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各地以農業活動用於安置難民的計畫持續增加中,這類難民農場多由難民安置機構、教會、社區或企業等組成團隊來管理,也有的農場是由難民、移民赤手空拳開始建立的。
Plant It Forward,讓休士頓成為食物綠洲
以航太、能源著稱的科技大城休士頓,難以想像,整個大休士頓區630萬人口的食物幾乎依賴國外或從其他州輸入,從當地農場新鮮直送的蔬果微乎其微。根據休斯頓食物銀行的資料,有18%家庭、25%兒童幾乎無法獲得新鮮和營養豐富的食物來源。在休斯頓西南部的一個郊外社區,居民是依賴在加油站購買日常食物。
休士頓也是美國種族最多樣化的城市,比其他任何美國城市安置更多的難民,2013年出生人口統計中,有20%來自移民家庭。儘管休士頓氣候乾燥、煉油廠林立、地廣而通勤時間長,但土地成本相對較低,住房與物價平民化,自然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也因此,休士頓比其他城市更關注難民、移民的問題。
2010年當地一家軟體業者希望找到回饋社區的方式,與天主教會、社區組織一起發想出Plant It Forward Farm (PIFF)的構想,雖然休士頓是食物沙漠,卻又有很多空間可以做為都市耕地,都市農業因而被認為是可以解決難民生活的機會。於是先由教會出面承租3英畝土地,招收具有農業背景的難民,進行為期一年農業技術及銷售訓練課程,以都市農業幫助難民銜接新生活,找到有意義的工作,實踐經濟獨立。

以食物為焦點,連結文化交流
瀕臨墨西哥灣的休士頓,全年皆可種植,有利於PIFF發展社區型經濟。PIFF以社區支持型農業(CSA)為經營模式,在訓練農場基地提供難民合理薪資的全職工作,以渡過困難的適應期;PIFF以消費者是社會企業的支持者,是PIFF的受益者,也是PIFF的夥伴。在社區方面,則以食物為社區、農場的交流焦點,讓都市民眾知道食物來自何方,鼓勵每月以320美元認購蔬菜箱,目前累積約40個社區支持該計畫。
PIFF重視食物、農場與友誼,目標在連結難民與居民、消費者與農民、社區與社會之間的緊密關係。定期舉辦農業市集,向社區募款,安排捐款民眾赴農場參觀,讓居民、難民和組織有更進一步認識的機會。這樣的交流機會,對社區居民而言,不僅能夠享用新鮮健康的在地食物,又可以協助難民生活重建,幫助自己所居住城市的成長,自身亦也得到社會服務的成就感。

目前訓練農場基地每週的銷售額是每英畝約1000美元。有意思的是,美食也帶來文化雙向融合的機會,少見的非洲蔬菜在市集裡特別受歡迎,社區居民透過食物打開認識不同文化的管道,而難民農民也透過食物交流,熟悉了美國民眾喜歡的食材。
PIFF朝向供應新鮮直送在地食物的理想而努力,教導難民成為關心土地的農夫,也要成為重視食材的商人。對難民新農而言,他們也體認到自己正在養活著這諾大的城市人口,替社區輸送健康飲食文化與習慣的管道。去年8月份的哈維颶風重創休士頓,PIFF損失六成農作物,PIFF難民農夫感同身受,與當地非營利組織聯手建立臨時食物救援站,捐出約46公斤的秋葵,回饋百位受害民眾。

一鄰里一農場,建置社區糧食安全網
都市農耕最大的成本還是在土地,PIFF希望更多土地擁有者能以捐贈或低價租用,開放閒置空地設置農場,當地的聖湯瑪士大學(University of St. Thomas)即以象徵性的一美元租金,開放校舍預定地的半英畝空地作為訓練農場,足以幫助兩個難民家庭站穩腳跟。PIFF夢想是要在每一個社區建置一座都市農場,幫助難民實踐夢想,至2017年止,已有七位難民成功以農創業,推出自有品牌。
PIFF認為難民不是社會問題,難民可以成為具有積極貢獻的公民,以都市農業幫助一座重點城市發揮潛能,尤其在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安全問題正在浮現,PIFF重視氣候變遷韌性城市的防災概念,相信都市農耕可以減少天然災難帶來的損害,建構大大小小社區的糧食安全網。
而「一鄰里一農場」的理想能否實踐,關鍵在經驗可否複製。PIFF目標就在建立一個可執行的模型,傳承可以複製的成功經驗,以打造休士頓城為食物綠洲為例,讓全美數以百計的城市得以複製模仿,重拾城市居民享有健康飲食的福祉。

以都市農業安置難民具有哪些作用?
2015年有學者針對猶他州鹽湖城的新根(New Roots)計畫進行學術研究,從自然環境與社會的角度來探討都市農業所展現的社會復原力,如何幫助難民打開新環境的連結關係,提供情感上的支持,進而同化到所移居的社區文化,尋找到穩定的工作機會?
鹽湖城的新根計畫是由鹽湖縣和國際救援委員會共同主持,規劃約1.5英畝土地,致力於為當地難民增加新鮮食物的營養,同時讓具有農業背景的難民可以有空間和物資去種植供個人使用和販售的食物。
該研究目的在了解30名難民在美國過渡階段的農業經驗,其中17名同意深入訪談。研究指出,這群難民農夫們雖然有當過農夫的經驗,抵達美國之後,需要了解各州各城的氣候和季節,適應新種植環境的生態系統,調整舊有的栽種經驗,學習當地的農耕技術,以及熟悉新社區所喜歡的市場作物,以及當地的法律限制和經濟現況。

每位難民都是背負著自身的民族文化與生活歷史,被迫進入一個全新的地方,其心靈創傷也包括被迫與母地、自然進行無情分割;對難民來說,不單只有社會適應,還包括地理、氣候上的適應,以及既有信仰、價值觀、知識、技術等的挑戰,都會影響到生活層面。
而在遷徙過程中,難民如何保存其傳統文化、飲食特色,其重要性已被證實,那麼,都市農業是否也具有相同功能呢?答案是肯定的,保存難民自身文化的作物,象徵著多元文化的延續,都市農場正可以成為這樣的多元文化的農業生態空間,維持生物多樣性,將難民自身文化與新社區文化進行意義上的連結,保存傳統食物的知識,既是在保存文化,也是保存自然生態系統。
所以,以都市農業安置難民,提供了職業訓練或是短暫的工作機會,更是新生活的建構過程,是終身的進行式,重塑一個人、一個家庭的歷史和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