作法,好達成企圖。
至於具體作法為何?林聰賢指出,現在台灣的技術和條件都十分成熟,可以達到減藥的規範,例如生物防治是一個強項,酵素及其他生物資材的應用國內也很嫻熟,且應用若是到了一定程度,還可作為外銷輸出,不僅台灣可用,更可推廣到其他國家。

農試所所長陳駿季:生物防治可取代部分農藥
對此,農試所所長陳駿季補充,台灣農藥的使用比起鄰近國家的確是偏高,其中一個原因是台灣氣候較潮濕悶熱,不像寒帶地區下雪會凍死害蟲;另一個原因則是受到農民用藥習慣影響,這個部分就可以做系統性的輔導,教導農民「該噴藥的時候才噴。」
陳駿季也舉出實際例子,像是大湖草莓常常會有紅蜘蛛等蟲害,讓農民需要常常噴藥,但生物防治就可取代農藥,如此就可系統性的把農藥減量。

防檢局副局長:找出替代方案、讓農藥取得便利性降低
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指出,設定一個目標理想是必然的,因為像很多國家如法國、中國都有提出類似的目標,後續政策在陸續跟進執行。但具體要怎麼做?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參考國際農糧組織的規範,分為兩大部分,一是要在生產時就盡量避開病蟲害的發生,二則是找出使用化學農藥外的替代方案,像各式生物資材的利用等。
此外,馮也強調,上述的做法還要配合以往的農藥管制策略,在循序漸進的規劃下,讓農藥取得的便利性降低,再來就是提高農藥價錢,好實現逐步減藥的理想,而這都是陸續有在做的項目。
學者:植物醫師角色十分關鍵
中興大學植病系榮譽特聘教授曾德賜說,農藥用量減半目標非常值得肯定,重點當然專業必須到位,政策性引導也不能或缺,植物醫師的角色在這工作推動上相當關鍵,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