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加工熱門,但什麼產品才有市場?農業專家幫你打樣、提供諮詢

農產加工有助提升農民收入,但農民擔憂成本效益,不敢貿然投資。農委會力推小農初級加工之際,率先在本月陸續啟用農產加值打樣中心、農產加工整合服務中心。比照日本宮崎縣模式,由政府提供加工設備、技術、並輔導農民衛生安全規範,農民可先嘗試打樣再做後續市場評估,要讓農產加工在各地百花齊放。

小農加工前,先請專家打樣,評估市場可行性

《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日前已通過立院一讀,由農委會負責管理農產初級加工,農地上的小型加工將可取得「農產品初級加工場」場證,等同經濟部管轄的「工廠登記證」,對小農加工拓展大通路上架、外銷均有實質助益。

在實際設立小型農產初級加工場前,農民可先透過將農產品送至改良場打樣,做出初級加工品,評估產品、市場等,且打樣中心、整合中心一年內,完全不收取任何費用。

農委會在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台南區農業改良場、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台東區農業改良場、農業試驗所成立農產加值打樣中心,並在經濟部中臺灣創新園區設立農產加工整合服務中心。從加工產品類型、實際打樣、包裝設計、市場規劃、通路銷售,一條龍協助農民投入加工市場。

農試所打樣中心(攝影/劉怡馨)

農產加工整合服務中心:加工、文案,都是服務範圍

農產加工整合服務中心本月已正式啟用,服務內容涵蓋媒合農作物原料、食品加工服務、打樣設備媒合、食品安全優化服務、包裝設計文案規劃、通路推廣、市場規劃、消費行為。服務對象包括合作社、產銷班、個體戶,沒加入農會的青農也可以申請。整合中心接案再轉介至各打樣中心,整合中心以後端服務為重點,包括整合行銷、包裝設計、通路推廣。

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林恒生進一步解釋,目前開放的初級加工為四大類正面表列的品項,農民來整合中心諮詢,整合中心再為其轉介適合的改良場打樣中心。若不在四大項範圍,如萃取、發酵等加工,農民可以提出專案申請,由農糧署核可,整合中心則可轉介農民至深度加工的改良場或民間廠商。

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林恒生(左)與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產業分析組組長何緯倫(右)

整合中心助研發產品,區隔特色

整合中心重要角色在於通路推廣、市場規劃、消費行為分析。林恒生指出,農民經由改良場打樣中心出來的樣品,整合中心會分析市場區隔性、商品價值等。有些農民會認為打樣中心不用付費,就嘗試各種加工品,加上現在許多合作社早有自己的小型加工廠,間接衝擊消費者行為跟市場規劃。「短時間內加工產品一起出來,造成單位價格下降。」因此整合中心很重要角色在於協助農民找到市場定位。

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產業分析組組長何緯倫以芭樂乾為例,市面芭樂乾幾乎都是熱風乾燥,無法保有芭樂原有顏色。但農試所採用的冷凍乾燥技術,不只保存顏色,甚至風味也無差異。即使果乾產品眾多,但可以走向特別乾燥方式,保有水果本來特色。

何緯倫進一步說明,農民直接上架大通路有困難,農民無法提供足夠的產量,通路也無法確定市場反應。因此,小農初級加工應該是先找到小型通路,測試市場反應、增加知名度。整合中心就可以協助農民初級加工品,先到農會這些小通路試賣。

農試所開發多種農產加工品(攝影/劉怡馨)

「許多農民不知道要加工什麼,需要引導」

整合中心開幕三天即接到約十件諮詢案件。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產業分析組專員郭芳蓉負責整合中心諮詢,她指出,農民跟產銷班都有來諮詢,像是有農二代剛回鄉接手農田,不知道該種植何種作物有利於加工產品市場。還有產銷班自行實驗製作芭樂乾,雖然風味佳,但外觀、製程上需要優化,整合中心就將其轉介到農試所。

有農民詢問山藥果汁加工,因為不在正面列表內,但農試所有協助深度加工部分,因此也轉介到農試所討論技術移轉或合作開發。

「很多農民根本不知道到底要做什麼,我們必須引導。」林恒生指出,一開始都會先請農民填諮詢表單,先讓其了解整合中心服務範疇,並進一步討論需求。當農民確定要投入農產初級加工,整合中心可為其規劃加工機台、動線流程等。

整合中心業務多人力少,如何發揮效果?

目前整合中心人力配置僅兩人,卻得囊括多種業務,人力及專業上如何應付?林桓生坦承,「原則上很辛苦,未來會視第一年營運狀況,決定往後預算跟人力配置。」至於專業部分,他解釋,除了整合中心兩位人力,另外還有一個團隊專精市場規劃、營運。當團隊遞交的報告有疑慮時,也有專家學者組成的顧問團提供協助。農科院過去也長期經營市場及消費者行為分析,相關的資料庫會介接起來。

各打樣中心皆有其特色,林恒生介紹,農試所以果乾為強項,以冷凍乾燥技術研發香蕉、草莓果乾,台中場則長期發展米餅膨發商品,台東場則以洛神為主軸。

農試所:熱風乾燥價低適合入門,冷凍乾燥可保存原味

農試所過去專注農產乾燥加工,因此該打樣中心以乾燥設備為主。農試所農業化學組助理研究員吳宗諺介紹,農民加工需求多半為乾燥類別,農民無法負擔過高成本,像是熱風循環烘箱可用於一般農產乾燥做成果乾,該台機器五萬元以內,最符合農民實際需求。

至於高階的乾燥機器像是冷凍乾燥技術,可保有農產樣貌及風味口感,但一台機器要價50萬,還必須另外購買冷凍設備。以冷凍乾燥技術製成的草莓乾,不只外觀如同田間採收的草莓飽滿、紅潤,口感爽脆,隨後碰到舌尖後,又變成草莓鮮果般的果肉質地。該產品與烘焙廠商合作開發,未來預期運用於烘焙產品上的草莓。農試所也跟農會合作開發乾燥菇類產品,希望量產時能夠以乾燥保存,甚至外銷至東南亞國家。

農試所打樣中心同時設置品管室,加工後的產品都必須送至品管室,檢查產品是否受到微生物污染、大腸桿菌、保存期限等問題。

農試所農業化學組助理研究員吳宗諺(攝影/劉怡馨)

農試所打樣兼教學,助農民了解加工標準流程

農試所打樣中心開幕至今有三件諮詢案件,其中一件為農民詢問裂果小番茄如何開發成加工產品。吳宗諺認為,裂果小番茄容易滋生細菌,不只加工處理成本高,食品安全風險也增高,因此還在跟農民討論。

農試所打樣中心的人力約有三至四位研究員協助,吳宗諺估計,農民若週一送件,預計週五便可拿到樣品。不過農試所乾燥機器設備僅三台,一週最多接三個案件。由於農試所長期研發食品加工,早已熟悉相關衛生規範,農民送件打樣時,農試所會有專員教導食品加工衛生規範、初級加工的標準作業流程,以便農民後續設置小型初級加工場時,可以自行操作。

打樣中心人員會協助農民操作機器、教導衛生規範等。(攝影/劉怡馨)

別等量產過剩再加工,需提前規劃

農試所期望與各改良場打樣中心做區隔,除了初級加工,更兼具深度加工服務,走向合作開發模式,提供產品調製、市場品評修改配方等。吳宗諺就舉例,過去曾跟農民合作開發火龍果冰淇淋,農試所設計符合火龍果口味的冰淇淋基底口感。目前因為機器設備成本過高,可能以廠商代工模式生產。

吳宗諺表示,打樣中心對農民一定有幫助,可以先來試驗產品可行與否,評估未來適合投資的設備,甚至尋找廠商代工。但他強調,不該等到農作物量產過剩時才來做加工,像是夏天香蕉盛產存放不到一週,加工期非常短,突然說要加工根本來不及,平常應該就要投資加工。「產量過剩、品質不好的農產拿來加工,這觀念要改變。」

農試所往深度加工發展,與農民合作開發火龍果冰淇淋。(攝影/劉怡馨)

花改場打樣中心:業務多人力不夠用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打樣中心自去年十二月就開始試營運,截至今年三月底實際打樣件數達45件。花改場農產加工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陳柏翰說明,農民申請的打樣類別以乾燥、粉碎為主,品項包括鳳梨、火龍果等果乾,還有青江菜乾燥粉碎做成沖泡飲品。從諮詢到取得樣品,約一個月以內。

農民送件打樣時,打樣中心也會有專員輔導,從加工技術到衛生安全觀念。針對衛生規範部分,台灣大學協助培訓各改良場種子教師,再由改良場教導農民相關資訊。目前打樣中心約兩位人力,「其實很不夠用。」剛開幕期間湧入許多申請案件,專員要介紹、諮詢,還要協助實際打樣,人手確實不足。雖然有反映此狀況,但得到回應是:「看營運狀況增減人力。」

輔導過程中,陳柏翰發現許多農民有加工意願,但卻對加工產品沒有想法,也不知道後端通路。「諮詢的時候,我們就會先跟他溝通,希望不是為了加工而加工。」由打樣中心協助加工型態,甚至到未來成立農產初級加工場時,也會輔導申請販賣產品的營養標示,通路部分則轉介到整合中心。「蠻多農民有意願進一步申請小型加工場,就等法規通過。」

花改場打樣中心人員協助農民操作使用粉碎機(圖片提供/花改場)

延伸閱讀:

小農加工開大門走大路!《農產管理法》一讀通過,農地初級加工有法源

【日本宮崎經驗】來跟政府借廚房!Food Open Lab 高規格支援農家加工

【日本宮崎經驗】 光會種不是辦法 加速食創新戰略

【宮崎經驗】美麗的山村也有合格加工廠,來跟社區媽媽合作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