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農業政治貿易戰 02》香蕉柳丁滯銷找中國?淪為政策採購犧牲品

文/焦鈞(水果政治學一書作者)

前言:2005年「連胡會」兩岸融冰,造就了台灣水果銷中熱潮;暴起暴落的政治採購對台灣農業帶來多項影響。2019年中國對台農業政治貿易戰再起,台灣如何因應?《上下游》邀請專家分析,專題將持續刊出,閱讀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香蕉柳丁滯銷,國共平台啟動政策性採購

且讓我們把場景拉回十年前,也就是連胡會之後兩岸展開熱絡農業交流的那個當下,也是第一波台商一窩蜂「賣水果」的那個時空背景:2008年國民黨拿回政權,同年底發生柳丁過產滯銷,國共平台啟動了對台過產滯銷農產品的政策性採購。

當時簽訂的採購數量為3000公噸,執行單位台灣方面是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對岸則是中華全國合作供銷總社旗下的會員,也就是各地的官、民營「果品公司」。

結果柳丁賣不到3000公噸,隔年(2010年)又遇上香蕉過產滯銷(產量見下表),雙邊延續合約把這個採購配額用完。這個史上最大宗的對台水果政策性採購,是為開啟後續對台各類型商品政策性採購的濫觴!

被視為「試金石」的柳丁銷中,出師不利

台南、嘉義沿著台三線公路兩旁,一直延伸到雲林古坑,過去是柳丁最大的產區,如今仍是,只是更多的農民在農政單位輔導下,轉種茂谷柑;而茂谷柑也意外成為外銷中國市場的另一個火熱產品,不過,這已經與政策採購無關。

柳丁有趣的現象在於,在國共平台啟動首次大規模的政策性採購中,它被當成一個很重要的「試金石」;當時的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親自操刀,對岸的農業部、商務部、中華全國合作供銷總社等「部一級」單位,也都高度關注這次的首發採購;只不過這項3000公噸的採購數字,後來因為國內產銷調節以及「中方不懂得怎麼賣柳丁」的雙重影響下,實際出口數量約1300公噸便告終。

柳丁這個品種原本就不屬於「適合外銷產品」,不是因為台灣的柳丁不夠好,而是國外的「柑橘類」產品的選擇性太多,台灣柳丁這個品系並不是外銷主力品種,對國外買家而言十分陌生。

2009年年底柳丁盛產滯銷,中國政策採購雲林柳丁(攝影/蔡佳珊)

注定悲哀的柳丁,被排除在銷中清單之外

根據筆者當年直接在北京超市看到的賣法,就是把台灣的柳丁切開對半,當成中國南方的「蜜橙」來賣。甚至有一位果品公司老董直接表示,他們是受上級指示交辦要向台灣採購這批柳丁,中國內地各式的「橙」就已經賣不動了,怎麼還有可能消費台灣來的「陌生的柳丁」?

倒是後來有台商開竅,發現台灣柳丁的競爭優勢是「榨汁」,因此研發了一套柳丁汁自動販售機,後來還曾在中國的一些賣場火紅了一段時間。

柳丁的出生注定了它的悲哀命運,很快的在台灣輸往中國熱門水果清單上,柳丁就被排除在外;當然,偶有台灣出現柳丁價格低廉之際,仍有小額的政策採購會透過農會系統旗下公司採購,運往中國內地的批發市場銷售。

台灣柳丁品質佳,但並非適合外銷輸中的品項(圖片來源/溪底遙學習農園)

香蕉在中國市場根本吃不開

相較之下,香蕉的身世背景就不一樣了,即使到今天仍是農政單位大力要推動外銷的主力商品;但,很不幸的是,香蕉在中國市場根本吃不開(見下表),原本最大出口市場的日本,卻又連年衰退。

(圖片來源/焦鈞)

香蕉輸日節節敗退,由出口轉為內需型農產品

按照官方說法,台蕉目前在日本市佔率只有0.3%,如果能夠提高到市佔率3%就是10倍的成長;但數字是真實的、也是血淋淋的,台蕉輸日數量可以說呈現「階梯狀的下跌」(見下圖);也難怪曾經有農委會高層長官私下表示,當全台灣的便利超商開始賣香蕉的時候,香蕉已經從「出口導向農產品」轉為「內需型農產品」。

事實上,這句話再精準一點地說,從保證責任臺灣省青果運銷合作社(就是大家通稱的青果社)被取消外銷日本香蕉的特許之後,改為民間貿易商自由競爭的那一天開始,就已經注定了香蕉在日本市場的節節退敗。

台蕉要外銷,需先團結國內蕉農生產者

到底香蕉出口出了甚麼問題?青果社的解體是遠因,近因是國內生產穩定性一直無法克服;缺乏國際競爭力是外部因素,那麼影響香蕉出口成長的內部因素,又到底是甚麼?

要回答上面這個問題,或是說真的要讓台蕉重返日本市場,有一個核心概念就是「首先要團結台灣自己蕉農生產者」,這也就是三十多年前紐西蘭奇異果農來台灣學習青果社模式的「再進化版」;根據老青果社員工的口述,三十多年前紐西蘭奇異果農來台取經青果社的「合作化組織運作」,奠定了今天Zespri的基礎。如今,台灣香蕉如果要重返日本市場,在生產端的合作社化、公司化,勢必是要走的道路。

當然,以「農業國家隊」台農發公司為首與日本大商社Farmind公司合作,簽訂了銷售合作意向書,確實是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特別是日本這個十分重人際關係的市場,要搶下第一筆訂單,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但問題是,後續台灣供應端的鏈結必須加快腳步,特別是思考組織蕉農為「單一供應單位」(Union Supply Chain),方能有利於產品的標準化與規格化。唯有在產品品質上精進,才能進一步避開跨國公司香蕉的價格戰競爭。

2017年10月時任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赴日見證台農發與日方簽約(圖片提供/農委會)

筆者親赴中國調查,出口模式出問題

回顧當年的中國大陸對台水果政策採購,如今看到柳丁與香蕉出口的數字,只能說當年的那場煙火秀,實在放得很精彩。當年筆者在臺北農產公司,後來就負責這批香蕉政策性採購的「收尾工作」。在收拾殘局的過程中,親自前往中國內地調查,才發現中國香蕉盤商所使用的「香蕉催熟室」,用的是「適合菲律賓香蕉」的那一套,與我們台灣蕉研所採用的香蕉出口流程模式完全不同。

而一開始香蕉出口還發生慘劇:因紙箱「強度不足」,在廈門港一開貨櫃的時候,整批香蕉傾倒而出。這件事情傳回台灣,引來時任農委會主委陳武雄的震怒;中國方面的進口商也拒絕繳交貨款,衍生出太多商業糾紛,都已經非政治性採購所能夠承受。

畢竟,中國方面的進口商他們也是「在商言商」,雖然拿著中國方面政府的「政策性補助」,但進口一堆香蕉總是要想辦法把它銷售完畢;說得不好聽一點,即使最後賣不完變成垃圾處理,這筆「垃圾處理」也是要費用的。

正在洗SPA的香蕉準備外銷(攝影/李慧宜)

被掩蓋的香蕉採購失敗,「應付政治」犧牲農民權益

從商業標準來看,香蕉政策性採購可說是一項徹底失敗的貿易行為;買方賺不到錢、賣方拿不到市場通路、政府與執行單位背黑鍋,這種三輸局面,一直到了2014年整個民意翻轉,才逐漸浮上檯面,為社會大眾所知悉。

不過,柳丁與香蕉出口大戲,映證了一開始中方對台系統所設下的大戰略目標:宣傳重於一切!後續實質面,最終只能說台灣這一端沒有人認真思考,如何藉此契機把市場給真正打開;當大家都只是為了「應付政治」,農民的權益自然也就被放在兩邊了!(專題系列待續)

延伸閱讀:

【專題】終結香蕉賭局!台灣蕉產業的困境與未來

2019農業政治貿易戰系列閱讀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