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男阿泉在立法院沒機會表達想法,只有面對大海的時候可以侃侃而談。_林吉洋拍攝

為生養卯澳人的海灣挺身而出,海男:漁村人不指望發大財,需要的是尊重

(續前文)繼馬崗漁村聚落保存危機、卯澳灣遊艇碼頭再度引發爭議,讓人忍不住追問:東北角究竟發生什麼事情?

自吳敦義任行政院長時期提出「改善庶民生活行動方案」,前幾年旅遊風氣興盛,東北角海岸坐擁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提供發展潛力,確實吸引大批業者加碼投資,業者在聚落周邊大肆買地引起居民的危機意識。東北角風景區處於「發展觀光」與「生態保育」兩種區位功能之衝突,導致招商引資、增進觀光發展與現有漁村聚落、生態保育功能衝突,矛盾之下孰輕孰重?有無機會和解共生?

海男心聲:漁村人不指望發大財,請給我們基本尊重!

午後,卯澳天氣晴朗海風黏人,資深「海男」阿全哥剛從海裡抓完龍蝦上岸,臉上曬得紅通通。擁有五十年「海男」資歷的阿全哥篤定表示,遊艇碼頭蓋下去卯澳肯定「完蛋」,卯澳灣的地形如同一顆卵一樣,有平坦的地形、提供穩定溫暖的海灣讓魚群暫時避難,讓魚群可以在這裡繁衍後代。

如果蓋起遊艇碼頭,卯澳灣就是「死路一條」,灣流被堵死,溪流排砂無處可去,最終卯澳灣生態盡滅。到時候,靠著卯澳灣生存的這五六十戶漁民的生計怎麼辦?

7月25日的立法院陳情,阿全跟其他漁民坐在後排,既氣憤又無奈。來到立法院眾多媒體冗長問答,漁民沒有機會發言。一回到卯澳灣,阿全哥面對大海自然流露一股自信,他強調:「漁業署說要保護區,說要栽培漁業,要復育海洋資源,叫我們不要在卯澳灣抓魚。大家覺得也有道理。但是風管處又說這裡是觀光區,要蓋遊艇碼頭、要讓財團投資蓋旅館。真的讓人吞不下這口氣!」

海男阿全在立法院沒機會表達想法,只有回到卯澳灣面對大海時可以侃侃而談。(攝影/林吉洋)

阿全哥自小到大在卯澳灣成長、生活、經濟都在卯澳灣。阿全這一輩的卯澳灣海男身上感受到對卯澳灣的熟悉與情感,這種長年與海共生的精神,構成卯澳人生命不可缺少的認同感。話鋒一轉,阿全哥也黯然的面對漁村凋零的現實:

「像我們這樣四五年級討海人,真的不指望漁業可以發大財出人頭地,兒子們我都叫他們出去都市找路走,不用回來漁村沒關係。但是現在卯澳灣還是五、六十戶人的生計來源,我不懂為什麼那些專家學者為何可以坐在辦公室判定漁村生死,也不來現場看,跟漁民溝通,真的是對於漁村人一點尊重都沒有!」

卯澳灣正在進行採集的海男,看到外人的鏡頭習慣性的保持距離,一看到熟悉的阿全哥,才肯親近的走向鏡頭。(攝影/林吉洋)

在地居民:漁村營造需要長期經營,財團投資卻只看眼前利益

立法院陳情行動策畫者,人稱「潘老師」的潘王村是卯澳的文化工作者,退休後回到卯澳成立工作室,長期以藝術創作來記錄卯澳漁村文化。在堤防上,一幅幅關於卯澳漁村生活的描繪,均出自潘老師的手筆。

潘老師認為,卯澳灣有得天獨厚的海洋生態與漁村文化,只要維護生態文化自然有發展機會,產生源源不絕的旅遊效益。但是外來企業的土地收購卻讓他擔憂:

「文化的發展很慢,必須要長期的經營,卯澳的漁村文化營造才剛剛起步還不到百分之一。這種長期的投入可能等不到回收,實在無法仰賴外來者的投資。財團投資的期待獲益,是土地炒高之後的轉手利潤。麥憨啊啦!財團無可能會願意在這個漁村長期耕耘。」

人稱潘老師的潘王村,退休後回到卯澳,長期在地方上耕耘漁村文化事業。(攝影/林吉洋)

為生養卯澳人的海灣挺身而出

卯澳村民短時間內迅速集結,集體行動,許多由外地返鄉的居民亦趕回來支援。阿吉是其中活躍者之一,他在村子裡宣講,呼籲村民站出來:「為自己的家鄉、為這片生養卯澳人的海灣挺身而出」,活力十足。

曾在外地經商,現在回到卯澳定居的蕭金冠,是村裡最有號召力的發動機,在她四處奔走之下成功動員村民前往立法院抗爭,談及海的生活記憶,蕭大姐豪氣的海女細胞瞬間甦醒,描述卯澳人共有的海底生活記憶:

「因為常被大人告誡,一般人看到海會感覺陌生害怕,因為不知道嘛!但是我們漁村長大的人,不是這樣喔!我們小時候放學走回家第一件事情是放下書包,第二件事情就是跳到海裡去,這裡翻翻那裏找找,就是晚上桌上的一餐。」

蕭金冠大姐是村民動員的主要發動機,她認為卯澳是土生土長的故鄉,必須要靠村民自己來守護。(攝影/林吉洋)

反核的無名英雄,海洋給予力量

傍晚時分漁民正啟動舢舨船出航,在信仰中心利洋宮前又遇到阿全哥,載著上午豐收的龍蝦,準備要去賣給海產店。阿全哥向出港的朋友招手,告訴我現在是「軟絲」的季節。

訪談結束後,阿全哥向記者透露,當年反核運動抗爭正激烈時,年輕的他連著兩次發動引擎駕駛舢舨船去包圍核四廠,阻擋核四機組上岸。阿全哥跟其他同輩海男曾是反核四的無名英雄,面對不公平的世界,他們以海洋賦予的力量,抱持希望樂觀向前。

卯澳人與海洋的緊密的連結,讓協助馬崗、卯澳的聚落保存的文資工作者林奎妙有深深感觸,她認為過去文化資產重視陸地上的硬體,然而卯澳、馬崗的海洋文化,恰恰可以補足台灣文化資產缺席的海洋部分。

林奎妙認為,所謂的保存文化,不應只是著重在聚落的硬體或評價建物群完整性,更重要是如何去保有居民跟環境緊密的生活方式:

「卯澳灣之於卯澳村民的關係,表現漁村文化就是人類適應海洋環境的生活方式,可以說居民就是漁村文化的靈魂!如果財團要投資或政府要發展,若不尊重居民跟在地文化,妄言保存漁村文化或重視生態環境,都是一種空話。」

延伸閱讀:

開發商步步進逼,卯澳灣變遊艇港?馬崗文資審議未過,東北角海岸前途未卜

被消失的漁村 01》當開發商買下馬崗漁村,消失的海女與百年石頭厝

被消失的漁村 02》馬崗漁村百年石頭厝「暫訂古蹟」擋的住開發腳步?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