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漁近五年鯖魚體長恢復,漁業署擬開放百噸漁船入「紅火心漁場」捕撈鯖魚

考量鯖魚資源枯竭,漁業署2013年訂定「鯖鰺漁業管理辦法」,要求鯖魚成長期的六月,大小漁船皆不得捕撈,以及一百噸以上漁船不得進入12海浬內作業。因鯖魚體長資源逐漸恢復,漁業署目前正研擬每年一至五月,重新開放一百噸以上漁船進入蘇澳紅火心海域(距岸約6-12浬)作業,限制作業次數八十次以內。

針對百噸以上漁船進入12海浬內捕魚,各地漁會、學者有不同意見。基隆漁會表示,開放後大船若不守法,順勢進入3、4海浬捕魚,將影響小漁船家計。蘇澳漁會認為,現在鯖魚已經不像先前那麼小,應先開放再滾動檢討。長期調查鯖魚資源的海洋大學前校長、海大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榮譽教授李國添表示,禁漁措施實施近五年,鯖魚資源漸漸恢復,成熟體長已經有30公分,可暫時開放一年,第二年會做資源評估再檢討。

新聞小知識:台灣鯖魚有主要兩個產卵場,一個位於北方彭佳嶼附近,另一個則為蘇澳紅火心海域。而鯖魚主要則可分為,白腹鯖以及花腹鯖。蘇澳紅火心為花腹鯖主要產卵區,每年一至五月成群的鯖魚媽媽來此產卵。因其魚群量豐富,海浪又平靜,漁民爭相來此捕撈鯖魚。

花腹鯖(圖片提供/徐承堉)

遭質疑禁漁功虧一簣,蘇澳漁會:鯖魚體長已恢復

大型扒網漁船捕撈量驚人,過去為維護鯖魚資源逐年枯竭,而禁止一百噸以上漁船進入12海浬內作業,但現階段重新開放,外界質疑等同讓過去努力白費。對此,蘇澳區漁會總幹事陳春生強調,「不是禁漁成效就功虧一簣。」紅火心海域本就是當地漁民的傳統漁場,五年前因為扒網業者增加,漁業資源逐漸減少,「我們才自主性管理,要求政府成立鯖鰺漁業管理辦法。」訂定一百噸以上漁船不得進入12海浬內作業,一百噸以下漁船才得以在6-12海浬作業。

「那時候就說兩年之後要來檢討,後來一直拖,拖到前年才開始做滾動檢討,成立諮詢小組,納進產官學意見。」現在達成共識,每年一至五月,開放一百噸以上漁船作業80天。

陳春生表示,「鯖鰺漁業管理辦法」實施五年來,本就該階段性調整,現在鯖魚也沒這麼小了,應該慢慢恢復開放百噸漁船作業。「漁民總財產都在這艘船上,不可能自斷手腳。」他強調,應該試辦一、兩年再滾動檢討,若是未來漁業資源萎縮,漁民也會自主性管理,「像是鯖魚過小,單價每公斤低於15元,我們就會停止作業、不出港。」

而且本來過年漁船都沒休息,去年也同意過年禁漁20天,陳春生表示,必須兼顧漁業資源永續跟漁民生活,「總不能讓漁民都無法生存吧?」他重申,鯖鰺魚產業鏈每年產值將近七、八十億,「蘇澳當地鯖鰺漁船三十幾組,我們會讓這產業斷掉嗎?」

蘇澳區漁會總幹事陳春生(攝影/海龍王協會提供)

基隆漁會:如果大船衝破6海浬影響小漁船,要算誰的帳?

基隆區漁會總幹事陳文欽則表示,現在漁業署就是要開放一百噸以上漁船進入紅火心海域(6-12海浬),「委員會已經做成決議,我一個人沒辦法擋,但我要強調的是,如果這些大船衝破6海浬,進到3、4海浬捕魚,影響小漁船家計,這要算誰的帳?」

陳強調,大船跟小船有各自的作業區,如果全部混在一起,「小船要怎麼抓?」鯖魚本來價格可以飆到一百多元,過去因為大型扒網漁船一網打盡,「價格只剩二、三十元,甚至一個月都釣不到魚。」這還不打緊,重點是,如果大型漁船衝破6海浬,直接影響到家計型小船,「我們是要跳海嗎?」

陳文欽重申,漁業署必須做好示範,要明確規範大型漁船捕撈量、捕撈天數、捕撈地區。「絕對不能越線。」「3、4海浬漁獲量豐富,難保大船不會越界,過去就曾發生類似案例,我們不得不提前預防。」

大船進入紅火心捕撈鯖魚引發爭議(圖片提供/徐承堉)

海大前校長李國添:鯖魚體長暫時恢復,可開放一年觀察

「過去鯖魚資源調查一直是我在做。」李國添指出,2013年鯖魚過度被捕撈,鯖魚為趕快繁衍下一代,提早成熟,體長變小,台灣水域花腹鯖成熟體長約27.5公分,相較過去成熟體長29-30公分,魚體變小。「當時鯖魚資源非常需要管理。」因此漁業署實施六月成長期禁漁。

除了成長期禁漁,去年也實施過年期間休漁20天,希望減少產卵期捕撈,「漁民勉強同意,但要求開放一百噸以上漁船進入紅火心作業。」李表示,每年一至五月產卵期,公、母鯖魚會大量聚集在紅火心海域排精、卵,且該海域風浪平靜,「大家都想去那邊抓魚。」

在禁漁措施實施將近五年,鯖魚資源漸漸恢復,成熟體長已經有30公分、極限體長41公分,「在資源恢復情況下,漁民希望能夠檢討,限制不要太多。」因此實施暫時開放一年,第二年會做資源評估,再檢討。「並不代表以後都開放。」只是因為現在資源恢復不錯,可以暫時開放看看。

至於開放百噸漁船作業80天是否過多,李國添認為,一至五月為產卵期,但一、二、三月東北季風強,扒網漁船也無法出去作業,氣候性休漁再加上月光休漁(農曆十五前後休漁四、五天),「一整年實際作業天數有65天就不錯了。」

李強調,「其實一年全面性禁漁就能達到鯖魚保育目標,但這樣漁民無法維持生計。保育跟漁民生計間要取捨,寧願用較長時間,慢慢恢復資源的同時,也能兼顧漁民生活。」

只要適當禁漁、月光休漁、氣候休漁,「我們科學家認為加以適當管理,可以解決資源枯竭問題。」但李國添也強調,必須在容許範疇內,如果隔一年科學數據發現資源有危機,就必須再加以檢討。

湧升海洋:鯖魚資源恢復力強,大船小船都需納入管理

每年一至五月為鯖魚產卵期,二至四月為產卵高峰,六月為成長期。2013年鯖鰺漁業管理辦法,訂出每年六月為禁漁期,大小船皆不得捕撈鯖魚,但產卵繁殖期不保護,只禁止成長期捕撈,是否能達成成效?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表示,實施三年下來,「發現是有效的。」根據鯖魚資源調查,鯖魚平均魚體大約增加兩公分。但到底是漁業管理有成效,還是其他因素,不得而知。

徐指出,即使現行法規規定,一百公噸以上大船不得進入紅火心海域作業,「但實際上,過去大船一直都在紅火心海域抓鯖魚,從來沒停過。」過去沿近海漁船沒裝VMS(船舶動態監視系統),「到底有沒有進去紅火心海域沒人知道,也沒人提出來講,因為拿不出證據。」他強調,「大船進入紅火心捕撈這件事,從來沒停過。」

「如果紅火心海域鯖魚資源有問題,不管大船、小船都不能抓。」徐承堉表示,世界趨勢很難採取斷然禁漁措施,尤其鯖魚數量大、資源恢復力強,生得多又長得快,沒有資源面臨急迫問題。但還是必須採取預防性措施,加強紅火心海域管制,「過去大船每年進來照捕,之前放任現在又突然管制很難,必須一步步來。」現在限定大船二至五月的捕撈天數,搭配漁船VMS系統,以及漁船必須落實卸魚申報才能捕撈鯖魚,可以做出精確管理。

「限制80天等於沒管理,但管理已有進步」

徐承堉進一步指出,去年等同沒管制,今年看起來是限制80天,但實務上也等於沒管。120天扣掉月光休漁(農曆十五前後休漁四、五天),等於扣掉20天,剩下100天。再加上氣候不佳、風浪過大不能出海捕魚,「80天的意思等同,只要氣候狀況沒問題,就能去抓魚。」

以今年來說,鯖魚捕撈等同沒管制,但是在未來埋下伏筆,可以一步步限縮。徐承堉表示,「過去都沒限制,今年卻有了,可以慢慢往下修,管理上還是有進步,只是效果還沒發揮。」

林愛龍:以退讓換取嚴格執法,落實卸魚申報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理事長林愛龍過去反對開放一百噸漁船進入紅火心海域作業,擔憂影響鯖魚資源恢復。面對漁業署即將預告,林愛龍表示,「這是個挑戰,也可能是個邁向永續利用的契機。」目前狀況是根本不知道漁船在哪裡捕魚,搞不好實際上早就已經在紅火心海域作業,現在沒有準確的科學數據得以判斷會有多大衝擊。

「我們立場是希望用退讓換取嚴格執法,落實卸魚申報跟VMS,達到監測及動態管理。」林愛龍強調,「只要卸魚申報沒落實或是亂報,就應該開罰,監控系統也不能只裝好看,數據一定要揭露,不然妥協就沒意義。」當有了真的可以使用的正確數據,未來才能走向總量管制、漁船配額等。

漁業署:隨時做動態調整

漁業署副署長王正芳則表示,鯖魚管理是依據資源量高低而隨時調整管理措施,這是各國趨勢。2013年之前鯖魚完全沒管理,不管大、小漁船都能進入紅火心海域作業,2013年訂定「鯖鰺漁業管理辦法」,限制一百噸以上漁船不得進入12海里內,一百噸以下小船可以在6-12海浬內作業。此外,更訂定每年六月份成長期禁漁、二月份產卵期休漁20天。

開放大船進入紅火心海域等同保育破功?王正芳回應,「不會!科學家有密切觀察資源變動,辦法實施以來,資源狀況良好,因此討論開放一百噸以上漁船進來作業,但目前都還在討論。」若是未來真的實施,也會持續每年檢討,看是否對鯖魚資源量造成傷害,配套措施包括總量管制、體長管制都在研擬。王強調,「會隨時做動態調整。」目前漁業署仍在辦理預告作業。

漁業署副署長王正芳(上下游資料照)

延伸閱讀:

徐承堉/台灣鯖魚產業,下一步該怎麼走?尋找最適定位與管理

(201801)鯖魚捕撈各派激戰!紅火心鯖鰺產卵漁區能否開放百噸漁船進場?漁業署:有條件同意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