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到7日連續休市三天的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北農),將在今日(8)凌晨開市,進行所有到貨農產品的拍賣工作。為了避免再次出現2月27日爆量價跌的慘況,產地農民和農會繃緊神經,在昨天(7)卯足全力自主調配出貨量。
面對8日開市戰役 農民 農會動起來 自主調配出貨量
葉菜類產地之一的雲林西螺,有農民堅持不耕鋤,強調所有五穀作物皆是天公伯賜予眾生的「天公仔米」,因此開放菜園供宗教界濟貧或辦活動使用。連續採收作物敏豆的最大產地美濃,大多數農民自行屯貨,雖然在休市期間無法出貨,依然每天請人採,累積三天下來,屯貨量最大的農民,其家中敏豆已經高達1800公斤。
在農會部分,各地農會皆嚴陣以待。雲林二崙農會積極推動耕鋤與企業認養,宣導開放冷藏設備供農民使用,7日出貨量不到爆量當天的一半。嘉義新港農會鼓勵農民先出休市期間採收的菜,開市這一天採收的菜盡量延後出。高雄美濃農會協助農民分散出貨市場,除了北農的第一果菜市場(一市)之外,也建議農民分散出到北農的第二果菜市場(二市)與台中果菜拍賣市場。
至於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則親自在昨天(7)赴雲林向產地農民宣導貨源調配方案。他表示,各產地農會已經盡全力調配貨源,光是土庫、二崙兩大農會出到北農的農產品,整整比2月27日少了兩百多公噸。他強調,「目前看起來應該沒問題了!」

農民自行屯貨 出清 減收 用盡招數只為共體時艱
高雄美濃豆農湛增宏目前手上有五分地的敏豆等待採收,面對休市三天必須採收無法出貨的困境,他以「先屯貨、後分批」的出貨方式來應戰。
由於敏豆屬連續採收作物,只要進入採收期,每天都得收成不然敏豆會老化,所以湛增宏在休市期間依舊採收,並透過報紙包覆降低敏豆出水率,然後屯貨在自家倉庫中,累積三天之後,已經屯貨高達1800斤。其次,到了開市出貨的時候,為了避免量多價低,湛增宏分批出貨,他不出次級品只出特級敏豆,以護住敏豆基本拍賣價。這一天,他只出了380公斤。

離美濃最近的產地市場是屏東九如果菜批發市場,九如市場是議價批發市場,跟北農的拍賣市場不一樣。所謂議價市場,是農民把貨直接送到市場,買貨的人開價,農民只能選擇要賣還是不賣,如果想賣就得跟買貨的人「議」價,但農民大多處於弱勢,主要是因為貨都已經載到市場了能不賣完再回家嗎?湛增宏的妻子看著家裡屯貨這麼多,本來想將部分敏豆送到九如市場,只求賣多少是多少,但湛增宏認為:「我的敏豆這麼好,為什麼要送九如?送到九如一定被打死。」
湛增宏強調,只要敏豆品質夠好,送到北農的拍賣市場還有機會拍賣到不太差的價錢,可是一想到送到九如市場,他忍不住激動起來。他說:「這個時候把敏豆送到九如,價錢隨人家喊,我的脖子就像是被人捏著,肉隨人家砍,會痛!」
雲林莿桐農民林佳新,在昨天(7)早上採收了30箱(600公斤)的青花菜,這跟平日相比少了20箱(400公斤)。他說:「現在價格不好,不用出多,出太多也是沒有用。」他目前的策略是自行減產,靜待低價效應慢慢退去。
看著貨車上的一箱箱收成,林佳新自嘲:「我一邊拜託老天爺不要太熱,一邊拜託菜忍耐不要長太快!」


不願作物成廢物 西螺有農民不耕鋤 免費採收做公益
今年剛滿四十歲的農民賴先生,是西螺在地專業的空心菜農。7日下午,他正忙著洗空心菜,邊洗邊苦笑:「這個菜實在太漂亮了,漂亮到沒有人要買。」
目前針對短期葉菜類耕鋤措施,雲林縣政府已經宣布,有意願的菜農請在5天之內(6日至10日),到各農會或合作社場完成登記及耕鋤,1公頃將可以獲得7萬5000元的補貼。但是賴先生並不想申請雲林縣政府的耕鋤補助措施,他說:「所有五穀作物皆是天公伯賜予我們凡夫俗子的『天公仔米』,我的空心菜也是,沒有天公伯照顧,我們怎麼會有收成呢?所以我把部分的空心菜,送給宗教團體做好事。」
賴先生表示,每次遇到菜價大跌,他都會請一貫道的師兄師姐免費來採收,無論是濟貧還是舉辦法會等活動,都是一種回饋,也是對天公伯最基本的尊重。也因此他堅持,「我不耕鋤,我要把空心菜送給阿彌陀佛。」


重點農會總動員 二崙 新港鼓勵延後出貨 美濃協助分散出貨
目前全台農會組織中,像是雲林二崙、嘉義新港以及高雄美濃等農會,與北農具有非常緊密的相互依賴關係,主要是這幾個農會長期透過北農拍賣大多數農民的農產品。二崙、新港兩農會以葉菜類為主,美濃地區是敏豆最大產地,因此這三農會也全面與農委會合作,積極推動貨源調配。
二崙農會推廣部主任葉錦惠說,昨天(7)已經有6公頃的面積申請耕鋤,目前已經耕鋤1.4公頃,農會也開放冷藏設備讓農民使用,同時協助企業認養菜園活動。她說:「二崙農會在開市第一天送到北農一市的蔬菜總共有102公噸,比前幾天爆量的190公噸低很多。」
嘉義新港農會則是鼓勵農民,先出休市期間採收的葉菜,至於開市採收的蔬菜,盡量分散到之後幾天再出。到7日晚間七點為止,透過新港農會所出的葉菜類計有30公噸,農會供銷部主任陳銘仁說:「雖然比平日20公噸還多,但已經比爆量當天近46.7公噸少很多了。」
新港農會:期待北農總經理聽見基層聲音
陳銘仁表示,他很期待北農總經理吳音寧可以聽到基層的心聲。他認為2月27日的30公噸殘貨,吳總經理用一公斤2元的價格收購後捐給社福機構,看似在幫助農民減少損失,反而是二度打壓之後的拍賣價。他說:「有誠意就用一公斤10元買,不然就不要買,撐住拍賣基本盤才更重要。」
另外,高雄美濃農會則是協助農民分散出貨市場,除了北農的一市之外,也建議農民將具有指標性的連續採收作物敏豆,分散出到二市與台中果菜拍賣市場。美濃農會7日共出敏豆一千三百餘箱,其中八百多箱出貨到一市,三百箱送到二市,兩百多箱進了台中果菜拍賣市場。
陳吉仲親自下鄉 農委會力抗菜價下跌
這兩天,農委會針對大宗蔬菜(如甘藍、包心白菜)的前二十大供應單位,以及瓜菜類(如胡瓜、花胡瓜、絲瓜、苦瓜)、短期葉菜類(小白菜、青江白菜、茼蒿、菠菜)、根莖類(蘿蔔、紅蘿蔔、洋蔥)的前十大供應單位,請求協助分散市場供應,或是冷藏儲存、延後採收。
除此之外,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昨天(7)前往全台葉菜類最大產地雲林縣,親自與農民、團體、合作社和雲林縣政府當面溝通。他表示,二崙與土庫兩大產地農會已經盡全力調配貨源,兩農會出到北農的農產品,整整比2月27日少了兩百多公噸。他強調,「目前看起來應該沒問題了!」

農會擔憂未來難關 期待市場改建案
不過二崙農會葉錦惠主任心有隱憂。她表示,因為目前農民都在觀望不敢出太多貨,如果開市後第一天拍賣價格好,農民可能又趕著出貨。她說:「不只要注意開市後第一天,第二天也可能會是考驗。」
新港農會陳銘仁主任表示,爆量價崩的原因除了休市過久、天氣太熱之外,還有市場卸貨空間不足的問題,很多農產品無法卸貨,要等第一輪拍賣完清場才有機會進場,可是第二輪卸貨後,市場已經沒有承銷人,產品根本沒人要。
陳銘仁進一步說明:「民國63年北農開業,當時場地設計是每日600噸交易量,目前平日交易量約1200公噸,如果遇到爆量當然會卸不完。據我有印象以來,北農的市場改建案談了十多年,可是到現在都沒有解決,希望這次事件可以讓政府正視這個問題。」
對此陳吉仲也給予正面回應,他在受訪時特別表示,農民與農民團體不只積極因應休市危機,也期待休市制度、市場改建、建立農產品冷鏈等三大問題,可以有制度面的改變。他強調,「這些都是農委會未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