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2018全球反孟山都活動@台灣

2018全球反孟山都活動@台灣

Say No to GMO 全球反基改運動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與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等團體,今日上午在台北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響應每年全球共同的反孟山都(March Against Monsanto)行動,呼應世界反基改的腳步,抗議美國農業生技公司孟山都在生物剽竊、食安危害與環境污染方面的惡行惡狀。期望藉此跨國行動,使台灣民眾瞭解國際反基改運動的狀況與訴求,令國人保持對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基改食品的警覺性。反基改議題也獲得國民兩黨立委共同的關注,李彥秀及陳曼麗立法委員都前來表達支持民間反基改的訴求,未來也將在立法院持續監督政府,維持嚴格把關基改食品的方向。

美國孟山都公司(Monsanto)是全球最大基因改造種子企業,以農藥除草劑與基因改造種子的配套使用,一手向農民收取種子權利金,另一手賺取除草劑的收益,不但對環境造成難以復原的傷害,農民也因為失去種子的控制權而成了被剝削的對象。儘管基改作物存在健康風險,孟山都仍利用資金遊說各國政府放寬基改標示法規,因而引起廣大的批評聲浪。2013年5月美國一位家庭主婦發起了「反孟山都大遊行(March Against Monsanto)」,獲得全球52個國家、436個城市響應,如今每年的5月全球都有這樣的串連活動發生。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大種子研究室及綠色陣線協會自2008年起組成「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長期關注基改議題,鼓勵民眾選購非基改食品,支持國產雜糧,並持續監督政府在政策上堅守本土不種植基改作物,嚴格評估進口基改食品風險,落實基改食品之明確標示以及追蹤追溯流向,每年5月也會響應全球的反孟山都行動串聯。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郭華仁名譽教授認為,基改公司在全球造成破壞環境,危及消費者食安和剝削小農種種惡行,台灣由於大量進口國外基改大豆亦無法倖免,所幸近年來在民間團體的努力之下,逐漸由國產非基改大豆替代進口,但仍需要政府與民間更積極地推動與實踐非基改目標。

陳曼麗立法委員提到台灣目前仍未開放種植基改作物,國人可以盡量食用本土的農產與雜糧,支持台灣農業,減少進口替代,讓台灣未來能繼續維持全國非基改農區。

李彥秀立法委員強調,反基改守護食安應該是不分藍綠必須一起努力的,儘管美方在國際貿易上持續對台施壓,但未來政府仍應維持嚴格把關,包括對新興的基因編輯技術的標示與管理,以及校園午餐堅持非基改。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李修瑋表示,作為消費者固然會優先關心食品的安全,但是也應該看到基改公司在全球造成的環境破壞與對小農的迫害,以及企業壟斷後可能對消費者的不利影響。

校園午餐搞非基運動共同發起人黃嘉琳認為,基改公司的新興技術層出不窮,不但利益越來越大,也更趨向壟斷,更需要民間持續地與之相抗,才能守護下一代的環境與食安。

永興畜牧場經營者蔡榮鴻目前和主婦聯盟合作社配合,開始使用部分的非基改飼料進行養殖,他提到台灣的飼料目前幾乎全都是進口的基改飼料,值得消費者關注。

農糧署雜糧特作科鄭永青科長也出席活動,表達對於民間推動國產雜糧復耕的理念與政府推動的政策是一致的,國產雜糧目前約只佔所有雜糧消費的6%,政府目前持續鼓勵生產端種植國產雜糧,也積極媒合與提倡消費端食用雜糧及其加工品,既能支持台灣農業也能達到非基改的目標。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黃淑德常務董事同時也是台灣無基改聯盟的召集人則分享近日非基改運動的台日韓三國反基改民間團體共同串聯發聲,呼籲亞洲以及世界各國的政府重視新興基因改造技術所隱藏的風險,並且反對基改公司操弄科學專業,將各種風險隱藏在消費者不易理解的資訊和語言背後,傷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呼應全球反孟山都行動,民間團體今年共同提出四大主張:

  • 反對企業併購造成種子壟斷

基因改造種子大部分來自六家農藥公司,即孟山都、先正達、拜耳、杜邦、道禮、巴斯夫。六大公司佔了全球基改種子超過9成,所有種子超過7成,農藥也約7成。近年來基改農企業之間掀起重組風,2014年孟山都擬併購先正達不果,後來先正達被中國化工買走。現在孟山都反而會被拜耳併購,但是拜耳本身的種子部門可能會併入巴斯夫。而去年九月道禮與杜邦兩家已合併成為「道禮杜邦」公司。六大成為四強,對於種子、農藥的獨佔更形嚴重,也對於農人生計以及環境和消費者的健康構成更大的威脅。反對基改企業併購造成種子的壟斷,這一直是全球反孟山都運動的核心訴求。

  • 基因編輯產品應視為基改產品並依法標示

第一代基改食品以轉殖外來基因為主,主要的特徵是產生前所未有的蛋白質,因此引發潛在的健康威脅,特別是過敏性。基於預警原則,除了美、加等少數國家外,約70個左右的國家都訂有法規要求標示,讓消費者決定是否購買。最近新興的基因編輯方法直接處理作物的基因,基改公司認為這樣的操作不會產生外源蛋白質,基因編輯相當準確,不會有預料外情況發生,因此強烈要求各國不要將基因編輯的品種視為基因改造品種。這導致基改大國—美國政府最近宣佈基因編輯並非基因改造。可是不少證據顯示即使是基因編輯,仍然會有意料外的改變,因此仍應視為基因改造產品,需要嚴格審核,通過後也需要加以標示。我國食藥署最近針對基因編輯等「新興生物技術衍生食品」的安全性評估及其管理規範,已經公開徵求研究計畫。這是很負責任的作法,我們予以讚揚,也希望食藥署能夠針對RNA操控技術所產生的雙股RNA、以及基因編輯所產生的預料外改變等,研究出健康風險的審查辦法,來嚴加審核,以確保國人健康。

  • 反美國政府干預台灣校園午餐非基改法規

我國在2014年立法通過基改食品上市的審核、追蹤追溯、標示等制度後,在2015年又修訂學校衛生法,要求各級學校營養午餐及福利社全面禁止使用基因改造食材及初級加工品,理由是基改食品具有潛在風險,而學童正處於發育期間,屬於較高風險族群,更需要小心。法律通過後,美國每年藉貿易談判,指責我國立法排除基改食品係屬嚴重的貿易障礙,理由是沒有證據顯示基改食品具有健康風險。但多年來陸續有科學研究報告指出,基改作物或者種植基改作物所使用的農藥,對於動物包括人類可能具有短或長期性健康疑慮。去年也有報告指出,美國官方根本忽略了750多篇指出基改作物具有風險的論文。我們強烈反對美國把我國基改產品的標示,以及校園食物非基改的法規視為貿易障礙,不僅是因為這類指責並非基於科學,也因為我國從來沒有反對進口美國黃豆、玉米農產品,我們只是要挑選更好的美國黃豆、玉米農產品,由12萬公噸的飼料級黃豆轉到更優質的食品級黃豆而已。

  • 提倡糧食自主應以復耕台灣雜糧為優先

受到低價進口雜糧的影響,我國雜糧耕種面積由1960年代的45萬公頃降到現在的7萬公頃,不但影響農村經濟至鉅,也因農民無法再種雜糧,轉種蔬菜、果樹,使得生產過剩的問題幾乎年年發生,造成農政相當大的困擾。鑑於休耕地問題的嚴重,農糧署推出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鼓勵農田種植國內進口需求量大之進口替代性雜糧作物等,其中對於玉米與黃豆的復耕,所訴求的的是國產非基改產品。我們對此政策深表贊同,恢復耕種不但可以善用農地,更能夠帶動週邊工作、創造就業機會、健全鄉村產業。我們呼籲政府維持本國非基改農區的現狀,創造更有利的農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